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拯救了一個民族

足球,由於其特殊的媒介作用,可以承載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精神。因此,當我們談到德國足球時,更多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是日耳曼民族鋼鐵般的意志或日耳曼戰車!然而當我們提到日耳曼戰車的時候不得不說的就是:伯尼爾奇蹟!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就是根據這個奇蹟改編的電影《伯尼爾的奇蹟》

世界盃拯救了一個民族

世界盃拯救了一個民族

故事發生在1954年,據二戰結束僅僅9年左右,9年時間要讓一個名族忘掉這樣一段歷史似乎不太可能。

電影裡主人公理查德·魯班斯基以一個被關押11年的德國戰俘形象出現,由於常年的戰俘生活,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它的性格,他壓抑自己的感情,試圖表現的很優秀來掩蓋其內心深處的恐懼,對兒女要求苛刻,自以為可以得到他們的認可,但適得其反,從此家庭氣氛異常,大兒子因不能忍受,獨自前往西德闖蕩,在這裡我覺得更應該是其內心深處早已有了外出打拼的想法,然後其父親的到來讓這件事更早的發生了,還是他母親說的好:"他已經長大了,遲早是要離開的。"而他的小兒子馬蒂亞斯異常喜歡足球,其偶像就是當時德國國家隊的隊員赫爾穆特·昂,他倆關係很好,他曾說過沒有你(馬蒂亞斯)我不會贏的。

電影採用一虛一實兩條線講述故事,一方面以歷史背景德國奇蹟般的贏得1954年世界盃決賽,喚醒民族鬥志,一方面講述父子因足球和解的故事。

世界盃拯救了一個民族

1954年,戰後的德國遭受嚴重創傷,那些被轟炸機肆虐留下的廢墟成了孩子們的足球場。正是在如此的環境條件下,主帥赫博格湊齊了22名隊員得以參加在瑞士舉辦的世界盃。足智多謀的赫博格正如綠茵場上的隆美爾,曾經參加過二戰的弗裡茨瓦爾特則被選為國家隊隊長,即便是輔以擁有天才球性的赫爾穆特拉恩,這支隊伍依然是媒體眼裡的弱旅。但在赫博格眼裡,球場如戰場,即便技不如人,只要運用合理的戰術,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看到在小組賽以替補陣容3比8敗給當時的世界霸主,普斯卡什率領的匈牙利隊後,赫博格說到,我們只是輸了一場戰鬥,並沒有輸掉戰爭。在伯爾尼的決賽場上,當德國人再一次碰到已經4年半沒有輸過一場球的匈牙利時,當匈牙利開場沒多久便以2比0領先時,德國人開始了他們奇蹟般的大逆轉,並在比賽的第86分鐘由拉恩打進了反超比賽的關鍵一球。不得不說,因為決賽當天是雨天,對擅長地面進攻,技術細膩的匈牙利人極為不利,而德國隊則穿著阿迪達斯的第一代戰靴,防滑的鞋釘即便雨中也奔跑自如。

世界盃拯救了一個民族

事實上,無論是足球也好,其他運動項目也罷,在精神方面的價值是不容估量的。小到對一個個體、大到對一個國家,競技體育在提升意志力和凝聚力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次勝利、一次逆轉往往可能改變一個人生或一段國運。比如影片中展現的世界盃奪冠來說,對西德這個二戰戰敗國便有著深刻的鼓舞與激勵作用。在競技場上,西德能夠擊敗當時的足壇霸主匈牙利不啻為一個奇蹟,這種知恥後勇、反敗為勝的影響力,幾乎形成了一個民族性的「心理暗示」,令全德民眾充滿了信念,並間接催化了之後德國的經濟騰飛。

這部電影能夠成為經典,我想不是因為德國最終戰敗了強敵匈牙利,而是其所表現的一種剛強意志,一種對德國未來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