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煤山無煤形似眉

文化行旅|煤山无煤形似眉

景山在近千年的歷史中幾易其名,如青山、鎮山、萬歲山,民間還曾稱為煤山。景山位於北京城的中央,是穿越紫禁城縱貫全城中軸線的制高點,也是明清北京內城的中心點,地理位置十分顯要。景山為何有煤山之名?

文化行旅|煤山无煤形似眉

追其來源,元代該處原有個小山丘,名為“青山”。明成祖朱棣即位後下詔營建北京宮殿,在營建的過程中把拆除元代皇宮及城牆廢棄的土渣和開挖護城河的廢土在宮後堆築了一座土山。該山在明朝前期稱為大內鎮山,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命名為萬歲山;清順治十二年改名“景山”,沿用至今。

文化行旅|煤山无煤形似眉文化行旅|煤山无煤形似眉

景山下有煤的記載,始見於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煤山條——

文化行旅|煤山无煤形似眉

景濂為宋濂字,其卒於明洪武十四年,時北京城尚未營建,後苑尚無鎮山,當時的萬歲山是太液池瓊華島上金人堆築的萬歲山,與今景山東西相距約1千米。然而到清乾隆時,吳長元輯《宸坦識略》仍沿襲其說,直至民國時陳宗藩《燕都叢考》《舊都文物略》,均記錄了俗稱“煤山”。

文化行旅|煤山无煤形似眉

建造景山,並不僅僅是為了處理廢棄的土渣而想出的權宜之計,而是實現營建北京城宮殿整體規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山更不是有些人口中的“黴山”。從景山的方位、形狀,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文化行旅|煤山无煤形似眉

在古人的建築風水觀念中,“背山面水”是理想的居址環境。依據“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之說,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當有山。故將廢棄土渣堆積,形成山峰。在南邊修建內金水河,這樣就營造出山水環抱的格局。景山正是元代皇宮後宮正殿——延春閣舊址,明代在這個故址之上堆築土山,意在壓制前朝的“風水”,所以這座土山曾稱“鎮山”。

文化行旅|煤山无煤形似眉

從空中俯瞰景山呈弧形,弧口向南,形似眉毛,如果從形狀上來看,煤山應為“眉山”更為貼切。這讓筆者想到了明孝陵,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郊鐘山南麓玩珠峰下,背靠的鐘山也極似眉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