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假、大、空」調研

有的“裝樣子”。“辦法在實踐中,點子在群眾中。”下基層調研,本為解決問題,通過問漁問樵,找到過河之船與橋。然而不乏這樣的現象:領導跟部屬交代“最近搞個調研,你們找個題目”,更有甚者,沒有題目就“先下去再說”。心中無“題”,下去何為?如此調研,只會是象徵性地走走、看看,從辦公室到會議室,聽聽彙報、看看材料,不是“開春的柳絮”,便是“井中的葫蘆”。

有的“熬日子”。調研需要走出辦公大樓,來到田間地頭,本就是個辛苦活兒。但一些人搞調研,卻是因為在機關待久了“悶得慌”,於是乎找個名頭下去“看看景”“散散心”。又或者快到退的年齡了,或工作崗位可能有調整,於是找個地方轉一轉,沒到過的“補補漏”,去過了的“會會友”。那些“嫌貧愛富”式的調研,多是如此。這樣的調研,行的是遊山玩水、走親訪友之實。

有的“帶框子”。一切結論應產生於調查研究的末尾而非開頭。而有的調研卻是事先定好了調子,只是到下面找些例子。甚至人還沒下去,調查報告就寫好了七八成。這樣的調研只為印證自己的觀點,因此只聽得進“順耳話”,聽不進“逆耳言”。座談討論中,基層同志的話稍“不對路子”,就立馬拉下臉“打斷”“引導”。調查問卷,能“支撐觀點”的就為我所用,否則就當廢紙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