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的規矩—民國時期武術練習者們比武有哪些規矩

武林的規矩—民國時期武術練習者們比武有哪些規矩

民國時期劍術照片

民國時期算不上是一個好的時代,社會動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但對於中國武術來講,經歷了明清時代的民間禁武之後卻迎來了近代武術發展的小高峰。民國時期武風興起與當時政府提倡武風有莫大關係,中國曆朝歷代向來“重文輕武”,但民國武術的'黃金十年”使得武人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不少武人都直接受聘於政府。據說當時北大校長月工資是600銀元,已經是非常高的工資了。但有一些受聘於政府的武人,比如孫儒堂和韓伯言月薪甚至達到了每月1000銀元。

武林的規矩—民國時期武術練習者們比武有哪些規矩

招數拆解

儘管民國時期尚武之風盛行,但尚未發現各門各派之間互相私鬥的記錄,之所以會這樣,當然離不開武林規矩的確立。民國時期的武林規矩非常大,究竟大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通過一個實例來說明,“例如武林的規矩不講官職,只講輩分。即便是當上軍官,見了街頭一個賣豆腐腦的師叔,還得跪下磕頭。”當時,孫儒堂受北洋政府禮聘,做了政府的顧問,某天從河南鄉下來了一個姓錢的前輩,孫儒堂當街就給師叔跪下了。這件事在當時留下了一個典故:形意門規矩大。實不單是形意拳,其他門派也是這樣的。(見徐浩峰《逝去的武林》一文)。為什麼民國時期的武術家們都比較看重”規矩“,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想要依靠政府衙門來解決糾紛糾紛,想必既麻煩,又不符合武人脾氣秉性。而在民國時期,武人又是一個職業,很多人靠著這份本事吃飯,養家餬口,加之武術的特殊性,如果缺乏規矩約束,難免出現打打殺殺的混亂局面。那武人之間出現了糾紛會怎麼辦呢?大家會和我想的一樣,沒有什麼事情是通過比武解決不了的,既然談到規矩,民國時期的比武也是有很多規矩的?今天我們談談民國時期比武有哪些規矩?

武林的規矩—民國時期武術練習者們比武有哪些規矩

箭術柳白猿劇照

前文提到,民國時期武人是一份職業,比武較技是很容易砸掉自己的飯碗的,所以對於比武這件事,武術人們看的都會比較重。徐浩峰曾經說過民國武人也比武,性質有點像舉行婚禮。先有人提出比武,然後下戰書,到了比武那一天要有人迎送,擂臺之上要有公證人,甚至還要簽訂生死文書。比武的形式則分為南派和北派兩種,南派一般幾分鐘甚至一分鐘不到結束,比賽一開始,雙方就不停的打,直到一方被打倒無法站起。北派的比法經常打上幾十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按北派的規矩,雙方先是在擂臺上繞圈,突然交手,幾招後又同時後撤,然後再繞圈,再交手,所以,只要不是雙方相差十分懸殊,比賽時間都比較長。

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之後,慢慢的有了政府層面的擂臺比賽,例如1928年第一次“國術國考”、1929年在杭州舉行的全國性國術遊藝大會、1933年第二次“國術國考“以及“全國運動大會”中的散手比賽。儘管這幾次公開擂臺賽比試的過程以及結果都不甚理想,但代表了比武規矩由民間約定俗成到官方統一制定規則的進步,這就是今天商業比賽的雛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