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題目中說的這位大唐宰相,就是在唐太宗凌煙閣功臣榜上名列第一的長孫無忌。

《隋唐嘉話》《唐語林》都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被封為趙國公的長孫無忌有一次和朝中權貴們一起飲宴,在這個大爬梯中,酒酣樂終的時候,長孫無忌環顧自己的同事們,緩緩說道:

無忌不才,幸運地遇上了明君,因為陛下的寵信偏愛因緣際會當上了上公,人臣的尊貴,已經到了極處。你們大家看看我的富貴和隋朝的越國公相比怎麼樣?

參加宴會的權貴們有的說不如楊素(長孫無忌的助理估計拿出小本本一個個記下來),有的說比楊素厲害。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武媚娘傳奇》中的長孫無忌劇照)

長孫無忌聽了大家的話,把早已準備好的一番說辭說了出來:

我自己揣度也不羨慕楊素(楊素比不上我),所比不上楊素的只有一點,那就是楊素富貴的時候已經年老,而我富貴的時候正年輕。

尼瑪這是比不上還是藉機嘚瑟?也有點太不要碧蓮了。

從事實來說,長孫無忌說得也沒有大錯。楊素在隋朝建立後,被擢升為御史大夫,開皇八年(588),以行軍元帥身份率水軍東下攻滅陳朝,以功拜荊州總管,封越國公,這一年楊素44歲;而長孫無忌在貞觀元年(627)改任吏部尚書,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的時候只有33歲。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楊素的形象確實往往是老年,唐人傳奇還說他:彼尸居餘氣,不足畏也)

可是,以長孫無忌的仕宦履歷和功績看,這並沒有什麼好嘚瑟的。

李世民評價長孫無忌是這麼說的:

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君臨天下。司空、齊國公無忌等,並策名運始,功參締構,義貫休慼,效彰夷險,嘉庸懿績,簡於朕心。無忌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而總兵攻戰,非所長也。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雖然李世民反覆稱道自己得有天下,是因為長孫無忌作為腹心出了大力,但也在不經意間承認長孫無忌

總兵攻戰,非所長也。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貞觀長歌》中的李世民和長孫無忌劇照)

我們不妨來看長孫無忌因為大唐開國之功所受的封爵,他在高祖渡河時便到長春宮謁見,被任命為渭北道行軍典籤,後來被封為上黨縣公,唐朝開國縣公是爵位中的第五等,非宗室功臣中的第三等,低於國公和郡公,雖然不是多如牛毛,也算得上是一抓一大把。我們看一下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家族,就有一個概念,武家與李家並無親戚關係(當時),後來甚至被醜詆為“首參起義,例封功臣,無戡難之勞,有因人之跡”,但是武士彠本人實際上是17位太原元謀功臣之一,封爵是應國公,長兄武士稜是宣城縣公,次兄武士逸是安陸縣公”,相比之下,長孫無忌作為李世民的妻舅混了個縣公,或許才是真正的

無戡難之勞,有因人之跡。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玄武門之變)

長孫無忌在武德開國功臣中不值一提,那麼他的所謂“功勞”,可能主要是在玄武門之變前中後的陰謀策劃和組織私兵之功,雖然不失為李世民

個人的“功臣”(有人認為他是特務頭子,待考),但李世民此舉本身就被抨擊質疑,最好也只是被評價為“逆取順守”、“為國者不顧小節”,在此事件中發揮作用的長孫無忌說到底畢竟上不了檯盤。

史稱,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其妹長孫皇后也為之極力勸說;唐太宗無奈,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位尊職閒的開府儀同三司。

然而看本文一開始的這個故事,長孫無忌豈是持盈保泰、謙虛謹慎的角色,歷史上的這些記載未免多少有一些水分。

當然,長孫無忌的這番言辭也不完全就是自我膨脹,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嘚瑟自誇也是有所為而發——我們可以設想,這次歡宴的參與者應該大多都是關隴集團成員,長孫無忌的大言不慚,主要是為了樹立自己作為該集團核心人物的形象,某種意義是立威之舉,指鹿為馬差可比擬——事件形態不同而用意則一。

《舊唐書》關於長孫無忌的評價,以所謂“史臣曰”為代表:

無忌戚里右族,英冠人傑,定立儲闈,力安社稷,勳庸茂著,終始不渝。及黜廢中宮,竟不阿旨,報先帝之顧託,為敬宗之誣構。嗟乎!忠信獲罪,今古不免;無名受戮,族滅何辜!主暗臣奸,足貽後代。

《新唐書》字裡行間也透出對他遭遇的惋惜和對他正面作用的評價:

後數月,無忌投繯卒。自是政歸武氏,幾至亡國。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說是萬古沉冤誰真雪,可是讓飾演過八阿哥的王繪春老師來演長孫無忌,有點意味深長)

因為長孫無忌是武則天的政敵,而武則天后來又幾移唐祚,長孫無忌及其支持者們得到了歷史評價一直相對正面,

但是,仔細考察長孫無忌的立身行事,他未見得就是一個公忠體國的賢相。

還是《舊唐書》中的“史臣曰”(《太宗諸子列傳》):

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

《舊唐書·太祖代祖諸子列傳》記載:

(長孫)無忌、(褚)遂良

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洎、吳王恪於前,枉害道宗於後,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即使《新唐書.長孫無忌列傳》,也承認:

噫,使長孫不逐江夏、害吳王,褚不譖死劉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大唐故朗陵郡王墓誌銘並序》:

昔吳王帝之愛子,朝望攸歸,雖魏武憐才,方之多愧,漢皇許善,對我何階。然優寵特殊,各萌斯構。讒人發於左戚,妖迭兆於中臺。桂折小山,蘭枯長圾。

這裡的“讒人”、“豺狼”、“誣陷”、“離間”、“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等等說的都是長孫無忌,

而既然是“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那麼所謂忠而獲罪,人皆哀之”只是關於當時輿情對長孫無忌等人的惋惜的事實記錄,不代表史家對他的蓋棺論定。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舊唐書》)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新唐書》)

吳王李恪(619—654)是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李世民認為“吳王恪英果類我”(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有過立他為儲君的想法,長孫無忌因此嫉恨李恪,永徽四年(654),長孫無忌施展自己長於陰謀構陷的“本領”,將李恪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誣陷害死了他。

李恪臨死詛咒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陷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

潤之主席曾經有過這樣的讀史筆記: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這是從領導人的角度著眼談歷史的經驗教訓,其他後世史家則主要以此評價長孫無忌此人。

《歷代名賢確論》裡說:

既立高宗而復欲立吳王恪,卒使以猜疑而被羅織之罪,皆太宗失於獨斷而致之也。噫夫人之生貴為天子之子,是天下之貴無以加之也。以建立之失不保性命,則與夫生於不貴之族,反得終天年者豈不遠哉。無忌其後卒被流竄死於黔南,天下以為寃,然而亦疑其誣殺吳王恪之報應也。

明代張燧《千百年眼·卷七·長孫無忌、褚遂良有死道》裡則說 :

長孫無忌、褚遂良之死,世鹹悲之。餘以為二子均有死道。夫吳王恪,太宗愛子也,太宗立高宗為太子,又欲立恪。無忌以舉棋不定為諷,似矣。而其後也,竟以房遺愛獄誣構吳王,陷之重闢。劉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禍,理固應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誣以“伊霍”一語,必欲斃之,雖馬周強諍不少解。

夫此二子者,所謂太宗心膂臣也,一殺其愛子,一貽其主以殺直臣之名。由此觀之,武氏之禍,猶為晚也。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立李治不立李泰或者李恪的決策過程,聰明一世的李世民彷彿被長孫無忌牽著鼻子走)

長孫無忌這樣的居心和行為不是盛德之訾、白璧微瑕,而是他私心自用、覬覦予取予奪的最高權力的必然結果。

從歷史的角度看,因果報應之說對於長孫無忌來說不僅僅在於陷害殺戮無辜帶來的“陰禍”“報應”。事實上,長孫無忌殫精竭慮推上皇位的外甥晉王李治(即唐高宗),雖然在他看來“仁弱”好控制,是自己予取予奪時最合適的傀儡,

但實際上恰恰是給予他致命一擊、讓他最終萬劫不復的決策者。

這不僅是因為武則天的蠱惑攛掇,本質上和高宗本身的治國理政思想決策有關,這一點談古論金以後和大家再談。

要說到長孫無忌具體的下場,也是一個他自作自受的報應。

唐太宗大舅哥、凌煙閣第一功臣,真是忠貞反獲罪、千古有奇冤嗎?

(長孫無忌因“謀反”被流放)

唐朝刑制中的“長流”(遠途流放;長期流放)正是在長孫無忌的堅持下成為“永例”(永久的法例),然後他和他的家族全部被處以這一刑罰,他本人在流放地被逼令自縊後,近支親屬都被進一步流放到更遠的嶺南為奴婢,至死不得復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