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小米发出最新IPO消息,新首富即将诞生······

3月1日消息,据多位接近小米的人士爆料,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小米IPO,最终可能会敲定A+H股双行。此前关于小米上市的猜想,大多集中在将于2018第三季度末登陆港交所,成为香港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之一。而现在,不只是香港,内地市场也将迎接这个科技巨头,这无疑会使A股和港股市场同时振奋起来。

此前,根据媒体“全天候科技”的报道,他们所获得的一份小米Pre-IPO融资项目方案显示:目前小米底层资产估值为540亿美元,上市后保守估计市值为1000亿美元。另有一种说法是,雷军给小米定调2000亿美元的目标,并且受到了投行的认可。媒体消息,目前小米IPO事件中,投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均已入场。

千亿美金估值意味着,一旦成真,小米将成为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以来,上市规模最大的科技类公司。

小米IPO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关注,在国内,背后的VC/PE也是期盼已久。自2010年到2014年,小米一共完成了6轮融资,投资方众多,包括晨兴创投、启明创投、IDG资本、淡马锡、DST、GIC、厚朴投资和云锋基金等数十家VC/PE机构(投资界制表如下)。

不过,目前尚不知是整个小米集团还是其部分业务上市。而据公开信息,小米2017年Q3利润为4亿美元,此外,小米生态链2017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人民币。

投资界在天眼查中获悉,雷军在小米集团旗下的小米科技公司持股77.8%,黎万强则占股10.12%。有人称,小米上市,雷军将成为新首富。

重磅!小米发出最新IPO消息,新首富即将诞生······

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曾经改变了中国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创造了一个奇迹。从2015年开始,小米业绩遭遇下滑,到2016年势头更加明显,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双双下跌。小米一度跌落神坛。

但在2017年,48岁的雷军力挽狂澜,带领小米进行了一场“绝地反击”生死之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能够成功逆袭的,除了小米”。2017年初,小米6发布,雷军宣布小米要年入千亿的小目标。这对于当时还处于低谷的小米来说并不容易,然而到了10月份就已经实现。

其实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小米手机出货量开始了显著提升,并连续创造单季出货量新高。IDC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四,在市场整体下滑6.3%的情况下,小米手机销量逆势同比增长96.9%,是唯一还在增长的手机品牌。

小米手机销量在全球实现逆袭,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以及印度市场。尤其是在印度市场,小米完成了10亿销售目标,并在2017年Q4摘得冠军。市场调研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小米去年第四季度印度市场出货量为820万部,市场份额为27%,超过三星的730万部出货量。

此外,小米还进军了俄罗斯、西班牙市场。

可以说,小米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市其实很聪明,它已经扭转了颓势,气势大开,并且雷军也愿意改变策略,比如布局线下、拓展国际市场,小米正指望依靠IPO募资杀入新兴市场,刚好投资界也在为他们的销售飞速增长感到兴奋。

当然也会有很多投资人持怀疑态度,小米毕竟是一家薄利多销的企业,廉价出售硬件设施,希望以后依靠软件生态来盈利。

它也正在努力完善自己的生态链,截至2017年6月30日,小米生态链已经有89家企业,距离雷军的100家目标越来越近。经过三年左右的布局,小米投资的多家生态链企业都在市场上有不错的表现,小米生态链的一员,已经与2月8日登陆纽交所,成功上市。

附录:小米智能硬件产业链公司(部分)

重磅!小米发出最新IPO消息,新首富即将诞生······

中国资本市场正伸手抓住下一个BAT

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球IPO宗数和筹资金额都有大幅上升,成为近十年来最活跃的一年,这一波节奏也被我国的A股和港股市场牢牢把握住了,去年A股共有436宗IPO,港交所则共有174家新上市公司。

港股市场,一周前,针对外界关注的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如何赴港上市,港交所给出了详细的方案细则。港交所的“同股不同权”政策自去年底被提出后,便一直搅动人心,在阿里巴巴因为股权问题被港股拒之门外后,这个政策的提出意味着港交所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香港资本市场的确对一、二梯队中的科技股IPO追捧度极高,新规一旦实施,将为内地大批科技创新类企业打开闸口,最早将于4月份接受同股不同权公司IPO上市申请。

2018年开年,赴港上市的热潮一派亟待爆发的景象,猎聘、映客、快手、陆金所、斗鱼、腾讯音乐……一大批正在筹备IPO的企业,和港股的暧昧也未停歇,不知下一个投入港股怀抱的会是谁。

另一端,A股也在众多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着新股发行上市的优化改革。步入2018年,短短一个月间“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增加制度的包容性”等说法就多次被提及,证监会在1月31日披露的2018年工作内容瞬间引爆了,“A股有望迎来自己的BATJ”的话题。

制度改革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互联网企业,以及符合国家战略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领域都有望得到特别的制度支持。路径也不止一条,IPO、再并购重组、甚至开通快速通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资本市场将全方位拥抱这些新领域的优秀企业。

昨天,据知情人士透露,证监会发行部近日对相关券商作出指导,包括高端制造、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内的4个行业中,如果有”独角兽“的企业客户,立即向发行部报告,符合相关规定者可以实行即报即审,不用排队。“两三个月就能审完。”

证监会虽然没有将半导体单独列出来,但是众所周知,中国制造2025首当一项就是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端制造毋庸置疑包含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甚或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都离不开半导体支持!

证监会公布IPO最严新规

被否企业3年后才可重组上市

上周末,证监会发布IPO新规称,将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这意味着,上会企业一旦IPO被否,不仅短时间内无缘直接IPO,就连借壳这类“曲线上市”之路也被堵死了。

IPO新规同时表示,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证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证监会将统筹沪深证券交易所、证监局,通过问询、实地核查等措施,加强监管,切实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IPO新规引发券商界广泛热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拟申报企业、壳公司和3年内被否IPO项目企业都将受到新规的影响。

1、 谁受新规影响最大?

能借壳的标的将减少。2017年10月第17届发审委亮相以来,IPO过会率一直保持低位。与此同时,并购重组的过会率一直保持高位。这种分化格局,导致一些企业左右摇摆,特别是在IPO被否后,面对IPO低过会率短期难改的现状,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通过重组上市的意愿日益强烈。新规实施后,2015年2月23日以来被否的IPO项目将受影响,这些被否标的资产将不能适用重组上市,“对壳公司而言,可能是利空。”

不过也有券商人士认为,新规主要是心理层面的深度影响。除个别企业外,大多被否的拟IPO企业并不具备借壳上市的条件和体量。借壳的优势在于时间快,但弊端也很明显。首当其冲的便是壳费问题,“当前壳公司市值几个亿到几十个亿,上市成本高,按PE换算后对企业净利润要求很高。”其他的弊端还包括股权稀释严重,壳公司质量不稳定、优质壳稀缺、整合难度大等。

近年来IPO被否的企业,走重组上市的成功案例并不多。最近3年,共有146家企业IPO被否,排除已再IPO申报和已再次申请IPO的14家企业,其他132家企业目前都将不能适用重组上市。

2 、加速化解堰塞湖?

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截至2月2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438家,其中,未过会411家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04家,中止审查企业7家。

截至上周末,今年以来已有22家企业终止IPO排队,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终止审核企业家数保持高位的常态。2017年全年,终止审查的企业数量为149家,仅12月就有45家终止审查,其中35家终止审查时间发生在后半个月。

终止审查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与此前的监管层表态不无关系。对于此次新规的影响,一位长期从事企业上市服务业务的律师表示,估计又有一批在会项目将撤材料,拟申报企业对带病申报也会有所忌惮,或将加速化解堰塞湖。

3 、IPO监管初见效?

据介绍,2017年,深交所不断加强监管力度。深交所召开重组会136次,审核230家次的重组信息披露文件,发出重组问询函件250余份,就37家次重组方案存在的问题请示证监会,其中有16家次重组方案在“刨根问底”式监管下终止。

对于重组上市类方案,深交所表示,坚决贯彻从严审查理念,针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与主营业务稳定性、交易资金来源等进行刨根问底式问询,真正把好重组信息披露审查第一关。2017年以来“清壳式”重组问题逐渐突显,上市公司存在沦为“空壳”的风险,对于此类方案,深交所快速反应、充分问询,关注方案的合规性。

2017年,上交所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证监会的总体部署,将防控市场风险、服务实体经济中心任务,牢牢嵌入并购重组方案信息披露问询中。全年累计审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99单,督促公司补充披露各类问题1100余项,要求中介机构发表意见800余次,监管约谈财务顾问10余次。经过监管,十余单“类借壳”、标的资产质量疑点明显和存在利益输送嫌疑的重组方案主动终止。

此外,A股IPO新的审核动态机制也正在形成,一方面让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IPO尽快上市;另一方面让质量不足够优质的企业知难而退,取消排队或者撤回资料。既解决IPO“堰塞湖”问题,也提升过会企业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