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

一夜黄花

在我看来公孙衍之所以后来一生的政治生涯都在反秦、抗秦,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就像古语说的那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既然公孙衍后来没有当秦国的大良造了,本身就不是秦国人的公孙衍更没有义务为秦国效力了。更何况离开秦国的公孙衍投奔的国家,此时都面临着秦国的威胁,公孙衍既然“拿人钱财”就要“与人消灾”。所以离开秦国的公孙衍反秦、抗秦也无可厚非。

爱有多深恨就有深,秦国负我我必复秦

公孙衍本是魏国阴晋之人,由于在魏国不受重用,恰巧碰到了刚刚继位的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此时也刚刚经历诛杀商鞅不久,手中没有贤臣相辅,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初到秦国的公孙衍就担任秦国大良造,率领着秦军夺取了魏国的阴晋之地,之后又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彻底占领了河西之地。此时的公孙衍在秦国可谓风光无限,但是毕竟不是秦国人,面对魏惠王的重金贿赂,公孙衍向秦惠文王建议与魏国休战进攻其他国家。

恰逢此时张仪也来到了秦国,张仪向秦惠文王分析了此时魏国四面树敌,正是削弱它的好时机,如果现在不及时对付魏国,等它缓过来秦国就再也没有机会对付它了。秦惠文王如梦初醒,决定重用张仪,对公孙衍也日渐疏远。在秦国郁郁不得志的公孙衍只能离开秦国,前往他国效力。秦国给了公孙衍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因为张仪的出现,使得公孙衍在秦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公孙衍在情感上也“因爱生恨”,自此之后一生抗秦、反秦。


纵横家的本性,一切皆为己利

对于纵横家而言,情感必须让位于利益。从一开始身为魏人的公孙衍为了利益,率领秦军进攻自己的家乡阴晋,就不难看出在纵横家眼里利益是有多么重要。既然秦国已经没有给公孙衍利益了,那公孙衍自然要为给自己利益的国家效率。离开了秦国的公孙衍先后到魏国、韩国效命,而此时魏韩两国都受到了秦国的威胁,所以正如前文所说“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此时效命于韩魏两国的公孙衍自然要反秦、抗秦。


信仰决定了离开秦国的公孙衍必定反秦、抗秦

对于公孙衍这样的人而言,信仰比利益、感情更重要。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纵横家有两大流派,一个是弱国合纵抵抗强国,另一个则是强国连横瓦解弱国的联盟。

作为合纵流派的代表人物公孙衍在离开秦国之后,对于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为了实践自己的信仰,公孙衍先后组织了多次合纵联盟抗秦,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公元前318年爆发“五国伐秦”,可惜最终因为五国国君各怀鬼胎而以失败告终。

在这之后,公孙衍又陆陆续续组织了几次合纵抗秦,但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心灰意冷的公孙衍最终从历史的舞台中谢幕了。

合纵虽然失败,但是公孙衍的威名却载入史册。《孟子·滕文公下》记景春的诸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煮酒君谈史

战国纵横家就跟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一样,职业就是搞纵横,到哪个国家,就为哪个大老板效力。他们的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博取政治权力,享受非一般的人生经历。他们是一群十分特殊的人,没有什么爱国主义信仰,只有投机主义。

公孙衍是与张仪/苏秦齐名的战国纵横家,倘若细细分析史料,他的事迹比苏秦要可靠得多,是真正的合纵大师。

他是魏国阴晋人,早年生平不可考。阴晋位于河西,是秦魏两国争取的重点区域,在历史上有时属于秦国,有时属于魏国,故而这里的居民国家归属感很不强烈,公孙衍也是如此,头脑里并没有什么祖国的概念。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后,国力大振,东方诸国人才纷纷前来,公孙衍也在这时从魏国跑到秦国,混了几年后,在军界、政界声名鹊起。公元前333年,公孙衍攻略魏国河西的雕阴城,魏师败绩,秦惠王将他提拔为大良造,成为秦国的头号权臣。

张仪到秦国后,与公孙衍明争暗斗,最终挤掉公孙衍。气急败坏的公孙衍离开秦国,跑回魏国,魏惠王任用他为将军。这位纵横家能量不小,到了魏国之后依然能够翻江倒海。为了抗衡崛起中的秦国与齐国,公孙衍主导“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国家联合起来,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这也是东方合纵运动的开始。

“合纵”成了东方诸侯抵抗秦国的不二法宝。在公孙衍的努力下,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达成协议,组建一支多国部队,共同出兵,讨伐秦国。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兵迎战,联军谁也不卖力打仗,战争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多国联军轻而易举地被击败了。

但是,公孙衍并不是一无所获。“东方不亮西方亮”,东方五国联合伐秦失败,公孙衍仍旧导演了一出杰作,策反义渠部落。在函谷关战役的同时,义渠突然发难,出兵进攻秦国。

义渠王宣布独立,率军队袭击秦国。此时秦国的主力兵团都汇集到了函谷关,狗急跳墙的秦惠王临时拼凑了一支军队迎战义渠军,结果被打得大败而还。在未来数十年里,秦国一直未能消灭义渠,直到宣太后色诱义渠王,才消灭义渠。因此,总的来说,公孙衍的合纵战略仍然给秦国予沉重的压力。

说到纵横家,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苏秦与张仪。张仪的历史是比较可靠的,但苏秦的事迹则是云遮雾罩,战国策记录他的事迹,经不起史实的推敲。公孙衍的名气不如苏秦大,但他的史实是比较可靠的,他的成就虽然不及张仪,但仍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君山话史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和名将,先是在秦国为秦将收复河西 ,助秦破魏,后来又以五国之相率合纵联军抗秦与张仪的“横强”对抗。公孙衍一开始就事秦,而后来又离秦事魏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了,就是秦国当时的“家底”实在是太薄了,根本支撑不起公孙衍为秦国提出的纯军事战略。有道是,“君主有鹍鹏之志,征伐频频;将士有口腹之欲,捉襟见肘”。



秦惠文王初即位,秦国虽值商鞅变法二十载,不论是土地、人口还是财力,远不如山东六国。虽然河西一战斩首魏八万获胜,可“杀敌一万,自损八干”。长期征伐,以当时秦国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住东出长年累月因征战带来巨额消耗。



时值张仪来秦,提出“东出不惟秦剑,须横强”的方略,正是基于当时秦国的国情所考虑的。张仪认为,结盟有两种,结果也有两种:为止刀兵而盟,今日止明日复,终无善果;为横强而盟,远可以取势压制强国侵犯,近可削弱邻敌而取地。



并在横强的基础上,以邦交为主握旋于强国,避免与强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以征战为辅,打痛那些本来就弱,却不断纠缠自己不放的弱国,使之断了不过分纠缠念想,以免长期损耗国力。



张仪提出的方略,正是基于对当时秦国国情正确判断。也说到了秦惠文王的心坎上去了。可以说,张仪的方略既考虑到秦国“东出”成效,又考虑到了如何节约“东出”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去办最大、效率最高的事,正是那时尚处于上升阶段的秦国所急需的方略。



相比公孙衍的纯军事方略,动则千军万马,死伤则论万计。这每次动一下都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国家“台账”,那时尚未得巴蜀、汉中且后有义渠之患的秦国,根本消耗不了几回合。

基于这些,大约是秦惠文王改用有外交才能的张仪而弃用具有军事大才的公孙衍的根本原因。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作为具有号称“犀首”美誉的当世军事大才公孙衍,虽然基于国情不被秦王所用,但必为它国君主所向往。由于“犀首”名气实在太大,所以不管去到哪国都被君主所重视。魏惠王也是基于领教过犀首河西大破魏军的本领,才重用公孙衍为相。既为魏臣,必为魏谋。魏与秦为敌,魏臣必以秦为敌。这是人之常情,后来公孙衍发挥自身才能以合纵的方式与秦抗衡也是正常之情,并无任何反常之处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原因一:跟纵横家主张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楚才晋用、魏才秦用,都是很常见的事。由于诸侯林立,互相牵制,所以纵横家就有了发挥的空间,公孙衍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纵横家,顾名思义就是主张合纵连横战略,听起来高大上是吧?但如果深扒他们的主张,其实有点无耻:即以谋略干预各国政治、外交,以达到立足乱世,扬名天下的目的,所以纵横之学又被叫做乱世之学。

简单理解就是,纵横家目的既不是为了天下一统,也不是为了百姓安定,而是在利用乱世为自己扬名立万,所以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公孙衍于公元前333年任秦国大良造,统领秦军猛攻母国魏国。被魏惠王重金拉拢后,加之受到张仪排挤,公孙衍又回到魏国,走上了反秦之路。

原因二:跟当时诸侯强弱形势有关。

公孙衍的主张是合纵,即合众弱以抗强,在秦国尚未形成对东方六国的压倒性优势前,公孙衍的主张在秦国还有发挥的空间,但随着秦、齐强而赵魏韩弱的格局形成,张仪的连横策略更加适合此时的秦国东出,因此,公孙衍在秦国受到了张仪的排挤。此时,魏国受到秦国的冲击最大,因此公孙衍合众弱抗秦的战略非常适合魏国。

所以,公孙衍离秦后,始终主张五国攻秦(实际出兵最积极的只有韩赵魏),有被秦国排挤的些许怨恨在其中,但更主要的还是跟当时的诸侯形势有关,毕竟秦国过于强大。而当形势再次发生改变时,纵横家的境况也会随之改变,如攻秦失败后,魏国转而加入秦国连横,聘张仪为相,公孙衍则出走韩国。此后公孙衍又根据需要,再次回到魏国,但最终死于权力争斗。

公孙衍离秦后,为什么再也没回到秦国呢?

既然战国时期风云变幻,公孙衍可以多次离魏回魏,为什么唯独离开秦国后就始终与秦为敌呢?其实痛恨秦国倒是谈不上,因为公孙衍的目标是联合赵魏韩燕对抗东西两强:秦、齐。但因秦国的崛起已是大势所趋,所以,已经没有了公孙衍合纵发挥的空间。


秦皇汉武

魏王割让河西之地后,派人去贿赂公孙衍。公孙衍就向秦王提出,下一步去进攻别的国家。恰巧这时,张仪在秦国跟秦王说,现在恰是攻伐魏国最佳时机,公孙衍让秦国进攻别的国家 ,实在是误国之举。秦惠王被张仪说得猛然醒悟,立刻起用张仪。公孙衍遭到秦国上下排挤,离开秦国,来到到魏国。此时的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去拉拢另外几个国家,只有联合别国才能抵御强大的秦国。后来秦国被各国联军打得大败,合纵引起秦国上下的警觉。为防止合纵给秦国的威胁,张仪亲自领兵攻打魏国,又拉拢齐楚两国,成功破解合纵。合纵失败,公孙衍又去拢韩赵燕中山等四国,发起著名的五国相王。目的是与秦国对抗。此做法遭到齐楚等国的极力反对,五国相王后也失败了。而后来的几次合纵抗秦均以失败告终,公孙衍一生抗秦也为形势所迫,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阻止秦国东出,秦国对山东六国威胁最大,山东六国也知道不能让秦国一家独大,所以只有合纵抗秦,若放任秦国不阻止其东出,那山东六国可能早就被灭了。抗秦为救六国也为天下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