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15年的永樂帝時,世界其他地區正在發生什麼?

Süchtige、

公元1415年永樂帝時,世界其它地區正在發生什麼事?應該說這一年沒有特別重大的事,但還是有兩件事非常有象徵意義,昭示了歐洲社會近代化的開始。


揚·胡斯被燒死

可能好多朋友不知道揚·胡斯是誰,桃花石雜談就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揚·胡斯是捷克的宗教改革者,也是捷克民族主義的代表性人物。

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儘管教會的統治還比較穩固,但經過了14世紀中期黑死病的浩劫,歐洲各地對神權統治的懷疑已經暗流湧動。公元1380年前後,英國宗教改革者威克里夫發表了一系列著作,認為各國教會應該效忠本國國君,而不是羅馬教皇。同時教皇也無權向各國國王徵稅,在歐洲揭開了反對神權統治的輿論戰序幕。

揚·胡斯畫像

而儘管威克里夫的觀點在當時還廣受抨擊,多數著作被教會燒燬,但當時但任捷克教會布拉格大學校長的揚·胡斯卻將其許多著作翻譯成了捷克語,同時他還嚴厲譴責教會大肆兜售販賣贖罪券斂財的作法。揚·胡斯的言論惹怒了當時的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被其處以破門律,取消教籍,投入監獄。

揚·胡斯在康斯坦茨會議上受審

在獄中胡斯受到嚴刑拷打,並在由教皇召集的康斯坦茨大公會議上被判定為異端,當年7月6日在德國境內的康斯坦茨被當眾用火刑架燒死。但胡斯之死卻觸怒了捷克一些支持他的貴族,這些人在4年之後揭竿而起,發動了胡斯戰爭,反抗神聖羅馬帝國。這次戰爭一直持續了15年,到公元1434年才被神聖羅馬帝國鎮壓。雖然最終結果失敗,但胡斯的死和胡斯戰爭卻成為了歐洲擺脫神權統治各種鬥爭的起點,為後來歐洲各國建立民族國家和宗教改革,進而邁入近代社會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礎。

揚·胡斯被燒死

葡萄牙佔領休達

公元1415年8月21日,葡萄牙王國出兵,佔領了位於北非,當時由摩爾人的摩洛哥王國統治的休達城。雖然此次戰役規模很小,整個戰役只持續了一天,而且葡萄牙軍隊只有8人陣亡,但卻意義重大。因為它標誌著葡萄牙王國從這一天開始正式轉變成了一個橫跨歐非的殖民帝國,歐洲人向其它大陸擴張和建立殖民地的歷史也由此開啟。

休達城位置(上方黃色區域)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崛起之後,曾經長期佔領葡萄牙和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後來半島上的幾個基督教王國,包括葡萄牙、阿拉貢和卡斯蒂里亞發起了“收復失地”運動,在幾百年間逐漸將阿拉伯人不斷向南壓縮。到公元1415年,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伊斯蘭勢力,只剩下了半島南部的奈斯爾王朝。

而葡萄牙人佔領當時位於非洲的休達城則表明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幾個基督教王國在和穆斯林的爭鬥中已經完全佔據了上風,而且已經有能力向穆斯林的大本營非洲發動軍事行動。所以其實歐洲人的航海時代和殖民時代自休達被攻佔之日起就已經開始。

葡軍攻克休達場景

而到公元1492年,穆斯林在歐洲最後的據點格拉納達被西班牙攻克,同時在當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世界正式進入了全球化和殖民時代。


當然這一年還有很多在當時顯得更為重要的事件,比如英法百年戰爭裡的阿金庫爾戰役和鄭和艦隊到達肯尼亞蒙巴薩等。但從現代視角審視,上面這兩個事件卻是最具歷史意義,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個事件。


桃花石雜談

公元141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明成祖永樂十三年,十三年前大明王朝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位,隨即開始籌備遷都北京的事宜。1415年當年平江伯陳瑄等奉旨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大大便利了南北漕運交通,為解決遷都北京後的漕糧供應問題奠定了基礎。六年後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自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朱棣先後五次北伐蒙古各部。可以說1415年正是大明王朝由靖難之役後的陣痛時期逐步向永樂盛世過渡的時期,那麼這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都發生了那些事件呢?

首先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南方:越南(古稱安南)歷史上有上千年的北屬時期——這一時期的越南隸屬中國郡縣管轄,安史之亂後和中原的割據藩鎮一樣這裡形成了割據自守的靜海軍節度使。五代十國時期靜海軍節度使隸屬南漢政權, 939年靜海軍節度使吳權在白藤江之戰中擊敗南漢軍隊,由此形成了越南實際上的獨立地位。980年宋太祖趙光義南征失利後以冊封的形式認可越南為中國的藩屬國,而不再是直接統轄的郡縣。此後越南歷經前黎朝、李朝、陳朝等朝代變遷,1400年權臣黎季犛廢陳朝少帝自立為王。據說黎季犛祖上是中國浙江人,本姓胡,入越後改姓黎,黎季犛登基後恢復胡姓,建立胡朝。胡朝時期的越南開始發行紙幣、統一度量衡並屢次入侵南方的占城國。也許是因為在同國內反對派以及占城等鄰國的鬥爭中勝利來得太過容易,以致於胡朝竟打起了大明王朝的主意——在建國伊始就發動了對明朝邊境的侵犯。與此同時陳朝舊臣不斷逃到明朝要求大明出兵替陳朝復國,1405年明成祖派兵護送逃亡到明朝的陳朝皇室後裔陳天平歸國復位,結果胡朝於半路設伏搶走陳天平處以極刑,此舉徹底激怒了明成祖朱棣。1410年朱棣派英國公張輔南征安南並取得勝利,1415年的越南正處於中國大明王朝的治理之下,直到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越南重新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再看看東北方向:1401年李氏朝鮮王朝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繼承王位,此人早年在朝貢之時就得以結識明成祖朱棣,兩人又在大致差不多的時間段繼承君位,更巧的是兩人都不是通過正常的皇位傳承次序上位的。李芳遠在位時期執行事大政策——通過恭順的形象取悅明朝,與此同時向東北女真聚居地區滲透擴張,將以前高麗王朝時期的大同江國境線推進到鴨綠江。1415年已是朝鮮太宗李芳遠在位晚期,此時李氏朝鮮正在經歷一場儲位爭奪戰,3年後李芳遠廢黜自己的世子並禪位於第三子李裪(後來的朝鮮世宗)。

此時在鄰近臺灣的琉球群島上分佈著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372年(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遣行人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由此開啟了明朝向琉球遣使的歷史序幕。1373年(洪武六年)三國遣使回訪並正式接受明朝的冊封,使用明朝的年號,明與琉球三國的宗藩關係正式建立。1415年山南王汪應祖世子他魯每因其父遇害,遣人入明進貢並請襲爵。同年五月明成祖遣行人陳繼芳等前往琉球頒詔,封他魯每為琉球山南王,從此琉球王位更替需或明朝冊封認可成為慣例。

公元1415年的日本正由戰亂向安定過渡:1336年日本形成了南北兩個朝廷對峙的局面——在此之前武士階級創建的鎌倉幕府架空了天皇的權力,後醍醐天皇起兵推翻了鎌倉幕府,然而由足利尊氏建立的新的室町幕府又崛起了,於是後醍醐天皇逃出京都另立朝廷,而室町幕府則扶植聽命於自己的皇族子弟成立了與之針鋒相對的北朝朝廷。1392年北朝後小松天皇用下任天皇繼承權做交換,誘騙南朝後龜山天皇交出所保有的三神器,南朝天皇在交出三神器後退位,至此日本南北朝分裂的狀態結束。1415年的日本正處於足利尊氏的孫子足利義滿的實際統治之下,如果您不認識這位足利義滿是誰,那我提醒您一下:《聰明的一休》裡那位將軍大人就是他。1404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在接受明成祖朱棣的冊封后兌現了他協助明朝剿滅倭寇的承諾——逮捕倭寇首領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情況。本來足利義滿是打算將逮捕的倭寇首領轉交朱棣的特使鄭和的,但鄭和在接到朱棣從國內傳達的命令後向日本方面表示:大明只希望除掉倭患,至於抓獲的倭寇還是交由日方自行處理。於是日本方面當著鄭和的面把抓獲的倭寇放到大鍋裡活活煮死。

在今天的越南南部地區當時存在著獨立的占城王國,自越南脫離中原王朝的管轄以來就一直不斷推行南征占城的基本國策,高棉人也一度入侵併佔領占城。1410年越南被明朝所滅後失去北方威脅的占城迎來了最後的輝煌:占城攻打西鄰真臘,擊敗其國王奔哈·亞,這場戰爭直接導致了吳哥窟的廢棄。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越南黎利起兵反明,建立後黎朝。後黎朝立國後重新開始征伐占城並最終將其征服。

1415年建立吳哥窟的柬埔寨吳哥王朝正處於王朝末世:吳哥王朝極盛時佔有今柬埔寨全部、泰國及老撾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是東南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對中南半島幾乎所有國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1415年的吳哥王朝同時遭受占城暹羅的攻擊並於16年後滅亡。

1353年法昂王開創了老撾瀾滄王朝。他與安南、暹邏建交;奪川壙、直搗雲南十二版納、打敗泰國清邁與國內老聽族佧族。1372年法昂王在內亂中被驅逐,此後客死於暹邏孟南一帶。1415年的瀾滄王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中、西亞地區在蒙古西征後由蒙古人建立的察合臺汗國和伊爾汗國統治,後來察合臺汗國又分為東、西兩部。中、西亞的蒙古人逐漸同當地的突厥人融合並皈依了伊斯蘭教,西察合臺汗國蒙古和突厥貴族混血的後裔帖木兒於1370年篡奪了西察合臺汗國的汗位,創建了帖木兒汗國。帖木兒帝國先後奪取了波斯和阿富汗,進而攻佔兩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進攻欽察汗國,毀其首都薩萊·伯克爾等城市,統治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1398年進攻印度德里蘇丹國首都德里,屠殺戰俘約10萬人,佔領印度北部。這一時期的帖木兒帝國對明朝則保持恭順臣服的姿態,1396年帖木兒扣押包括明朝使節在內的各國使節,1398年再次禁錮、扣留明朝特使。1404年11月27日帖木兒率領20萬士卒入侵明朝,結果1405年2月18日在進軍途中在訛答剌病死。帖木兒死後他生前欽定的繼承人孫子哈里與四子沙哈魯為爭皇位相互激戰——整個一出帖木兒帝國版的靖難之役,最終沙哈魯成功奪位並於永樂七年(1409年)遣使訪問明朝,重新恢復了朱元璋時代的“宗藩”關係。

西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1402年的安卡拉戰役中被帖木兒重創——君主巴耶塞特被俘,此後巴耶塞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而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的各民族也在此時紛紛揭竿而起,直到1413年穆罕默德一世才結束帝國分裂的局面並將征服拜占庭重新提上議事日程。這一時期日益強盛的奧斯曼帝國阻斷了傳統的東西方商路,迫使歐洲開始了對新航路的探索。至於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手的拜占庭帝國此時已臨近末日,正在日益壯大的奧斯曼帝國的陰影下瑟瑟發抖。

就在1415年當年葡萄牙人率先開啟了歐洲對外殖民擴張的歷史序幕:這一年葡萄牙佔領了摩洛哥的休達港——這是歐洲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由此揭開了近代殖民主義的開端,接踵而來的西班牙、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瑞典等國家也開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活動。而葡萄牙自己則在此後開始了對非洲西北部的探索並陸續發現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以及位於非洲和巴西之間的中途的佛得角及佛得角群島。而此時伊比利亞半島的其它地區還處於分裂狀態,直到1469年卡斯提公主伊莎貝拉和阿拉岡王子斐迪南結婚,兩人又分別於1474年和1479年繼承王位,兩國才於1479年正式合併成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

1415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當年10月25日在亨利五世的率領下的以由步兵弓箭手為主力的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以少勝多戰勝了法軍,隨後英軍在1419年收服了整個諾曼底。這場戰役成為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對後世戰爭的依靠火力範圍殺傷對手密集陣形這種戰術留下了深刻影響。而當英、法正在進行這次歷時百年的戰爭時中歐的德意志七大選帝侯正在上演合縱連橫的大戲;南歐的意大利分成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城邦,正在享受傳統的地中海貿易最後的輝煌,他們並不知道在不久的將來世界貿易的航線將發生轉移;至於東歐的俄羅斯此時還在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就選兩個最有代表性的說一下吧。

此時的英國正處於金雀花王朝的統治下,對,就是那個在十字軍東征中大顯身手的獅心王理查的家族。


雄心勃勃的亨利五世有著恢復早期吞併半個法國的安茹帝國的抱負,致力於重新奪回法國瓦盧瓦王朝控制下的阿基坦等地區。由此拉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第三階段的序幕。由於查理五世的繼承者查理六世幼年即位同時患有瘋病,國內政局陷入了兩個貴族集團勃艮第派和阿勒曼尼派的混亂紛爭下,金雀花王朝便藉機與勃艮第公國組成了反法同盟。

正是在1415年,英軍在法國北部的阿金庫爾戰役中彰顯了英格蘭長弓手的威力,以少勝多擊潰了裝備精銳的法蘭西重裝騎士,為1419年征服整個諾曼底奠定了基礎。


1420年,英國迫使法國簽訂了《特魯瓦和約》,讓查理六世之女嫁給英王亨利五世。然而兩年後,這兩人幾乎同時去世。英王繼承者亨利六世宣佈同時繼承法國的王位,逃到南方的瓦盧瓦王朝繼承者查理七世也不肯放棄,戰火再起。後來就出現了耳熟能詳的聖女貞德的故事。

聖女貞德成功擊敗了圍攻奧爾良城的英軍,並乘勝收復數城,使得查理七世得以在蘭斯大教堂正式加冕,可惜貞德被和英軍串通的勃艮第派誣陷,最終在魯昂的集市上以異端之名被燒死。

1437年,法軍北上收復巴黎,接著攻克了香檳,諾曼底等失地。1453年,波爾多的英軍投降,除了加來以外的法國全部統一,百年戰爭正式結束。

除了歐洲大陸的西端,在小亞細亞亞歐交界之處的局勢也在風雲變幻。走到15世紀的拜占庭帝國在奧斯曼人的星月旗和彎刀下已經搖搖欲墜,




然而爆發於1402年的安卡拉之戰使得奧斯曼人的擴張勢頭暫且受阻,這算是帖木兒帝國無形中幫拜占庭的忙。安卡拉戰役後,死去的奧斯曼蘇丹巴耶濟德的兒子們相互殘殺,內戰持續了十年之久。在蘇丹穆拉德二世的即位後
奧斯曼人再次加快擴張步伐,於1422年進攻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庭皇帝割讓首都附近除供水區外的所有地區,並每年繳納3萬金幣作為歲貢。1444年,奧斯曼軍隊在瓦爾納擊敗匈牙利兼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的基督教援軍,並於1448年在科索沃平原擊敗了匈牙利的匈雅提,使得巴爾幹島的基督徒喪失了反擊奧斯曼人的最後力量。在這一系列勝利的鞏固下,最終穆罕默德二世於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徹底消滅了拜占庭帝國。

(征服1453的劇照)



至於同時期的其他地區發生的那些,都沒有上述兩個事件更加引人矚目,不過可以簡單提一下。從1356年查理四世頒佈金璽詔書後,規定七大選帝侯的權力,神聖羅馬帝國成為一個邦國分立的鬆散聯合體,不過這種形勢沒多久就因為哈布斯堡家族而改變,從1438至1740,再從1740至1806,哈布斯堡家族佔據了皇位400年之久。



至於羅斯地區,斯拉夫人還處於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直到拜占庭滅亡接受繼承東正教精神衣缽,徹底打倒草原遊牧勢力後,這個地區才會崛起。同樣的,西班牙也處於分裂中,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西班牙光復運動正緩慢而穩固地走向最後的勝利,直到1492年才徹底擊敗格拉納達王國完成伊比利亞的基督教統一。


南風過境與夏夜流星

1415年是中世紀晚期的重要年份。在這一年發生的很多事情,不僅決定了後來歷史的進程,也將從根本上改變未來世界的格局。

縱覽1415年的世界,首先是發生了兩次非常著名的戰役。但兩場戰役給各自獲勝者帶來的結局是差異極大的。

在著名的阿金庫爾戰役中,人數不足對手一半的英格蘭軍隊大勝了對面的法國精銳。和百年戰爭之前的所有戰役不同,這是英國人贏得最艱險的一次。法國人不僅調集了大量精銳的貴族騎士部隊,還有不少弓弩手和炮兵支援。而英軍一邊則因為財政問題而無法徵調足量的重裝部隊來掩護自己的弓箭手。


結果卻是絕處逢生的英軍利用阿金庫爾的完美地形,重挫以為將輕鬆獲得勝利的法軍。英王亨利五世一戰成名,和對手陣營中的瘋子國王查理六世形成了鮮明對比。他也因此斬殺了超過一半以上的法國貴族,讓很多家族就此絕嗣。靠著這場勝利,他強迫對手在五年後和自己簽訂了《特魯瓦條約》,以便讓自己的兒子繼承英法兩國王位。只是他自己還是早於查理六世一個月去世,讓所有成果付諸東流。

再看損失慘重的法國一邊,居然讓王室因禍得福。雖然在之後20多年裡,他們將經歷一個非常痛苦的階段。但大量貴族家庭的絕嗣,也無形中促成了法國王權的提升。這種控制力的加強,在百年戰爭的末期階段將發揮重要作用。更為近代法蘭西絕對君主制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最好基礎。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在這場戰役的雙方身上有著很好的體現。英國人也最後一次嘗試用一勞永逸的戰爭去獲得歐陸權益。

同樣是在1415年,另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將在毗鄰歐洲的北非海岸發生。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派他的兒子亨利王子去攻佔摩爾人的商業城市休達。由於摩爾人對這次突襲疏於防備,葡萄牙軍隊僅用一天時間就成功佔領了目標。只是在當時,位於歐洲邊緣的事情並沒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當然,僅僅佔領一個休達是不夠的。摩爾人很快就從海上和陸地兩個方向上進行了繞道,讓葡萄牙人佔領後的休達貿易額急速衰退。這就逼著亨利王子在兩年後開啟對其他北非沿海城市的征服。但在休達被俘的一個摩爾人卻向他訴說了可以在南方獲得黃金的事情。這個說法與歐洲當時已經流行的西非金傳聞是不謀而合的。

於是,亨利王子開始主持建立航海隊伍南下。著名的大航海時代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啟的。

相比同時代的很多航海強國來說,葡萄牙人的蹣跚學步並不算什麼大事。但今天的我們都明白,亨利王子的這個決定會有多大的意義。

在中歐的奧地利等德意志地區,1415年的光景沒有大戰,卻不乏混亂。皇帝弗雷德裡克一世在當年繼位,卻發現自己是一個名不副實的虛君。由於各地的諸侯和自由城市的分離傾向十分明顯,當時的皇帝已經很難在自己直屬領地外有太多權力了。這就讓弗雷德裡克一世必須忙於各地的複雜事物,同時又不得不看著麻煩不斷湧上來。

在波西米亞,一個名將胡斯的反傳統教士在當年被判處火刑。他其實是當時很多地方文化發展的縮影。

天主教會無法在過大的地方控制所有人的思想和行為規範,給了經濟和社會制度發展較快地方以很大發揮空間。胡斯這樣的反傳統教士便孕育而生。雖然他在1415年死在了火刑架上,但他的信徒與各類支持者將在四年後掀起著名的胡斯戰爭。內部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將在被這場起義弄的焦頭爛額。


神聖羅馬帝國的另一個麻煩出現在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不斷壯大的瑞士聯邦正在不停的蠶食帝國在山麓間的小塊領地。1415年也不例外。很多城市也被聯邦的體制吸引,擺脫舊的宗藩關係,加入進來。神聖羅馬軍隊在之前的兩次武裝干涉中都宣告失敗,之後的幾次出兵也沒有結果。

在歐洲的東部,這個世紀初被重創的奧斯曼帝國正處於重生的前夜。未來的蘇丹穆拉特二世已經在數位王子的內戰中嶄露頭角。1415年的歐洲人還不會感覺到奧斯曼帝國的可怕,但不到30年內,奧斯曼軍隊就將在巴爾幹半島再次掀起可怕的波瀾。

至於當年將奧斯曼人打解體的帖木兒帝國,已經伴隨帖木兒本人的去世而走入衰退進程。一些被冊封在帝國外圍的地方勢力崛起,原本的中央王族因內鬥而分離。中亞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洗牌期。但這個不穩定階段因為帖木兒孫子沙哈魯的得勢,被暫時緩解。

沙哈魯將帝國的核心從已經殘破的撒馬爾罕遷走,搬到了阿富汗西部的名稱赫拉特。帖木兒王朝的第二個盛世或者說中興,就從這裡開始。他一方面嘗試壓服境內的領主,另一方面繼續維持路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因此,他的統治時期與更東方的明朝有著比較頻繁的外交聯繫。雙方的使節都有造訪對方的都城,並且留下了關於那個時代的很多第一手記載。

這也是明朝在徹底進行自我封閉前的迴光返照。剛剛篡位不久的朱棣,一直想通過各種對內對外的操作,讓自己的江山得到鞏固。也讓自己的權勢得到聲張。1415年,正是他大展宏圖的關鍵時刻。從不斷遣使中亞,到五出漠北伐蒙古,再到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甚至是對越南進行殖民戰爭。都是對外措施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前一年,控制越南北部的明朝軍隊,開始強迫越南當地人搞類似“剃髮易服”的活動。結果在當地引起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明軍還嘗試在當地,用抽籤強調的手段,建立越南本地的衛所兵制度。同樣被當地人抵制。不少人還在那些年被要求步行去北平修建紫禁城,死在路上。這些非常不人道的措施,最終讓越南當地的反抗者在兩年後聚集成大股勢力。

至於明朝國內,也在這一年重新恢復了大運河的通航。這條疏通於元朝,因戰爭而停運的人造水系,從此將一直運作到清朝光緒年間。明初還被保留的少許海運能力,將因為運河的出現而被徹底重創。運河本身也將成為朝廷財政端一個尾大不掉的腫瘤。

明清兩朝的帝國體制,可以說是在1415年被定型了。

因此,現在的我們返過去看整個1415年,無疑會覺得這一年是非常要緊的節點。近代的很多地緣政治格局與歷史發展脈絡,都在當年設定了路線:


英國人將逐步退出大陸稱霸,

法國人將加強絕對君主制,

大航海時代來臨,

宗教改革和戰爭不可避免,

中亞的衰退與絲綢之路的凋敝

明清兩代的內斂屬性定型......


這都是1415年時,生活在這些大事件中的當事人所無法預料的。


米南德王問道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1415年並不算一個起眼的時間點。但是世界上發生的幾件事對於未來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一,葡萄牙人在摩洛哥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殖民據點,揭開了近代殖民主義開端。此後,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等西歐國家開始了全球性的殖民活動,也為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進一步擴張打下了基礎。

第二,阿金庫爾戰役爆發。英軍擊潰法軍,這對於英法百年戰爭的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百年戰爭第三階段的開端。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戰役中,英軍主力為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也對後世戰爭的依靠火力範圍殺傷對手密集陣形這種戰術留下了深刻影響。


巖上無心雲相逐

宋朝時期,世界範圍內相對和平,當時的宋朝較為強大,也有很多附屬國2朝拜,歐洲地區和亞洲區域來往也不太多,物質經濟方面也相對獨立,沒有像現在這樣全球化,行程共同經濟體,每個地區的文化也各不相同,世界呈現出多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