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共安全 AI賦能公安智慧應用的開拓者

聚焦公共安全 AI賦能公安智慧應用的開拓者

A:深圳市華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施欣欣

Q:請為我們介紹下華尊的核心產品與競爭力?

A:華尊在成立之初(2009年)的主要業務模式是引入以色列智能視頻分析產品,當時安防還沒有走向智能化;在看到智能化的趨勢之後,公司迅速轉向自主研發,先後與北大、中科院等高效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到2014年深度學習浪潮興起的時候,已經提前完成了深度學習、視頻結構化等技術路線的佈局。在這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智能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幫助用戶解決困難才是關鍵。華尊最早的技術是通過摘要幫助用戶檢索視頻,隨著技術及業務的成熟,開始結合公安業務做圖偵,再到視頻實戰,到現在的視頻大數據服務,圍繞視頻在公共安全領域的AI應用,公司產品一路都在演變。

行業巨頭熱衷於生態建設,無論華為或海康,他們的選擇裡都有華尊,這也讓我們成為唯一同時與華為、海康威視都達成深度合作的AI企業。可見行業對華尊的認可度正在提高,在國內這一細分領域中,我們位列前三的席位逐步深耕。

Q:在您提到的生態合作中,華尊的品牌能否得以展現?

A:當然會。雙方合作是以“聯合解決方案”的模式進行,簡單來說,就是“合作伙伴的硬件設備+華尊的智能和應用軟件”組成聯合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完整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華尊的品牌依然可以得到展現。同時,華尊的智能分析軟件方案通過結合合作伙伴的平臺,可以提升在整體解決方案上的競爭力,更好地向集成商與用戶推廣。

Q:在AI落地應用中,真正能解決用戶痛點的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A:隨著行業政策與市場環境的變化,在解決用戶痛點的問題上,我們一直在探索。這與傳統企業需要不斷轉型一樣,是一個持續變化發展的過程。刷排名、辦峰會,過分熱衷於融資與提升PR的做法,都不是用戶真正關心的。談論AI,關鍵還是在於如何將其產品化,為客戶提供服務價值。這是一個長鏈條的過程,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沉澱。

就目前來說,在公安實戰應用中,比如刑偵領域,我們會去思考多個案件之間的關聯性,嫌疑人在作案時如果沒有太多偽裝或者與其他案件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徵,就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識別出來,從而實現更多案件的偵破,這個就是串併案;比如交通領域,我們為某市交警提供的AI輔助執法中,依靠人工一天只能處理8000起交通違章,但通過AI技術能提升到15000起,雖然當前仍然會有誤報率,但相對於在海量圖庫中尋找違章行為而言,剔除誤報的工作量要小得多。華尊正在不斷挖掘這樣的細分場景與應用,去幫助用戶解決痛點、提升效率。

Q:當前這些技術型的AI公司是否在實際落地應用項目中介入度還不算太高?

A:個人認為部分純技術型的公司可能還沒有相應的能力。完成產品的技術研發只是開始,產品落地才是關鍵,要把控好市場營銷、交付、服務等等環節,中間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這也是我們這些AI公司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華尊的產品已經得到市場不錯的認可,我們也有信心應對下一環節的挑戰。

Q: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AI技術會朝哪些應用方向深入發展?

A:在當前的階段無法想象窮盡。不過,華為將AI定位為電力,讓我印象最為深刻。100年前電力剛剛發展的時候,人們既興奮又陌生,更多的人認為燈泡就是電,與現在很多人將人臉識別等同於AI是一個道理,但當時的人們無法想象未來的電視、冰箱、機器人都與電力相關。因此立足現在我們無法真正預測到未來AI到底能改變多少東西,但可以確信的是,它對萬物智能與安防全面進入智能化的影響,將是顛覆性的,同時會釋放出巨大的市場需求。

 Q:您認為AI企業的進入對原有安防產業格局會產生怎樣的演變?

A:AI企業的進入,對原有安防格局不會產生太大的改變。比如海康威視經過15年的發展,已然成為了全球安防企業的龍頭,而從2010年開始,華尊和海康威視就一直保持合作,這一路走來我們會有很多的感慨。以我個人16年的行業經驗看來,當前的安防產業格局已經很深,進入智能化之後,技術對產業會有一定影響,但總體而言,不會是重構或者顛覆性的改變。此外,當下安防企業之間的競爭不限於單一的產品或技術,還包括解決方案、渠道、品牌、營銷等方方面面,是企業整體實力的競爭。

Q:那麼除去傳統安防應用的領域如公安、交通,AI企業在新的應用領域會有機會嗎?

A:當然有機會,安防在萬物互聯的世界中只是很小的部分。同時在安防的產業格局中,由於AI帶來的衝擊與改變有限,對於這些新興的AI企業而言,更多機會是在新的行業裡發展細分領域的新品牌,成為安防各細分點上的補充。當然,這仍需要企業有耐心去投入和聚焦。

 Q:如何看待未來華尊的定位,是繼續維持與其他品牌的生態合作還是會主動自己去做大品牌?

A:兩者並不衝突。合作是雙贏互補的事情,並不影響我們培育和發展自有品牌。

 Q:行業裡面也有人擔心,跟大品牌的合作,會被他們不斷稀釋掉,對華尊而言是否也有這樣的不安全感?

A:我們不會。但我認為這種擔心主要源於兩點:一是兩者的合作不是互補;二是企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以及建立護城河的能力。華尊在2017年進行了一輪戰略調整,把公司的定位聚焦到AI+行業視頻應用上。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興起後,AI對視頻安防最大的改變是將視頻轉化為數據,這導致了應用的井噴。現在整個安防市場已經進入到萬億的規模,在國內,軟件應用雖只佔10%左右,那也有千億的市場容量。不過,軟件應用與服務是場景化、碎片化的業務。大部分的傳統安防公司都屬於製造型企業,它們的基因、知識結構是為大型的製造、集成、交付而構建的,在後端的軟件服務層面存在很大的短板,要深耕某個行業並把應用做好,沒有那麼容易;同時,應用級市場又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而且比較分散。我們期待可以在這個細分領域中成為領導者,將來成長為行業的SAP。在這過程中,跟大的品牌廠商形成緊密的合作可以實現互補互助,不存在大的利益衝突。

當然,AI企業也不能輕易去挑戰這些巨頭企業AI是種技術,如果沒有依附的產品,它只能“飄在空中”,無法給用戶提供價值。當AI注入到前端或平臺中,比拼的就不僅是技術,而是整個產品的體驗感、服務、性價比、交付能力等,競爭焦點隨之轉移。所以,互補是最好的方式。

 Q:華尊專注在AI的應用,但合作伙伴也在自己探索,兩者是否會存在競爭?

A:合作伙伴當然會有自己的戰略訴求,我們也要思考在這個層面上是否存在衝突。不過可以明確的是,雖然同在一個行業中存在競合關係在所難免,但華尊現階段有自己要專注的目標,我們要在部分細分領域佔據10%-20%的市場份額,努力成為該細分領域的佼佼者。

Q:華尊除了合作之外,下一步在市場的戰略規劃上有其他想法嗎?

A:我們會聚焦於一個行業讓自己先發展起來,再去考慮其他的衍生機會。因為

這一波智能化不只有一兩年的窗口期,它可能是一個長達10-20年的浪潮,所以我們不會為了短期內的成就而急切浮燥。經過2017年的調整後,公司定位為專注於AI+公共安全行業應用解決方案的提供,這是華尊最擅長的領域。通過與用戶的聯合創新,不斷沉澱產品,提煉價值與AI落地場景,讓我們的應用真正解決用戶問題,實現商業回報。

值得一提的是,產品在售出以後,我們發現用戶會產生許多新的服務需求,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要在用戶端構建更強的支撐與交付能力。不像製造型企業,產品出來後服務半徑可以很長,軟件企業如果缺乏當地的支撐與服務,就很難實現規模化,因為服務半徑太短。這也是大量後端應用公司面臨的難題。因此,我們在融資與投入規劃上也更為明確,要在全國建立起服務與支撐網絡,在後端強化縱向產品提煉能力,在前端佈局服務與銷售交付能力,兩端共同發力、平衡發展,這樣能讓華尊在響應速度、服務質量、成本管控上更具競爭力。雖然這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但也會給企業形成較高的競爭門檻。尤其在未來可能出現技術同質化的時候,具備全國交付與服務能力的企業往往更能贏得競爭。

 Q:這樣的推廣方式等同於在建立自己的合作伙伴生態鏈,華尊主要是通過集成商等合作伙伴,還是自己設立分支機構去實現這一目標?

A:兩者都有。一方面,我們會在全國建立自己的營銷、交付與服務網絡,貼近用戶以更好地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大公司在做生態,我們應該融入到他們的生態之中共贏共存共發展,同時通過大生態引領小生態的方式,去尋找具有一定市場資源、交付能力的合作伙伴。自建與合作雙頭並進,從而構建互補平衡的生態體系。

 Q:很多AI企業都在搶高科技人才,對於華尊而言會是壓力嗎?

Q:從當前來看,在公司經營層面或者是業務市場層面遇到的最大困難主要是在哪些方面?

A:最主要是產能不足。華尊自去年完成了戰略調整以後,在與合作伙伴的聯合解決方案推廣模式下湧現出了大量的機會與需求,讓我們感覺有點應接不暇。這是我們現階段的挑戰,所以才會採取自建、招聘、合作、融資等多項舉措去緩解壓力,相信未來幾年會是華尊快速增長的階段。

 Q:您認為在公安領域AI應用未來的發展趨勢會是如何?

A:從我們自身的角度很難去判斷未來的趨勢,我認為只能圍繞“企業該如何做去適應未來的變化”來談這個問題。尤其是處於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的安防產業中,強化企業的適應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專注。以安防產業為例,我們可以聚焦到行業場景上,實實在在幫用戶解決問題,中國市場足夠大,一個好的應用放到全國來看,就是一門大生意。有了這樣的認知與底氣,就可以靜下心來專注在產品上。第二是貼近用戶。兩年前談AI會很受歡迎,但現在已經有用戶開始抱怨AI在實際應用中的誤報率、漏檢率等不如人意,這就需要企業沉下心來解決這存在的10%-20%的誤報與漏報問題。只有真正地貼近用戶、深耕行業,建立自身的服務與支撐體系,才能真正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Q:藉助這次採訪希望向行業傳達什麼?

A: 一方面希望外界能更清晰地瞭解華尊的定位與想法。沒有高調的宣傳不代表我們沒有做事,也不代表華尊不可以是優秀的AI公司。華尊在專注的細分領域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成本去探索,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幾年裡,華尊將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在接下來的2-3年內,行業必然會進入到分化期。“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只有在浪潮過後沉澱下來的企業,才能真正把AI用好,為用戶創造價值,從而換回商業回報。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傳達這些信息從而受到更多投資者的關注,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華尊。

編後語

談論起AI,每家企業的觀點不一。李開復在年初曾表示:“在我看來每個創業者都很想把自己的創業公司包裝成一個 AI 公司,而每個 VC 也都想要標榜自己是一個 AI 投資人。但是 AI 投資其實不適合新手參與。如果對 AI 技術本身沒有了解就急著參與到 AI 的早期階段來,這樣的人會賠得連褲子都不剩。到了今年年底,我覺得會有很多泡沫破掉。”這樣的觀點也引來不少AI 寒冬潮的支持者。

安防行業經過兩年的AI的“狂轟濫炸”,很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從算法排名開始朝著用戶真正的應用需求上開始轉移,成為行業內的一股清流。AI的時代是場持久戰,前期的方向選擇也決定了中期的走向,相信緊緊抓住用戶需求的企業能夠在各種挑戰中能笑到最後。

如果您對安防市場有獨特見解或新的技術分享,請隨時聯繫我們,共同探討行業發展的新動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