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爲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YANGHUA-2046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中的錯誤,

魏延鎮守漢中13年,並非題目中的40年。而姜維鎮守漢中15年,並非題目中的一個月,最後漢中在姜維手中丟失。那麼為什麼漢中會在姜維手中丟失?姜維有責任嗎?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關於漢中的防守問題,有一個原則叫誰進攻,誰負責防守。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誰北上伐魏,誰負責防守漢中,這叫攻防一體化。當然也不全是這樣的情況。

劉備奪取漢中後,任命的第一個鎮北將軍,也即漢中太守為魏延。當時的情況是魏延只負責防守北方曹魏的進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是單純的防守

劉備死後,諸葛亮立主北伐。諸葛亮把魏延帶走用於進攻關中,而漢中另派別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時是派趙雲來防守漢中。這就叫誰進攻誰防守。也就是說諸葛亮負責北伐,也負責防守漢中。這時漢中防守的主要責任人其實是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馬,負責進攻。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楊儀爭權,造成魏延被馬岱所殺。至此13年間算是魏延鎮守關中的時間,基本做到了力保漢中不失的目標。

魏延死後,吳懿入駐漢中,成為新的漢中太守。吳懿只是個過渡,只幹了3年時間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負責監管漢中事務,但是名義上仍然是吳懿鎮守漢中。直到6年之後,王平官升大司馬府前護軍,王平才開始正式接手漢中,成為漢中太守。

王平繼續沿襲魏延時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關中進漢中的五條棧道,並且在棧道口據險守城。曾經成功擊敗過曹爽的進攻。王平駐守漢中5年,在這5年間確保了漢中的穩定。

王平死後,緊接著費禕遇刺,於是姜維的權利有所擴大。費禕在位期間,給姜維的兵不過萬,因此姜維沒有打過什麼大仗。費禕死後,姜維專權,既負責北伐,也負責防守漢中。

這時姜維改變防守策略,將兵力收縮至漢、樂二城,將漫長曲折難走的棧道交給了魏國。用姜維的話說,這叫誘敵深入,以退為進,將敵人放進來打,以求取得大的戰果。結果主力都被姜維調去攻取狄道和隴西,漢中兵力空虛。

漢中兵力空虛到什麼程度呢?漢、樂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衛。這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維前後北伐十幾次,戰果都不大,造成反對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後來黃皓專政,直接在劉禪面前告姜維的狀,說姜維連年征伐,空耗國庫,勞民傷財。黃皓建議劉禪調姜維回來任益州刺史,奪取姜維的兵權。姜維知道後上書劉禪,要求懲辦黃皓專權,巧言令色,擾亂朝綱。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大多數人支持黃皓,都對姜維不滿,認為姜維這樣打下去遲早會把蜀國的財政打垮。姜維自知有些理虧,於是上書劉禪要求滯留沓中,屯田養兵。劉禪為了緩和矛盾,批准了姜維的上書。

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情況,漢中主力被姜維帶到了沓中,而漢中防守兵力薄弱。後來,司馬昭看到有機可乘,於是在鍾會建議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軍負責堵截姜維,魏軍主力十萬人直撲漢中。

漢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棧道上幾乎無兵防守,因此鍾會的十萬大軍幾乎毫髮無損的就佔領了漢中,鍾會留2萬人圍困漢、樂二城,然後率領其餘兵力直撲成都。後來的事情就簡單了,鍾會被姜維追上,堵在劍門關。然後鄧艾奇襲陰平,迫降成都,蜀國滅亡。

從漢中的丟失過程來看,姜維是有責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帶走了,防守的責任他卻推給了劉禪。在鍾會進軍漢中的危機時刻,劉禪無奈緊急派廖化、張翼和董厥馳援漢中,但是已經晚了。鍾會早已經進入了漢中。漢中一失,等於川蜀的臂膀被斬斷,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延防守漢中13年,吳懿防守漢中9年(過渡期3年),王平防守漢中5年,這些人在防守漢中期間,由於策略得當,不但防住了漢中,也對北伐有很大支持。王平死後,姜維負責防守漢中。姜維改變了原來的防守策略,弱化了關中入漢中棧道的防守,再加上朝廷內部的鬥爭(黃皓專權),最後被司馬昭和鍾會抓住機會,漢中丟失。這其中姜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每日趣評

魏延是蜀漢昭烈帝劉備在位時的重臣,也是蜀後主劉禪繼位前期蜀國的國防中堅。

當初,劉備率軍攻取漢中還成都時,要選一將留守,大家都以為此重任非身經百戰的猛將張飛莫屬,張飛也有此意,劉備卻慧眼識才,破格提拔了彼時還默默無聞的牙門將軍魏延。大家見劉備如此,都有些驚訝。

當時的蜀軍中將星閃耀,人才濟濟,除關羽駐守荊州外,張飛、趙雲、馬超甚至老將黃忠都比魏延名頭響亮,按理說漢中太守一職咋都輪不到資歷尚淺的魏延。可善於識人的劉備偏偏就看好他,將鎮守漢中這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他。

其實,劉備心裡有數:關、張、趙、馬、黃都是勇冠三軍的驍將,這幾位衝鋒陷陣、亂軍中直取上將首級都不在話下,若論起奇謀將略、詭詐用兵來,都不如足智多謀的魏延。在選誰擔任漢中太守一事上,劉備反覆斟酌,終於棄張飛而任魏延,從事後效果來看,他的抉擇無疑是明智的。

劉備拜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在蜀軍中的地位僅次於關、張。

客觀的說,“發於卒伍”的魏延是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若論軍事業務水準,甚至不遜於諸葛亮。而且,歷史上真實的魏延,絕非演義小說裡描寫的那樣是一個長有“反骨”的反面角色,相反,他謀勇兼具,對蜀漢忠心耿耿,且屢次化解曹魏欲染指漢中的企圖,他和王平用相同的防禦法替蜀國牢牢地把守住了漢中這個北大門,時間跨度竟長達40年。

魏延據守漢中之初 ,正值蜀漢政權岌岌可危之時 。公元219年,留守荊州的蜀漢前將軍關羽突然發起了針對曹魏的襄樊戰役,開局時所向披靡,形勢大好,不料卻被盟友東吳抄了後路,關羽兵敗身死。之後,劉備為復奪荊州,同時為關羽報仇,率大軍空國而出,討伐東吳,因戰略戰術失誤,蜀軍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被吳將陸遜擊潰,劉備領殘軍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抑鬱自責中病死。蜀軍東征慘敗,導致剛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內部一片騷然,叛亂、譁變、內訌此起彼伏,北方強大的曹魏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侵入漢中。

魏延果然有大將之才。他統兵有方,攻守得當,屢次擊退魏軍的攻伐,使其無機可乘,長時間不敢輕易圖謀漢中。魏延極善以奇用兵,戰略戰術運用得無懈可擊,不僅讓曹魏謀奪漢中的企圖一次次落空,也為穩定蜀國的政局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也用事實證明了當初先主力排眾議攫拔自己是多麼的英明睿智。

那麼,面對咄咄逼人的魏軍,魏延是怎樣做到使漢中固若金湯的呢?

《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意思是:當初劉備讓魏延鎮守漢中時,(魏延)將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漢中)外圍以禦敵,若魏軍來攻,因外圍蜀軍牽制,輕易攻不進來。興勢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擊潰曹爽,就是因為堅守了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是參透了漢中附近的山川地貌以及敵我態勢而制定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防禦方法,魏延之所以能堅守漢中長達40年,就是堅定不移執行了“以城垣為依託,將主力分散部署在外圍,使敵軍無法集中力量直搗核心,再相機發起反攻,驅逐或殲滅洶洶來犯之敵,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正確方針。

諸葛亮死後,被譽為“隴西奇才”的姜維承襲了他的衣缽,開始獨攬蜀漢軍政大權。他全面主持蜀國軍政後改變了以前的軍事作戰思路,特別是在防守漢中上,用一種全新的作戰理念取代了魏延、王平屢被驗證的成功模式。

姜維認為,魏延制定的策略過於保守,它雖可以防禦敵人,但卻不能大規模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使敵可以一次次捲土重來。姜維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戰法,叫“斂兵聚谷”。就是等魏軍進攻時,撤回部署在外圍的兵力,再堅壁清野,重兵據守漢、樂二城,拖住魏軍使其無法進兵平原地區。 蜀軍則不停地派出小股遊兵襲擾敵軍,使其不得休息,待敵糧草耗盡, 疲憊不堪,被迫撤軍時,以逸待勞的蜀軍大部隊全力出擊,定可殲滅來犯之敵,大獲全勝。

姜維否定了魏延的戰略方針後,開始全面實施自己的“ 新軍事思想”。他將部署在外圍的蜀軍主力全部撤回,命蔣斌守漢城,王含守樂城,為了增加防禦力量,他又下令在建威等地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堡壘。

姜維的戰略戰術思維聽起來很有道理,卻忽略了魏、蜀間的軍事實力差距,將敵人放進來關門打狗確實是好辦法,但自己必須有遠超敵軍的實力以及超強的機動能力才有必勝把握。蜀軍以步卒為主,長於山地戰,而來自北方的魏軍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迅捷飄忽,機動能力比蜀軍強太多。姜維之法實際上是以短擊長。即使魏軍矢盡糧絕,被迫回撤,靠兩條腿追擊的蜀軍跑得過魏軍的四條腿嗎?機動能力遠遜對方,對撤退魏軍實施合圍並一舉圍殲的計劃很難奏效。

更加危險的是,姜維將魏延佈防在外圍的兵力全部撤回,重兵把守漢、樂二城,實際上戰略縱深已大大縮小。魏軍長驅直入,一旦攻破漢、樂防線中的一個點,整個漢中防禦就會被撕開一個大口子。

魏軍如果攻破漢、樂防線,其後一馬平川的漢中谷地便無險可守,取漢中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漢中一失,西川就等於門戶洞開,危若累卵了。後來發生的事證明,正是由於魏軍一舉突破了漢、樂防線,直接導致了漢中失守。漢中淪陷,蜀漢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魏延用攻守平衡之法,牢牢扼守了40年的戰略要地漢中,到姜維手上很短的時間(個把月)就拱手送敵了。

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後,魏軍大將鍾會、鄧艾率軍進擊漢中,蜀軍按姜維的戰前部署,退守漢、樂二城。鍾會命魏將荀凱和李輔各領一萬人馬分別圍住二城。他自己則率主力繞過二城繼續前進,最後順利地西出陽安關。

如此一來,姜維精心構築的漢、樂防線不攻自破,漢中也就成了魏軍的禁臠。鍾會率大軍圍攻劍閣之時,鄧艾就可以率偏師從容地尋找入川捷徑,最後偷渡陰平,突然殺到成都城下。如果漢中不丟,蜀漢憑藉險峻的山川地理優勢抵禦入侵,絕不會那麼快就匆匆退出歷史舞臺的。

蜀漢智者費褘曾經告誡過姜維,希望他戒急用忍,緩緩用兵,不要僥倖地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靠速戰速決擊垮曹魏,興復漢室,一旦出現紕漏,很可能滿盤皆輸,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姜維在事關蜀國存亡的危急時刻,居然祭出昏招,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確實令人難測其動機。姜維擅自改變魏延卓有成效的作戰理念,致使漢中易手,西川朝不保夕,肩負振興蜀國重任的他為何如此大膽輕率呢?西晉大儒傅玄對他的一句評價很是精準:“維為人好立功名”。就是說姜維好大喜功,為了自己建功立業,他冒險急進,想迅速成功,以致利令智昏,居然賭上了國運,結果不僅自己沒有建功,還徹底斷送了蜀漢的江山社稷。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我們來看看蜀漢拿到漢中219年,到蜀漢滅亡時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漢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吳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濟248年-263年。

特別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駐紮漢中,也就是說227年-234年,諸葛亮是實際的漢中最高長官,那麼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時間。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魏延掌控漢中時間8年,沒有像題主說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大守算到他被殺,也只有15年時候,遠達不到40年。

為什麼魏延能守住漢中呢?當時劉備在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出人意料的沒有選擇大家所認為的張飛,而是選了魏延。

魏延的口氣也是很大,說如果是曹操親自來了,我就為漢中王抵擋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將領率十萬部隊過來,我就將他吞併了。可是在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魏軍沒攻過來過,他當然抵擋得住了。

那麼魏軍前前後後來了幾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領三路人馬進攻漢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實在受不了,就直接撤軍了,連漢中的大門都沒見著。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為了提高自己的軍功威望,就率了七軍魏軍進攻漢中,可是漢中的王守和費禕據險而守,曹爽他們過不來,曹爽的手下為進為退吵個不停,最後還是撤軍。

第三次就是263年,鍾會鄧艾帶著近二十萬大軍進攻漢中,姜維就改變以前據敵於漢中之外的作法,因為那種只能禦敵,不能殲敵,直接把魏軍放進漢中,然後據守漢樂二城,他認為,這樣就能夠打擊敵軍補給線,這樣就能獲得大功。

但是這種做法就有兩個問題了,像鄧艾從陰平進入內部,姜維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麼劍閣就守不住了,另外魏軍的數量實在太多。所以姜維的這一手安排,直接被鄧艾的度陰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導致蜀漢的滅亡了,所以確實是姜維的佈置有問題,心太大。

 


歷史簡單說

本質上,魏延和姜維都沒有錯。我們首先來看看兩人守備的策略。第一,魏延。在劉備取漢中後,將蜀地連成一片,而當時劉備沒有派性格急躁的張飛鎮守,反而提拔了魏延。對於魏延來說自然是感激涕零。當時魏延就說“如果曹操親自來,我就為大王抵擋住他,如果只是將領來,我就為大王消滅他”。從這可以看到,魏延守漢中,著眼點就是守好漢中。因此,其策略上就依靠漢中崇山峻嶺的地勢,組建了幾道銅牆鐵壁的防線,一道防線比一道更加難破,即使丟了一道防線,漢中仍然固若金湯。所以,魏延守漢中很成功,在其任內,魏國不能進。此後,王平等守漢中依靠的也是魏延留下來的幾道防線工事,阻擋住了魏國大軍的進攻。所以魏延的守備還是很有效的。魏國為此也識趣,很少敢來挑釁。所以守備一直穩固。



第二,姜維。姜維上任後,他的軍事思想就不一樣了。因為他要繼承諸葛亮遺志,以攻為守,繼續北伐中原。因此,他強調的是進攻,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因此,當姜維守備漢中的時候,就放棄了魏延幾道防線壁壘的策略。轉而使用積極的進攻手法,依靠漢中地形,關門打狗。主張讓魏軍打進來,然後蜀軍固守漢城,樂城等要塞,然後在背後打游擊,斷糧草。讓魏國人有來無回。從客觀來說,姜維的這一策略也是非常英明,可謂是萬無一失的。但是,因為在最後執行的問題,出了大錯。使得敵人進來了,沒能關門打狗,反而讓魏軍長驅直入,一個月就丟了漢中,使得蜀漢門戶洞開,最後滅亡。


第三,需要說明的是,姜維雖然丟了漢中,但是並不是因為其能力不行。實在是蜀漢後期,國家已經陷入了倒退。沒有了前期的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因此,在魏軍攻來時沒能阻擋。而且,在魏延守備時期,曹操沒來進攻,到曹丕,曹叡時期也都是蜀漢出漢中進攻,而魏國根本就沒有進攻。到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沒有進攻過,所以這也是魏延命好。而姜維就不一樣了。姜維守漢中,蜀漢江河日下,而此時司馬懿家族完成權力爭奪,更是建功立業的好時機。而且遇上鄧艾,鍾會兩大名將,不敗才怪呢!


歷史真相背後

兩人的戰略思想不同。。

魏延守漢中的策略,是層層設防。他依靠漢中的崇山峻嶺,建設了堅固的城池堡壘,組成了一道完備的國防線。這道防線“拒敵於國門之外”,魏軍不能前進一步。歷史證明,魏延的防禦戰術是很成功的,這道防線多次擊退魏軍進攻。

姜維則是另有打算。他覺得魏延的方法,只能被動防禦、擊退魏軍,不能有更多的戰果。他想玩一票大的,要“誘敵深入、關門打狗”。他主張放棄漢中多數的堡壘、據點,蜀軍退守漢城、樂城、陽安關,只在這幾個據點抵擋魏軍。同時,對魏軍堅壁清野,並留部分蜀軍在魏軍後方打游擊。魏軍進入漢中盆地後,想進攻,攻不破漢城、樂城;四處找不到吃的,後勤補給線又太長,必然不能長期堅持。等魏軍後撤的時候,守城蜀軍發動反攻,外圍打游擊的蜀軍斷絕其後路,可一舉殲滅魏軍。

個人認為姜維的戰術沒有問題。蜀國滅亡不是他的鍋。要怪只能怪劉禪、黃皓。


國史拾遺

什麼叫魏延在漢中抵抗了曹魏四十年,姜維一個月就丟了。

魏延是公元219年任漢中督後,公元234年死。一共駐守漢中十四年。在魏延駐守漢中的十四年裡連一個魏卒都沒見過。豈能說是抵抗了四十年。最多也算是十四年。

漢中在姜維手上一個月就丟了是不成立的。1姜維是公元235年駐軍漢中的,並時常率偏軍西入魏境。三國志: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這樣算來姜維抵抗了魏國三十年。2公元253年大將軍費禕死了,姜維成為蜀漢軍中頭號人物。就是從這開始算也有十年。3很多人把漢中丟失歸在姜維改變防守策略。據三國志姜維改變防守策略在公元258年,這樣算來也有五年。怎麼能說一個月呢?4漢中並未全丟,漢城樂城(兩城是諸葛亮修的)漢壽南鄭黃金照等面對鍾會十三萬大軍的圍攻。鍾會攻不破,聽到陽安關已破。於是留下人馬圍城,親率主力直撲劍閣。漢中的絕大數城池都在蜀漢手上,咋能說丟了。總不能說山海關丟了,就說東北都丟了吧。

魏軍一個月就打進蜀地完全不怪姜維。姜維早就上書了讓阿斗派人去陰平和陽安關。當時阿斗根本沒派還壓下姜維的上書。三國志:群臣不知,蜀本謂敵不便至未做城守調度。

很多人怪姜維改變策略,其實姜維集中兵力關門打狗的策略是對的。問題就出在陽安關陰平這兩道門上。姜維後策略是把兵力集中在關口,便敵人不得進入平原。堅壁清野,派游擊隊騷擾魏軍。待魏軍疲憊不堪糧盡退軍時,諸軍併力剿殺魏軍。事實上魏國伐蜀不到兩個月就面臨斷糧了。三國志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姜維傳:會(鍾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小鴻哥

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魏蜀雙方的戰略方針都有所改變。

在魏延鎮守漢中的年代,曹操是奪取漢中之後主動走人的,當時的魏國是在實行戰略收縮的。為什麼?因為曹操這個時候圖謀代漢,內部不穩,荀彧、崔琰等名士,耿紀、金禕等漢朝遺老連番發動反對曹操的鬥爭,而劉備、孫權也趁此利好不斷的進攻,曹操在漢中、荊州、淮南三條防線上遭受劉備、孫權的輪番進攻,有所不支。

這個時候,漢中的地勢,從北方來看是交通不便,如果屯大軍在漢中,補給費力,且在群山之中,容易被分割包圍,不能策應東部戰線。從南方來看,則蜀道本來艱難,進出漢中雖難,但也不比蜀道更難,所以必須奪到手裡。

因為曹劉雙方對漢中的看法不同,所以爭奪漢中的決心也不同,最終以曹操主動退卻收場,劉備奪取了漢中。此後曹操對西部戰線採取守勢,在中部荊州戰線做掉了關羽,所以這時魏延哪怕守衛的部隊不多,曹軍也不會大舉進攻漢中,自然守得住了。

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代,魏國貫徹西守東攻的戰略方針,西部戰線勉力招架,自然也不會去攻打漢中。到諸葛亮死後,魏國曹爽有發動漢中戰役,但是受阻於蜀將王平,不得不退兵。

雖然這個時候魏國的方針變化了,開始進攻蜀漢了,但如果蜀漢的方針不變化,漢中還是很難攻下。魏延的防守策略是派兵佔住所有的山谷通道,避免把魏軍漏進漢中,但姜維認為這種辦法雖能守住漢中,卻不能獲利,不如把魏軍放進漢中,拉長他們的補給線,堅守漢中的漢、樂二城,等到魏軍不及發生危機以後再追殺,可以得到大勝,其實就是拿漢中當誘餌。另外從漢中守軍裡勻出來的多餘的部隊也可以用來北伐。

但是當魏軍大舉伐蜀時,蜀漢已經人心盡失,魏軍人數眾多,殺入漢中後圍住漢樂二城,繼續南下。這樣漢中就是去了誘餌作用,全部被魏軍奪取。然後在此基礎上,鄧艾得以偷渡陰平,滅亡蜀漢。


文史宴

這個是因為國際形勢的改變。我們不得不說的一個人,鄧艾!在鄧艾以前,整個魏國的國策就是中央掌控局部,這是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叛亂後得出的結論,那就是諸侯可以駐守邊疆,但糧草必須中央供給。也就是說,曹操定都許昌的時候糧草必須先集中到許昌,再由許昌調往邊疆,這往來路途就要折損一半糧草。漢中遠離政治中心許昌,曹軍轉運糧草困難,無法長期駐守大軍,卻是又擔心大軍離去後漢中為蜀漢所佔變成攻魏的前緣陣地,所以曹操下令遷走漢中的百姓,因此,在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整個漢中就是一座空城。這也是為何蜀漢多次出擊魏國卻不得不無功而返的主因。而鄧艾卻給司馬懿上了一封書,陳述了這種糧草轉運首都的弊端並在壽春推廣並建立了糧倉,這樣一來直接增加了前線戰鬥人員的數量以及國庫負擔,一個魏國東線軍團便可以擋住整個吳國對合肥的進攻,魏國再也不用擔心兩線作戰了。鄧艾被調往雍州任軍團長之後,把他在壽春推行的戰略又帶到了隴西,從此,魏國開始準備滅蜀大計,這時候,魏國直接在西部前線建立糧倉,籌集糧草,並長期屯駐大軍,蜀魏兩國本身國力相差甚遠,又不得地利之便,被魏國奪取漢中並不意外,也不是姜維能力不足,僅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優己

正所謂時也,運也。蜀漢以實力較弱的一方能在漢中抵抗曹操40年,既有雙方人力財力等實力消長有關,也與兩國國內情勢密不可分。

其一,相持初期,蜀漢因初建國,勵精圖治,有強烈的危機和憂患意識。作為領頭人的劉備在戰略目標上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因長期受曹魏政權追趕壓迫,認識比較清醒,以守勢為主,恢復百姓生計,積蓄力量,徐圖進取。此時文有諸葛,法正,李嚴等人盡力輔佐,武有關張趙馬黃魏等人全力守備,所以即使曹魏來攻,也沒有什麼機會。

其二,相持中期,雖因劉備伐吳元氣大傷,但諸葛亮因能全力施展才華,經過多年休生養息並外結東吳戰略得當,所以實力有所恢復,武將中雖關張黃已不在,但魏延,趙雲,馬操尚存,張苞,關興,王平也都可用。此時曹操政權內部爭鬥加劇,曹操,曹丕死後,曹休,曹真等曹氏皇族和權臣司馬氏之間明爭暗鬥,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對外的攻勢。但曹真等人志大才疏,曹氏第三代繼承人缺乏進取,耽於享樂。所以,諸葛亮看準它們內部問題主動進攻,試圖恢復中原六出祁山,故此時表面看起來是蜀漢佔了上風。

其三,雖然蜀漢採取一定的攻勢,但就兩國國力而言,蜀漢完全是剛吃飽了肚子就想擴張,基礎很不牢靠,很多隱患,危險都被強大的戰爭動原掩蓋或說被孔明的雄才大略擺平了。而反觀曹魏陣營,地處中原,地勢廣大,政權穩固,人才鼎盛,雖曹三代又些驕奢,但尚在可控範圍,國力並沒有太多消耗。倘此時蜀漢能自我休養以守為主,觀釁而動,或許曹魏貴族和司馬氏之鬥會是另一結果。而因為蜀漢相攻,魏政權不得以而起用司馬懿,遂使司馬氏做大,並埋下統一蜀漢的伏筆。

其四,就魏延和姜維而言,在謀略上姜維肯定要超出魏延,否則以諸葛亮之能,斷不會選擇他。但姜維北伐時蜀漢國力已不堪,姜本身威望又不足以服眾。此時只宜固守,而姜為報諸葛知遇之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一種天意吧,再遇上鍾會,鄧艾這樣的勇將良將。所以不敗是偶然的,失敗卻是必然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拍磚。


唐史大白話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因為魏延守漢中用的是“實兵諸圍”禦敵於國門之外,而姜維用的是“殄敵之術”把敵人放進來,關門打狗,和馬謖一樣,書呆子一個,焉能不敗。諸葛亮又看走眼了。

1. 漢中,重於荊州。

楊洪曾對諸葛亮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要地,關乎生死存亡,如果沒有漢中就沒有無蜀國,此家門之禍也。”(《三國志》卷四十一《楊洪傳》)

如果成都是蜀漢的心,那麼漢中就是蜀漢的肝,而荊州則是臂膀。

胳膊斷了,頂多是個殘疾,而心肝丟了就沒命了!後來歷史證明,荊州丟了,蜀漢再也無望中原,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無功而返;而漢中失守後一個月,蜀國就亡國了。

2. 魏延鎮漢中,實兵諸圍以禦敵於國門之外。

《三國志》說:“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


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歷時兩年的漢中之戰落下帷幕,曹操退軍,劉備得漢中全境。七月,劉備自立漢中王,提拔牙門將軍魏延任漢中太守,相當於警衛營營長直升為軍區總司令,全軍一片震驚,連張飛都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一日,劉備大會群臣,請魏延發表任職感言,魏延朗聲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這豪言!這壯語!魏延卻也不辱使命,整兵礪馬,修築要塞。後來,關羽走麥城、劉備敗夷陵,“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漢中卻巋然不動,這期間曹魏甚至都沒有碰它的念頭。

3.姜維守漢中,漢中失守,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漢中失守,姜維是脫不了干係的,他沒有遵守"錯守諸圍",據敵於外的舊制,認為"適可禦敵,不獲大利",為了"獲大利",他採取"斂兵聚谷",堅壁清野的戰略,等敵人撤退時"與遊軍併力搏之"。

這套方案的深層次意思是:本來蜀漢兵力就緊張,還要在漢中外圍放那麼多人,敵人也不來進攻,白白浪費。不如撤掉外圍,補充我大將軍姜維統帥的機動兵力,萬一敵人來攻,胡濟你們守好幾個關口堵住敵人就行,我自會派機動部隊待敵人糧草耗盡時一舉將其殲滅。

這個戰略構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漢中這個時機,這樣由於蜀軍兵力不足,無法固守關隘,不但原本堅壁清野的戰略無法實現,反而使魏軍輕鬆的進入漢中腹地,用了極短的時間的就拿下漢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漢中部隊不在外圍抵抗,全線退縮也可以看作是在執行姜維的計劃。

漢中失守後,姜維退守劍閣,魏將鍾會率十萬大軍強攻劍門,鄧艾偷渡陰平,直趨成都,劉禪不戰而降,蜀國滅亡。

4.對姜維這一戰略部署的歷史評價。

《通鑑集覽》稱之為“外戶不守,而卻屯以引敵,且欲俟其退而出擊之,真開門揖盜之見。”

宋元史學家胡三省稱之為“自棄險要,以開狡焉取疆之心。”

劉友益說:“維之失計,漢所亡也。”

寧郭允蹈在《蜀鑑》中論道:“蜀之門戶,漢中而已。漢中之險,在漢魏則陽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陽平之圍守,而分二城以嚴前後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窺;而後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敵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維之退屯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地鍾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見。嗚呼,姜維之亡蜀也,殆哉!”


謝謝關注,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