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很多人說香港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例子,因為大陸有很多東西是從香港學回來的,比如“炒樓花”的賣房模式,比如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

雖然這些年的香港有衰落趨勢,但對於70、80一代,香港的地位又實在太特殊——當年看的電視劇,聽的歌曲,看的電影漫畫,崇拜的明星,都以香港為最。從李小龍到金庸再到徐克,香港重要的文化輸出就是武俠文化。

那麼對於拳迷、武術界來說,如今香港的真實情況到底怎樣?對於小眾又特殊的搏擊行業,香港的發展歷程又能預示什麼呢?這是我從香港回來後,想和大家分享的話題。

我有這樣的思考:香港的文化包裝能力是最值得內地學習的,但香港整體的尚武風氣衰落,很可能會在內地重演。至於原因,下面慢慢道來。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香港搏擊發展簡脈

在去香港之前,我腦子裡一直回想的是各種電影鏡頭,有功夫片,有警匪片,還有火熱IP如《古惑仔》,恰好趕上5月21,播求舉辦的賽事ALL STAR FIGHT(全明星格鬥)落地香港,就趁這個機會走一走,旅遊的同時,順便感受下香港辦比賽的氛圍,以及瞭解香港大眾對於拳賽、格鬥的認知。

很多年前聽過一句話,“泰拳出了泰國就不像泰拳了。”指的是離開泰國的訓練環境,就很難打出純泰拳的韻味和節奏。

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離開泰國,泰拳最像泰拳的地方,就是香港。”指的是當年除了泰國,香港是第二個讓泰拳興盛的地方。

那時在香港的泰拳,用的是職業純泰規則,湧現不少拳手,帶動香港搏擊行業的興盛發展。

我們看的許多90年代的香港電影,都有泰拳和搏擊的身影,比如《古惑仔》系列:

  • 洪興的大頭仔是搏擊高手,陳浩南等人堅持在拳館練拳鍛鍊身手,
  • 洪興龍頭蔣先生有胞弟在泰國做生意,手下的泰拳冠軍太子哥是洪興最能打的人。

後來的《阿虎》《少年阿虎》,直接以打拳為主題;摻入搏擊元素的電影也數不勝數,比如《無間道》……90年代的香港,拳館成為年輕人業餘生活的選擇之一,好武的文化滲透其中,而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呢?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1 踢館帶動求真之風

無論是香港拳師口述,還是詢問香港友人,抑或查閱資料,追溯香港武林興盛最早的時期,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 解放後,很多內地拳師因各種原因逃到香港落腳,這些從電影《葉問》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裡能看出來;
  • 解放後與“文革”後的兩個時間點,大量人口湧入香港彈丸之地,帶來激烈競爭,包括武術界在內的三教九流,一時間“拳館比米鋪多”。

因為英國人的管理方式留下很多權力空間,武館之間相互競爭,踢館是常有的事情。

知名拳師南下到香港,想要有生意就得打,一打一實戰,就把求真的風氣帶動了起來,不像內地有圈子保護,有各種套路解決爭端,武術家普遍藏私或不教真的,慢慢失去了實戰能力。

  • 東亞很多傳統武術,以前都是在特定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很多技術也因為特殊的規矩才衍生出來,比如“手搭手比武”。
  • 一旦失去這個環境,很多技術就等於見光死,失去意義。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上世紀60-70年代,被很多香港人戲稱為“英雄年代”,廉政公署還沒發揮最大威力(1974年成立),如同電影《追龍》的描述,各路神仙大顯神通,社會治安一直欠佳,年輕人學武風氣很盛,有的流派甚至成了幫會成員聚會的堂口。

當時的香港什麼門派都有,不過以洪拳、蔡禮佛、大聖劈掛等南方拳派為主,詠春拳是在李小龍等人揚名後才發揚光大的。那時的武俠電影由張徹、胡金銓等大師操刀,推波助瀾,導致各個武館的年輕人天天打架。

  • 詠春一派的口號是“有種去洗手間解決”,因為狹窄的環境適合他們技術發揮,
  • 蔡禮佛、洪拳就會說“有種去門外解決”,因為寬闊的地方適合他們技術發揮。
  • 當時的報紙還開設專欄報道這些事情,有打架比武的新聞稿件都是樂此不疲。

金庸等作家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薰陶出來的,90年代牛佬的《古惑仔》漫畫,也用了大量當時的素材,連泰拳宗師亞批勒來香港都有漫畫形象,為後來香港武俠電影、動作電影人才,奠定了基礎。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2 方野:泰港拳師大戰

真正讓香港武術界,從傳統武術門派林立到搏擊文化興起,源自泰拳的引進。

這裡不得不提到香港“紅擂臺”創始人,有“香港泰拳之父”之稱的方野先生。

方野原名方源盛,泰國華僑,祖籍潮州,1939年11月4日出生於泰國佛統府,中學開始學習泰拳,打過大大小小20幾場比賽,積累不少經驗。

1955年,16歲的方野並沒有到香港謀生髮展,而是選擇以華僑生的身份回到大陸,到上海體育學院深造,期間參加過拳擊、摔跤等比賽,據傳還獲得過冠軍。

60年代初期,大陸即將展開“文革”,方野動了去香港的念頭。

1966年,方野在香港創立了泰國拳健身院,後改叫香港泰國拳總會,廣收門徒,由於有豐富的擂臺搏擊經驗和良好的搏擊功底,一時名聲大躁,很多藝人、商人都拜在他門下,同時也帶起了香港傳統武術界和泰拳交流的風潮。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由於東南亞市場龐大的華人人口,當時香港的電影和小說除了港澳臺地區外,最大的銷售市場就是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香港九龍城地區至今仍有“小曼谷”的外號,很多餐廳的廣告牌都是泰文,與店家交流能說泰語,甚至很多就是泰國老闆。)

方野成名後,在香港大力推廣泰拳,各行各業開始有大量的人習練,很多人跑到泰國高薪聘請著名拳師到香港執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已故泰拳宗師——“旋風腿”亞批勒。

  • 當時Fairtex的老闆黃步中受制片人鄒文懷邀請,讓亞批勒到香港推廣泰拳,前後陸續有4年之久;
  • 在我對亞批勒的一次採訪中,他說:當時香港很多人找他學泰拳,不乏明星以及幫會分子,雖然他很不喜歡學生學了泰拳去打架,但那時整個香港都是這種風氣,也無可避免。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圖|當年採訪亞批勒

1981年,方野首創泰港拳師大戰,陸續打了很多年。

當年中國功夫VS泰拳的段子和故事,都是從中提取出來,再加以武俠化,進行誇張宣傳,之後的中泰對抗賽也延續了這個風潮,一直到2009年中泰對抗達到高潮後,才回歸冷靜。

香港傳統武術界在與泰拳多次對抗後,受到很大沖擊,但思想解放得也很快,隨之而來的是各種交手方式的改進,訓練的加強。大家正確理解了現代搏擊是怎麼一回事,對待現代格鬥的態度也不像內地那麼幼稚。

香港武術界的這條路,是方野這輩人開創的,而大陸的傳統武術界,正在經歷這一階段。

方野之後,香港搏擊界著名的人物就是陳惠敏和蘇世龍,二人之間的恩怨也鬧得沸沸揚揚。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圖|陳惠敏劇照

3 陳惠敏與蘇世龍:幫會情仇

已經徹底轉行做演員的陳惠敏,曾經是“14K”的“雙花紅棍”,《古惑仔》電影裡扮演東星的扛把子駱駝,而他本人確實拳擊功底紮實,在搏擊界也很有聲望。

蘇世龍則不然,從底層打拼出來的他對於泰拳的痴迷是不一樣的,師出方野先生門下,泰拳技術在當時的香港稱雄一時,他在大角咀開了間拳館,門生眾多,尤以幫會分子為最。

據傳著名的“灣仔之虎”陳耀興(陳浩南原型)、“尖東之虎”杜聯順,都是蘇世龍門下弟子。

當年,蘇世龍的一個學生在澳門獲得冠軍後,放話挑戰陳惠敏,陳惠敏回覆他不夠資格,要師父蘇世龍才能跟他打。於是陳蘇雙方約定在夜總會比賽,打得平分秋色,陳惠敏被擊中次數略多一些。

事後蘇世龍拳館被砸,陳惠敏遭遇襲擊,兩人的恩怨鬧得全港皆知,多年後才化解。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圖|右:蘇世龍

蘇世龍後來專心推廣泰拳,辦比賽公平公正,業內名聲很好。

他積極在香港建立職業俱樂部制度,讓拳手可以按合同辦事,避免泰拳出現傳統武術那樣的“門派化”,後來還把泰拳推廣到大陸。

在這次ALL STAR香港站賽場,我正好遇到蘇先生,今年他已經74歲了,精神很好,在朋友的介紹下我與蘇先生合影,照完他冷不丁一個勾拳打在我腹部,然後笑著說,“靚仔,打你都木反應啊~”,然後又揮了幾下平勾拳給我們看,顯示自己寶刀未老。

後來我才知道,2002年蘇世龍成立了香港泰拳理事會,不再過問江湖事,作為會長的他這次是頒獎嘉賓,而他的一生,都在為推廣泰拳而努力。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圖|與蘇世龍合影

關於香港幫會分子喜歡練武和打泰拳,亞批勒先生曾說:

  • 我在香港教過不少好苗子,不輸泰國選手,本來想培養成職業拳王去泰國打比賽,但很多都加入了黑社會,去澳門看場。
  • 因為拳腳好,別人打不過他們,對手拿槍打,最後非死即傷。所以我一再告誡弟子,學了泰拳,千萬不要加入黑社會。

不過還是有很多泰國拳手退役後,去港澳當保鏢,似乎是當時留下來的一個風氣,認為大佬身邊有泰國拳手做保鏢是一件很威風的事。在我與這些泰國拳手的交流中瞭解到:

  • 他們以前在港澳做保鏢時,經常遇見大佬發生衝突後要保鏢解決,兩方都是泰國拳手,本來就相互認識。
  • 他們就用打泰拳的反應節奏和力度來對打,互相心知肚明,有時故意打出鼻血,打出招式,大佬根本看不出他們假打,反而認為是賣力,給的報酬就多;
  • 泰國拳手打完私下還互相分錢,甚為有趣。

香港很多電影橋段都是有真實故事背景做支撐的,其中跟搏擊關係很深,對搏擊文化的培養挖掘也不遺餘力。

曾經的古惑仔也難撐起香港搏擊文化,一座尚武城市的衰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