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为何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YANGHUA-2046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

魏延镇守汉中13年,并非题目中的40年。而姜维镇守汉中15年,并非题目中的一个月,最后汉中在姜维手中丢失。那么为什么汉中会在姜维手中丢失?姜维有责任吗?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关于汉中的防守问题,有一个原则叫谁进攻,谁负责防守。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谁北上伐魏,谁负责防守汉中,这叫攻防一体化。当然也不全是这样的情况。

刘备夺取汉中后,任命的第一个镇北将军,也即汉中太守为魏延。当时的情况是魏延只负责防守北方曹魏的进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是单纯的防守

刘备死后,诸葛亮立主北伐。诸葛亮把魏延带走用于进攻关中,而汉中另派别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时是派赵云来防守汉中。这就叫谁进攻谁防守。也就是说诸葛亮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这时汉中防守的主要责任人其实是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马,负责进攻。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杨仪争权,造成魏延被马岱所杀。至此13年间算是魏延镇守关中的时间,基本做到了力保汉中不失的目标。

魏延死后,吴懿入驻汉中,成为新的汉中太守。吴懿只是个过渡,只干了3年时间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负责监管汉中事务,但是名义上仍然是吴懿镇守汉中。直到6年之后,王平官升大司马府前护军,王平才开始正式接手汉中,成为汉中太守。

王平继续沿袭魏延时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关中进汉中的五条栈道,并且在栈道口据险守城。曾经成功击败过曹爽的进攻。王平驻守汉中5年,在这5年间确保了汉中的稳定。

王平死后,紧接着费祎遇刺,于是姜维的权利有所扩大。费祎在位期间,给姜维的兵不过万,因此姜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费祎死后,姜维专权,既负责北伐,也负责防守汉中。

这时姜维改变防守策略,将兵力收缩至汉、乐二城,将漫长曲折难走的栈道交给了魏国。用姜维的话说,这叫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将敌人放进来打,以求取得大的战果。结果主力都被姜维调去攻取狄道和陇西,汉中兵力空虚。

汉中兵力空虚到什么程度呢?汉、乐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卫。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维前后北伐十几次,战果都不大,造成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后来黄皓专政,直接在刘禅面前告姜维的状,说姜维连年征伐,空耗国库,劳民伤财。黄皓建议刘禅调姜维回来任益州刺史,夺取姜维的兵权。姜维知道后上书刘禅,要求惩办黄皓专权,巧言令色,扰乱朝纲。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支持黄皓,都对姜维不满,认为姜维这样打下去迟早会把蜀国的财政打垮。姜维自知有些理亏,于是上书刘禅要求滞留沓中,屯田养兵。刘禅为了缓和矛盾,批准了姜维的上书。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情况,汉中主力被姜维带到了沓中,而汉中防守兵力薄弱。后来,司马昭看到有机可乘,于是在钟会建议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军负责堵截姜维,魏军主力十万人直扑汉中。

汉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栈道上几乎无兵防守,因此钟会的十万大军几乎毫发无损的就占领了汉中,钟会留2万人围困汉、乐二城,然后率领其余兵力直扑成都。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钟会被姜维追上,堵在剑门关。然后邓艾奇袭阴平,迫降成都,蜀国灭亡。

从汉中的丢失过程来看,姜维是有责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带走了,防守的责任他却推给了刘禅。在钟会进军汉中的危机时刻,刘禅无奈紧急派廖化、张翼和董厥驰援汉中,但是已经晚了。钟会早已经进入了汉中。汉中一失,等于川蜀的臂膀被斩断,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魏延防守汉中13年,吴懿防守汉中9年(过渡期3年),王平防守汉中5年,这些人在防守汉中期间,由于策略得当,不但防住了汉中,也对北伐有很大支持。王平死后,姜维负责防守汉中。姜维改变了原来的防守策略,弱化了关中入汉中栈道的防守,再加上朝廷内部的斗争(黄皓专权),最后被司马昭和钟会抓住机会,汉中丢失。这其中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每日趣评

魏延是蜀汉昭烈帝刘备在位时的重臣,也是蜀后主刘禅继位前期蜀国的国防中坚。

当初,刘备率军攻取汉中还成都时,要选一将留守,大家都以为此重任非身经百战的猛将张飞莫属,张飞也有此意,刘备却慧眼识才,破格提拔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牙门将军魏延。大家见刘备如此,都有些惊讶。

当时的蜀军中将星闪耀,人才济济,除关羽驻守荆州外,张飞、赵云、马超甚至老将黄忠都比魏延名头响亮,按理说汉中太守一职咋都轮不到资历尚浅的魏延。可善于识人的刘备偏偏就看好他,将镇守汉中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其实,刘备心里有数:关、张、赵、马、黄都是勇冠三军的骁将,这几位冲锋陷阵、乱军中直取上将首级都不在话下,若论起奇谋将略、诡诈用兵来,都不如足智多谋的魏延。在选谁担任汉中太守一事上,刘备反复斟酌,终于弃张飞而任魏延,从事后效果来看,他的抉择无疑是明智的。

刘备拜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在蜀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关、张。

客观的说,“发于卒伍”的魏延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若论军事业务水准,甚至不逊于诸葛亮。而且,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绝非演义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是一个长有“反骨”的反面角色,相反,他谋勇兼具,对蜀汉忠心耿耿,且屡次化解曹魏欲染指汉中的企图,他和王平用相同的防御法替蜀国牢牢地把守住了汉中这个北大门,时间跨度竟长达40年。

魏延据守汉中之初 ,正值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 。公元219年,留守荆州的蜀汉前将军关羽突然发起了针对曹魏的襄樊战役,开局时所向披靡,形势大好,不料却被盟友东吴抄了后路,关羽兵败身死。之后,刘备为复夺荆州,同时为关羽报仇,率大军空国而出,讨伐东吴,因战略战术失误,蜀军在彝陵(今湖北宜昌)被吴将陆逊击溃,刘备领残军逃回白帝城,不久就在抑郁自责中病死。蜀军东征惨败,导致刚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内部一片骚然,叛乱、哗变、内讧此起彼伏,北方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侵入汉中。

魏延果然有大将之才。他统兵有方,攻守得当,屡次击退魏军的攻伐,使其无机可乘,长时间不敢轻易图谋汉中。魏延极善以奇用兵,战略战术运用得无懈可击,不仅让曹魏谋夺汉中的企图一次次落空,也为稳定蜀国的政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也用事实证明了当初先主力排众议攫拔自己是多么的英明睿智。

那么,面对咄咄逼人的魏军,魏延是怎样做到使汉中固若金汤的呢?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一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意思是:当初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时,(魏延)将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汉中)外围以御敌,若魏军来攻,因外围蜀军牵制,轻易攻不进来。兴势山一役,王平之所以能击溃曹爽,就是因为坚守了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是参透了汉中附近的山川地貌以及敌我态势而制定出的最行之有效的防御方法,魏延之所以能坚守汉中长达40年,就是坚定不移执行了“以城垣为依托,将主力分散部署在外围,使敌军无法集中力量直捣核心,再相机发起反攻,驱逐或歼灭汹汹来犯之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正确方针。

诸葛亮死后,被誉为“陇西奇才”的姜维承袭了他的衣钵,开始独揽蜀汉军政大权。他全面主持蜀国军政后改变了以前的军事作战思路,特别是在防守汉中上,用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取代了魏延、王平屡被验证的成功模式。

姜维认为,魏延制定的策略过于保守,它虽可以防御敌人,但却不能大规模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可以一次次卷土重来。姜维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法,叫“敛兵聚谷”。就是等魏军进攻时,撤回部署在外围的兵力,再坚壁清野,重兵据守汉、乐二城,拖住魏军使其无法进兵平原地区。 蜀军则不停地派出小股游兵袭扰敌军,使其不得休息,待敌粮草耗尽, 疲惫不堪,被迫撤军时,以逸待劳的蜀军大部队全力出击,定可歼灭来犯之敌,大获全胜。

姜维否定了魏延的战略方针后,开始全面实施自己的“ 新军事思想”。他将部署在外围的蜀军主力全部撤回,命蒋斌守汉城,王含守乐城,为了增加防御力量,他又下令在建威等地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堡垒。

姜维的战略战术思维听起来很有道理,却忽略了魏、蜀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将敌人放进来关门打狗确实是好办法,但自己必须有远超敌军的实力以及超强的机动能力才有必胜把握。蜀军以步卒为主,长于山地战,而来自北方的魏军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迅捷飘忽,机动能力比蜀军强太多。姜维之法实际上是以短击长。即使魏军矢尽粮绝,被迫回撤,靠两条腿追击的蜀军跑得过魏军的四条腿吗?机动能力远逊对方,对撤退魏军实施合围并一举围歼的计划很难奏效。

更加危险的是,姜维将魏延布防在外围的兵力全部撤回,重兵把守汉、乐二城,实际上战略纵深已大大缩小。魏军长驱直入,一旦攻破汉、乐防线中的一个点,整个汉中防御就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魏军如果攻破汉、乐防线,其后一马平川的汉中谷地便无险可守,取汉中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汉中一失,西川就等于门户洞开,危若累卵了。后来发生的事证明,正是由于魏军一举突破了汉、乐防线,直接导致了汉中失守。汉中沦陷,蜀汉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魏延用攻守平衡之法,牢牢扼守了40年的战略要地汉中,到姜维手上很短的时间(个把月)就拱手送敌了。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后,魏军大将钟会、邓艾率军进击汉中,蜀军按姜维的战前部署,退守汉、乐二城。钟会命魏将荀凯和李辅各领一万人马分别围住二城。他自己则率主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最后顺利地西出阳安关。

如此一来,姜维精心构筑的汉、乐防线不攻自破,汉中也就成了魏军的禁脔。钟会率大军围攻剑阁之时,邓艾就可以率偏师从容地寻找入川捷径,最后偷渡阴平,突然杀到成都城下。如果汉中不丢,蜀汉凭借险峻的山川地理优势抵御入侵,绝不会那么快就匆匆退出历史舞台的。

蜀汉智者费袆曾经告诫过姜维,希望他戒急用忍,缓缓用兵,不要侥幸地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靠速战速决击垮曹魏,兴复汉室,一旦出现纰漏,很可能满盘皆输,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姜维在事关蜀国存亡的危急时刻,居然祭出昏招,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确实令人难测其动机。姜维擅自改变魏延卓有成效的作战理念,致使汉中易手,西川朝不保夕,肩负振兴蜀国重任的他为何如此大胆轻率呢?西晋大儒傅玄对他的一句评价很是精准:“维为人好立功名”。就是说姜维好大喜功,为了自己建功立业,他冒险急进,想迅速成功,以致利令智昏,居然赌上了国运,结果不仅自己没有建功,还彻底断送了蜀汉的江山社稷。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我们来看看蜀汉拿到汉中219年,到蜀汉灭亡时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汉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吴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济248年-263年。

特别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驻扎汉中,也就是说227年-234年,诸葛亮是实际的汉中最高长官,那么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时间。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魏延掌控汉中时间8年,没有像题主说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大守算到他被杀,也只有15年时候,远达不到40年。

为什么魏延能守住汉中呢?当时刘备在选择汉中太守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没有选择大家所认为的张飞,而是选了魏延。

魏延的口气也是很大,说如果是曹操亲自来了,我就为汉中王抵挡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将领率十万部队过来,我就将他吞并了。可是在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魏军没攻过来过,他当然抵挡得住了。

那么魏军前前后后来了几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领三路人马进攻汉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实在受不了,就直接撤军了,连汉中的大门都没见着。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为了提高自己的军功威望,就率了七军魏军进攻汉中,可是汉中的王守和费祎据险而守,曹爽他们过不来,曹爽的手下为进为退吵个不停,最后还是撤军。

第三次就是263年,钟会邓艾带着近二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姜维就改变以前据敌于汉中之外的作法,因为那种只能御敌,不能歼敌,直接把魏军放进汉中,然后据守汉乐二城,他认为,这样就能够打击敌军补给线,这样就能获得大功。

但是这种做法就有两个问题了,像邓艾从阴平进入内部,姜维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么剑阁就守不住了,另外魏军的数量实在太多。所以姜维的这一手安排,直接被邓艾的度阴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导致蜀汉的灭亡了,所以确实是姜维的布置有问题,心太大。

 


历史简单说

本质上,魏延和姜维都没有错。我们首先来看看两人守备的策略。第一,魏延。在刘备取汉中后,将蜀地连成一片,而当时刘备没有派性格急躁的张飞镇守,反而提拔了魏延。对于魏延来说自然是感激涕零。当时魏延就说“如果曹操亲自来,我就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只是将领来,我就为大王消灭他”。从这可以看到,魏延守汉中,着眼点就是守好汉中。因此,其策略上就依靠汉中崇山峻岭的地势,组建了几道铜墙铁壁的防线,一道防线比一道更加难破,即使丢了一道防线,汉中仍然固若金汤。所以,魏延守汉中很成功,在其任内,魏国不能进。此后,王平等守汉中依靠的也是魏延留下来的几道防线工事,阻挡住了魏国大军的进攻。所以魏延的守备还是很有效的。魏国为此也识趣,很少敢来挑衅。所以守备一直稳固。



第二,姜维。姜维上任后,他的军事思想就不一样了。因为他要继承诸葛亮遗志,以攻为守,继续北伐中原。因此,他强调的是进攻,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因此,当姜维守备汉中的时候,就放弃了魏延几道防线壁垒的策略。转而使用积极的进攻手法,依靠汉中地形,关门打狗。主张让魏军打进来,然后蜀军固守汉城,乐城等要塞,然后在背后打游击,断粮草。让魏国人有来无回。从客观来说,姜维的这一策略也是非常英明,可谓是万无一失的。但是,因为在最后执行的问题,出了大错。使得敌人进来了,没能关门打狗,反而让魏军长驱直入,一个月就丢了汉中,使得蜀汉门户洞开,最后灭亡。


第三,需要说明的是,姜维虽然丢了汉中,但是并不是因为其能力不行。实在是蜀汉后期,国家已经陷入了倒退。没有了前期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因此,在魏军攻来时没能阻挡。而且,在魏延守备时期,曹操没来进攻,到曹丕,曹叡时期也都是蜀汉出汉中进攻,而魏国根本就没有进攻。到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没有进攻过,所以这也是魏延命好。而姜维就不一样了。姜维守汉中,蜀汉江河日下,而此时司马懿家族完成权力争夺,更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而且遇上邓艾,钟会两大名将,不败才怪呢!


历史真相背后

两人的战略思想不同。。

魏延守汉中的策略,是层层设防。他依靠汉中的崇山峻岭,建设了坚固的城池堡垒,组成了一道完备的国防线。这道防线“拒敌于国门之外”,魏军不能前进一步。历史证明,魏延的防御战术是很成功的,这道防线多次击退魏军进攻。

姜维则是另有打算。他觉得魏延的方法,只能被动防御、击退魏军,不能有更多的战果。他想玩一票大的,要“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他主张放弃汉中多数的堡垒、据点,蜀军退守汉城、乐城、阳安关,只在这几个据点抵挡魏军。同时,对魏军坚壁清野,并留部分蜀军在魏军后方打游击。魏军进入汉中盆地后,想进攻,攻不破汉城、乐城;四处找不到吃的,后勤补给线又太长,必然不能长期坚持。等魏军后撤的时候,守城蜀军发动反攻,外围打游击的蜀军断绝其后路,可一举歼灭魏军。

个人认为姜维的战术没有问题。蜀国灭亡不是他的锅。要怪只能怪刘禅、黄皓。


国史拾遗

什么叫魏延在汉中抵抗了曹魏四十年,姜维一个月就丢了。

魏延是公元219年任汉中督后,公元234年死。一共驻守汉中十四年。在魏延驻守汉中的十四年里连一个魏卒都没见过。岂能说是抵抗了四十年。最多也算是十四年。

汉中在姜维手上一个月就丢了是不成立的。1姜维是公元235年驻军汉中的,并时常率偏军西入魏境。三国志: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这样算来姜维抵抗了魏国三十年。2公元253年大将军费祎死了,姜维成为蜀汉军中头号人物。就是从这开始算也有十年。3很多人把汉中丢失归在姜维改变防守策略。据三国志姜维改变防守策略在公元258年,这样算来也有五年。怎么能说一个月呢?4汉中并未全丢,汉城乐城(两城是诸葛亮修的)汉寿南郑黄金照等面对钟会十三万大军的围攻。钟会攻不破,听到阳安关已破。于是留下人马围城,亲率主力直扑剑阁。汉中的绝大数城池都在蜀汉手上,咋能说丢了。总不能说山海关丢了,就说东北都丢了吧。

魏军一个月就打进蜀地完全不怪姜维。姜维早就上书了让阿斗派人去阴平和阳安关。当时阿斗根本没派还压下姜维的上书。三国志:群臣不知,蜀本谓敌不便至未做城守调度。

很多人怪姜维改变策略,其实姜维集中兵力关门打狗的策略是对的。问题就出在阳安关阴平这两道门上。姜维后策略是把兵力集中在关口,便敌人不得进入平原。坚壁清野,派游击队骚扰魏军。待魏军疲惫不堪粮尽退军时,诸军并力剿杀魏军。事实上魏国伐蜀不到两个月就面临断粮了。三国志邓艾传: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钟会传: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姜维传:会(钟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小鸿哥

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魏蜀双方的战略方针都有所改变。

在魏延镇守汉中的年代,曹操是夺取汉中之后主动走人的,当时的魏国是在实行战略收缩的。为什么?因为曹操这个时候图谋代汉,内部不稳,荀彧、崔琰等名士,耿纪、金祎等汉朝遗老连番发动反对曹操的斗争,而刘备、孙权也趁此利好不断的进攻,曹操在汉中、荆州、淮南三条防线上遭受刘备、孙权的轮番进攻,有所不支。

这个时候,汉中的地势,从北方来看是交通不便,如果屯大军在汉中,补给费力,且在群山之中,容易被分割包围,不能策应东部战线。从南方来看,则蜀道本来艰难,进出汉中虽难,但也不比蜀道更难,所以必须夺到手里。

因为曹刘双方对汉中的看法不同,所以争夺汉中的决心也不同,最终以曹操主动退却收场,刘备夺取了汉中。此后曹操对西部战线采取守势,在中部荆州战线做掉了关羽,所以这时魏延哪怕守卫的部队不多,曹军也不会大举进攻汉中,自然守得住了。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代,魏国贯彻西守东攻的战略方针,西部战线勉力招架,自然也不会去攻打汉中。到诸葛亮死后,魏国曹爽有发动汉中战役,但是受阻于蜀将王平,不得不退兵。

虽然这个时候魏国的方针变化了,开始进攻蜀汉了,但如果蜀汉的方针不变化,汉中还是很难攻下。魏延的防守策略是派兵占住所有的山谷通道,避免把魏军漏进汉中,但姜维认为这种办法虽能守住汉中,却不能获利,不如把魏军放进汉中,拉长他们的补给线,坚守汉中的汉、乐二城,等到魏军不及发生危机以后再追杀,可以得到大胜,其实就是拿汉中当诱饵。另外从汉中守军里匀出来的多余的部队也可以用来北伐。

但是当魏军大举伐蜀时,蜀汉已经人心尽失,魏军人数众多,杀入汉中后围住汉乐二城,继续南下。这样汉中就是去了诱饵作用,全部被魏军夺取。然后在此基础上,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灭亡蜀汉。


文史宴

这个是因为国际形势的改变。我们不得不说的一个人,邓艾!在邓艾以前,整个魏国的国策就是中央掌控局部,这是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叛乱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诸侯可以驻守边疆,但粮草必须中央供给。也就是说,曹操定都许昌的时候粮草必须先集中到许昌,再由许昌调往边疆,这往来路途就要折损一半粮草。汉中远离政治中心许昌,曹军转运粮草困难,无法长期驻守大军,却是又担心大军离去后汉中为蜀汉所占变成攻魏的前缘阵地,所以曹操下令迁走汉中的百姓,因此,在刘备占领汉中之后,整个汉中就是一座空城。这也是为何蜀汉多次出击魏国却不得不无功而返的主因。而邓艾却给司马懿上了一封书,陈述了这种粮草转运首都的弊端并在寿春推广并建立了粮仓,这样一来直接增加了前线战斗人员的数量以及国库负担,一个魏国东线军团便可以挡住整个吴国对合肥的进攻,魏国再也不用担心两线作战了。邓艾被调往雍州任军团长之后,把他在寿春推行的战略又带到了陇西,从此,魏国开始准备灭蜀大计,这时候,魏国直接在西部前线建立粮仓,筹集粮草,并长期屯驻大军,蜀魏两国本身国力相差甚远,又不得地利之便,被魏国夺取汉中并不意外,也不是姜维能力不足,仅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优己

正所谓时也,运也。蜀汉以实力较弱的一方能在汉中抵抗曹操40年,既有双方人力财力等实力消长有关,也与两国国内情势密不可分。

其一,相持初期,蜀汉因初建国,励精图治,有强烈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作为领头人的刘备在战略目标上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因长期受曹魏政权追赶压迫,认识比较清醒,以守势为主,恢复百姓生计,积蓄力量,徐图进取。此时文有诸葛,法正,李严等人尽力辅佐,武有关张赵马黄魏等人全力守备,所以即使曹魏来攻,也没有什么机会。

其二,相持中期,虽因刘备伐吴元气大伤,但诸葛亮因能全力施展才华,经过多年休生养息并外结东吴战略得当,所以实力有所恢复,武将中虽关张黄已不在,但魏延,赵云,马操尚存,张苞,关兴,王平也都可用。此时曹操政权内部争斗加剧,曹操,曹丕死后,曹休,曹真等曹氏皇族和权臣司马氏之间明争暗斗,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对外的攻势。但曹真等人志大才疏,曹氏第三代继承人缺乏进取,耽于享乐。所以,诸葛亮看准它们内部问题主动进攻,试图恢复中原六出祁山,故此时表面看起来是蜀汉占了上风。

其三,虽然蜀汉采取一定的攻势,但就两国国力而言,蜀汉完全是刚吃饱了肚子就想扩张,基础很不牢靠,很多隐患,危险都被强大的战争动原掩盖或说被孔明的雄才大略摆平了。而反观曹魏阵营,地处中原,地势广大,政权稳固,人才鼎盛,虽曹三代又些骄奢,但尚在可控范围,国力并没有太多消耗。倘此时蜀汉能自我休养以守为主,观衅而动,或许曹魏贵族和司马氏之斗会是另一结果。而因为蜀汉相攻,魏政权不得以而起用司马懿,遂使司马氏做大,并埋下统一蜀汉的伏笔。

其四,就魏延和姜维而言,在谋略上姜维肯定要超出魏延,否则以诸葛亮之能,断不会选择他。但姜维北伐时蜀汉国力已不堪,姜本身威望又不足以服众。此时只宜固守,而姜为报诸葛知遇之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天意吧,再遇上钟会,邓艾这样的勇将良将。所以不败是偶然的,失败却是必然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唐史大白话

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为何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因为魏延守汉中用的是“实兵诸围”御敌于国门之外,而姜维用的是“殄敌之术”把敌人放进来,关门打狗,和马谡一样,书呆子一个,焉能不败。诸葛亮又看走眼了。

1. 汉中,重于荆州。

杨洪曾对诸葛亮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要地,关乎生死存亡,如果没有汉中就没有无蜀国,此家门之祸也。”(《三国志》卷四十一《杨洪传》)

如果成都是蜀汉的心,那么汉中就是蜀汉的肝,而荆州则是臂膀。

胳膊断了,顶多是个残疾,而心肝丢了就没命了!后来历史证明,荆州丢了,蜀汉再也无望中原,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无功而返;而汉中失守后一个月,蜀国就亡国了。

2. 魏延镇汉中,实兵诸围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三国志》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


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历时两年的汉中之战落下帷幕,曹操退军,刘备得汉中全境。七月,刘备自立汉中王,提拔牙门将军魏延任汉中太守,相当于警卫营营长直升为军区总司令,全军一片震惊,连张飞都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一日,刘备大会群臣,请魏延发表任职感言,魏延朗声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豪言!这壮语!魏延却也不辱使命,整兵砺马,修筑要塞。后来,关羽走麦城、刘备败夷陵,“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汉中却岿然不动,这期间曹魏甚至都没有碰它的念头。

3.姜维守汉中,汉中失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汉中失守,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没有遵守"错守诸围",据敌于外的旧制,认为"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为了"获大利",他采取"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战略,等敌人撤退时"与游军并力搏之"。

这套方案的深层次意思是:本来蜀汉兵力就紧张,还要在汉中外围放那么多人,敌人也不来进攻,白白浪费。不如撤掉外围,补充我大将军姜维统帅的机动兵力,万一敌人来攻,胡济你们守好几个关口堵住敌人就行,我自会派机动部队待敌人粮草耗尽时一举将其歼灭。

这个战略构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汉中这个时机,这样由于蜀军兵力不足,无法固守关隘,不但原本坚壁清野的战略无法实现,反而使魏军轻松的进入汉中腹地,用了极短的时间的就拿下汉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汉中部队不在外围抵抗,全线退缩也可以看作是在执行姜维的计划。

汉中失守后,姜维退守剑阁,魏将钟会率十万大军强攻剑门,邓艾偷渡阴平,直趋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

4.对姜维这一战略部署的历史评价。

《通鉴集览》称之为“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称之为“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取疆之心。”

刘友益说:“维之失计,汉所亡也。”

宁郭允蹈在《蜀鉴》中论道:“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敌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地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殆哉!”


谢谢关注,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