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爲什麼會滅亡?

胖哥論足球

一.軟弱的領導與不完善的體制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是中國皇權的最高巔峰,那麼這就決定了皇帝必須有充足的精力去處理全國事物,但中國歷史上都很少有雍正那種精力充沛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尚且可以創造出一定的輝煌,但,隨後即位的嘉慶,道光就顯得很平庸了,他們要做的不是創造輝煌而是守住輝煌,在中國需要創新性大帝的時候,中國卻沒有出現,咸豐十一年的統治讓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國,昔日輝煌不再,同治與光緒兩朝權力都在慈禧手中,慈禧卻是一個保守自私,經常將自己利益高於國家的一個領導人,將北洋水師的軍費用作自己過生日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案子,而她支持改革卻主要是為了維護她個人的權威和舊的社會制度,所以才爆發了百日維新僅百日就被慈禧撲滅的慘案。無疑,皇帝是最高的,但如果中央政府官僚體系中有活力的話,那麼皇帝領導力不足時整個國家也可以保持運作,況且,在中國儒家文化裡,官員應該服務於帝王而不是推翻帝王,所以大部分時候他們將出謀劃策從而影響官方政策,但到了清朝,官員已經變成了只會磕頭保平安的官員,在清朝洋務運動時,中央的奕訴被慈禧搞下臺,於是中央的指導丟失,李鴻章,張之洞等推行洋務運動的人都是隻能管理好自己本省,全國沒有統一的行動,所以當時的中國,沒有統一領導,只有及個別地方大員努力,復興變得異常艱難,既然復興艱難,那滅亡就容易了。



二.清朝是滿人建立,所以對漢民族多少有牴觸,雖然清朝宣傳滿漢無差別,但實際上滿族卻處處以征服者自居,李鴻章就可以用一生來說明,慈禧知道李鴻章有用,但卻一直允許反李的勢力存在,同時,百日維新也被滿人斥罵為打擊滿人,清末,軍機大臣剛毅更是聲稱:"漢強則滿弱,漢弱則滿強"滿人提防漢人,漢人反感滿人,於是合作永遠有裂痕



三.最高統治者對西方不瞭解

從1840年起,中國一直處於被動,但當時中央官員裡最像李鴻章認為是中國器物不如人,而李鴻章這種已經是當時超前的思想了,至於清朝皇族,除了被動防禦並極力保住自己的優待並沒有什麼創新,直到1898年百日維新想革新中國體制,才有人意識到是中國體制出了問題,可是百日維新也很快就被撲滅了,所以加速了清朝滅亡。



四.客觀原因

清朝從1840年開始一直處於戰敗賠款之中,錢給別人了那自己自然就沒有什麼錢了,(辛丑條約)與(馬關條約)更是賠出了天文數字,沒有錢,拿什麼發展?發展不起來,你不滅亡誰滅亡?

馬關條約

五.西方政府

西方列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清政府有了現代化趨勢,比如清朝在英國人幫助下有了關稅制度,但西方只是想利用清政府,永遠不希望他強大,所以他其實也一直讓西方壓制



所以清朝又為何會不滅亡呢?

謝謝!(歡迎大家留言,有任何不足我將及時更改)


歷史上的孤狼

自古無不亡的朝代——事實上朝代和生物一樣是有壽命的,這是因為王朝政治說到底是由人來維持運轉的,而自然規定決定了人力終究是有極限的,因此王朝的肌體也是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漸老化。在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嬴政開創大一統的帝國模式以來歷朝歷代壽命長者兩三百年,壽命短者數十年乃至數年皆有,這還不算那些佔山為王的草頭天子。在中國古代的皇權專制政體下一個立國上百年的王朝一般來說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積弊,有的王朝適時解決了一部分積弊,於是造就了中興局面,然而這是緩解了部分積弊,並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所以王朝終究還是要覆滅的;而有的王朝沒能適時解決積弊,於是就成了短命王朝。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王朝滅亡前出現的加速王朝覆滅的積弊大致有:權臣擅政、財政危機、軍備空虛、吏治敗壞、農民起義、外敵入侵,另外天災也會加速王朝的滅亡,尤其是當天災同人禍一同降臨時由於政府受制於人禍而削弱了救災效率,而因為救災效率低下的原因又勢必會進一步加劇底層人民的反抗,由此造成惡性循環。那麼清朝滅亡前夕出現了哪些亡國景象呢?

清朝的專制統治幾乎是中國曆朝歷代中最強的——除了在康熙早期一度出現鰲拜擅權之事外,幾乎再難找出有清一代還有第二個足以架空皇權的權臣。然而臣下被控制住了,卻沒想到後院起火——慈禧太后的後宮干政對清朝皇權統治的威脅絲毫不亞於權臣擅權弄政。

財政危機從乾隆年間就已初見端倪: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兩徵準噶爾、定回疆、伐金川、靖臺灣、徵安南、伐緬甸、降廓爾喀,號稱十全老人。然而連年的戰爭極大消耗了清朝的國庫,與此同時乾隆還熱衷巡遊和大興土木:圓明園、頤和園、清漪園一個工程接著一個工程,即使有康熙、雍正兩代積攢的財富也不足以支付如此龐大的開支。而鴉片戰爭之後本就已捉襟見肘的清朝財政還必須支付大筆對外賠款,對此清政府沒試圖通過引起當時先進的金融體系解決財政危機,而是盲目舉借外債,結果利滾利息滾息之下一直惡性循環。

軍備空虛的問題也是由來已久:清代的軍事體系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兩支。八旗兵是滿清入關之前將滿洲人以及歸順自己的蒙古人、遼東土生漢人整編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入關之後八旗子弟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這意味著他們不必再彎弓射鵰為國征戰也能繼承祖先的世襲爵位,於是八旗兵迅速墮落為飽食終日的紈絝子弟。而入關後由中原漢人組成的綠營兵由於在清朝的軍事體系中一直處於受歧視的地位,因此也缺乏戰鬥積極性。在晚清歷次內戰外戰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已不是八旗和綠營,而是地方武裝自行組建的團練,這樣一來就潛伏下了地方勢力做大的隱患。為什麼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各省立即群起響應,其實就是因為清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已然失控。

清朝在康熙、雍正年間的吏治還不算太糟,尤其是雍正皇帝對貪腐幾乎是零容忍,然而自乾隆年間起清代吏治迅速腐敗——這一時期誕生了中國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除了貪腐之外人浮於事的行政不作為現象也日益突出:晚清官員要麼就是光說不練卻叫囂得比誰都厲害的請流派,要麼就是奉行多磕頭少辦事原則的尸位素餐者,真正能做實事的人少之又少。然而空談最是誤國,實幹才能興邦。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先後製造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案並強制中原百姓剃髮易服,加之隨著清朝吏治日漸敗壞後各種苛捐雜稅橫徵暴斂,這就使清代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異常尖銳——整個有清一代林爽文起義、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各種反清鬥爭層出不窮。事實上清朝的殘暴統治不只是針對漢族,在同一時期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等民族也紛紛發動反清起義,這些起義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清朝的統治根基,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清政府在列強的侵略下割讓了香港、澳門、臺灣、青島、威海、廣州灣、旅順、大連、外東北、西北巴爾喀什湖等地。《南京條約》賠款六百萬。《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約9.82億兩。此外清政府還將關稅、鹽稅等主權大量出賣給列強。列強的侵略加重了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刺激了國內民眾的反抗,這也是加速清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至於天災歷朝歷代皆有,然而當天災發生在國家肌體依然腐爛的時代就會更加慘烈,因為國家的救災效率被嚴重削弱了:1877 — 1878 年的丁戊奇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這場災害波及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造成1000餘萬人餓死,另有2000餘萬災民逃荒到外地,這些生計無著的流民極其容易鋌而走險落草為寇,從而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俗話說,沒有永恆的王朝。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的政權,本來就如履薄冰,統治了兩百六七十年,已經是難能可貴,加上遇見了一個文明大沖撞的新時代,能夠苟延殘喘到20世紀,也堪稱是奇蹟了。

與一般對清朝的惡評不同,《哈佛中國史》對清朝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認為滿清政權在社會劇烈大變革中也做出了積極的調整。我認識這種認識是很重要的,打破了過去對清朝呆板僵硬的印象。任何一個國家想要長治久安,都有兩塊最重要的基石——第一個是科學,第二個民主。科學就是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民主就是社會制度。清朝的社會生產力是怎麼樣的?它的社會政治制度是怎麼樣的?我們考察這兩點,就知道它有沒有做好政府的本職工作,是不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國家。

據有關資料顯示,英格蘭的一個農村工人在1785-1830年之間,平均生活水平增長了7倍。一個普通的英國工人,每天可以吃牛肉,牛奶,水果,啤酒,每年還可以結餘100多英鎊的積蓄。而即使是“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一箇中國的中產之家,每年需要花費白銀80多兩,而平均它們每家的年收入是70多兩,這樣看,不要說積蓄,如果遇上災荒之年,賣兒鬻女也是常有的事情了。實際上,從中國明朝開始,社會生產力就已經趨於停頓,有重大影響力的科學技術已經不再出現,到了清朝時期,社會生產力比明朝還要低。據統計,清朝揚州地區的單位糧食產量要低於明朝末年的水平,而且一直到最後都沒有超越過。

再說社會政治制度,明朝有內閣制度,雖然和現代內閣制度不同,但起碼與皇權有所制約。到了清朝,大臣的地位進一步下降,皇帝乾坤獨斷,通過文字獄,密摺制度,軍機處,把所有的權利都集中起來,全國的士大夫僅僅是皇帝的奴才和秘書,也沒有自己的人格權,社會思想發展已經趨於停滯。雖然後期與西方列強發生了不快,但滿清貴族依然沒有意願積極改革,以至於國家改革停滯了幾十年。到了最後,即使滿清貴族翻然悔悟,真正打算改革制度,也已經為時已晚,因為當時革命黨起來,認為改革的重任必須由漢人來承擔,而滿人已經喪失了改革的資格。這種觀點在滿清政權執政的最後二十年已經逐漸成為社會思想的主流,到了這一步,無論滿清這個少數人的政權如何補救,已經是無力迴天了。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政治改革的大比拼中,遲疑則意味著永久出局。


懷疑探索者

清朝為什麼會滅?

用辯證法第二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對立統一規律又叫矛盾規律,是指一切事物內部都有矛盾存在,矛盾雙方既有鬥爭性又有統一性兩個屬性存在,矛盾的存在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在矛盾統一之後會有新的矛盾產生。

一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矛盾能否統一,對其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晚清政府未能尋找到這一矛盾的統一性,落後的生產關係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其生產力嚴重滯後,因此使矛盾的鬥爭性日益激烈,鬥爭的結果就是用較之先進的生產關係來代替落後的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因此封建清朝就此滅亡。一個社會如果能尋找到其國內主要矛盾的統一屬性並加以正確調整,就會日益壯大。

我國自建國以來多次調整國內主要矛盾,就是試圖尋求到矛盾的統一性。如:建國初期為階級鬥爭矛盾,上世紀五十年代調整為先進的工業要求與落後的農業現實之間的矛盾,八十年代調整為人民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現階段為人民美好生活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是,根據辯正法第三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設定是否正確,還有待實踐的檢驗。


青城散人1962

清廷被推翻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改革。(很多人以為是因為不改革或改革晚才被推翻的)不搞新政不會垮那麼快。

鴉片戰爭離洋務運動中間隔了二十年,而且洋務運動只是後人命名,其實不能算是改革,只是少數大臣自發的一些改良舉措。戊戌變法勉強算是改革了,不過也是形式大於實際,之所以那麼快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改革措施完全不切實際。預備立憲本身是清廷真正的改革,新政的其中一個方面。



這玩意兒就是《舊制度與大革命》說的,不改革可能還不倒,一改革就倒了。但是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沒有洋人那點新玩意兒。有人也認為按照中國三百年一大亂、一百年一小亂的治亂循環規律,經太平天國這一鬧騰清國也就丸了。

要不是辛亥革命,鴉片提前四十年就被絕了,新政一個重要成績是禁毒。(袁項城也起了一定作用推翻滿清的功臣,靠孫中山發動那些小規模的起義沒用,六鎮新軍才是決定性的力量)起碼要等太后死了,太后在推動變革和守舊派博弈,保持滿漢平衡,新舊平衡,甚至帝后平衡。光緒太廢柴而已,慈禧不得不管。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朝代,的更迭用當今心理學研究的,人性生存要求金字塔結構,可以解讀,人類從最低的解決溫飽逐步上升為有選擇各種消費品的自由資源,再到人的價值被別人接受,到最後用個人的意志去主宰別人的行為,這是最高人生意境的體現,當一個朝代的生存生活,走向反面的時候,朝代更迭的因果已經種下,一旦天災人禍,絕大部份百姓生活又回到了人性需求最低點而又不穩定的情況下,更迭朝代的民眾意識,集體爆發,接下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清朝的滅亡,大至是這種規律的,體現。


哈灬哈66096005

清朝的滅亡,歸根結底就兩條。

一,財政崩潰

清末,自耕農大量破產,小農經濟體系崩潰又無法建立現代工商體系。海關,稅收都被列強掌握去賠款,結果是,外來商品大肆衝擊國內市場,作為貨幣的白銀大量外流,通貨緊縮導致整體經濟崩潰,財政收入銳減。

二,統治根基動搖

1905年廢黜科舉,又無法重建新的文官選拔制度,導致原本支持清政權,控制廣大農村基層人口財富的士紳紛紛倒向立憲派。而後清政權無法真正完成立憲改革,又導致立憲派對清政權徹底失望。

特別是保路運動,清政權公開吞噬川漢鐵路的股本,吃相太難看,不僅生搶庶民百姓的財產份額,還直接動了鄂川士紳的蛋糕。士紳反抗可遠比平民百姓厲害,更令南方諸省士紳對清政權產生強烈的警惕情緒。


張勇達州

一個朝代興衰,總有它深層次的理由,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清朝從建立起就是以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人口占絕大多數漢族的王朝。一直面對“反清復明"的威脅。但清統治者從順治開始就一直促進民族的融合,開“博學鴻詞"科,恢復了科舉制度,籠絡了大批的漢族知識分子為其效力,因此在道光前,雖然也面臨過各種危機,但尚未到滅亡地步。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情況就不同了,清王朝不再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英,美等國家處於資本主義上升階段,大肆進行海外擴張,開拓殖民地,清王朝面臨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雙重威脅,滅亡是遲早的事。


Sun53667

從歷史規律的角度看,一個朝代由盛轉衰,是必然趨勢。

從清的治理來看,輕自乾隆以來,就走上了衰敗的道路,乾隆在位期間,幾乎花光了康熙和雍正積累的所有財富。而且後來接任皇位的皇子,都能力一般。

從基因角度來看,清室有近親結婚,族內繁衍的習慣,長期這樣下去,種群會產生各方面的退化,清室以後的皇子,沒有康熙的能力,也屬於正常現象。

從當時世界的角度來看,彼時歐美已經完成工業革命,不論科技還是文化哲學的發展速度,都已經遠超閉關鎖國的清室。

從根本上來說,滿清的專治政府已經和世界對於中國這塊土地所希冀的責任已不相符。中國這塊兒的土地一級土地上人,是有大的生產力,大的創造力,所以需要擔當大的責任的,如果閉關鎖國,把國民養在豬圈裡,世界人民不答應,國內百姓也不答應。

從主要原因上來說,清室落得如此下場,以及清室對當下中國最嚴重的危害就是閉關鎖國!這個危害真的是太大了。


說個球啊

第一,最直觀的原因無非就是科技的落後,當世界各國都在開始工業革命之時,清朝卻在閉關鎖國。導致我國的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世界。清末的每一場戰役客觀上來說都落後於列強。

第二,國民思想愚化,上至統治者下到普通百姓,還依然認為我們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都是蠻夷。思想上的落後註定清末要滅亡。

第三,中央集權統治,將國家大事交由一人決策,一旦決策失誤那可就不是一件小事。決策的成功與否全由統治者的綜合素質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