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口古鎮 黃河岸邊「小都會」

磧口古鎮 黃河岸邊“小都會”

自古就享有盛譽的黃河,原本是由冰峰雪山融化而成的水系,自涓涓細流到澎湃狂瀾,九曲迂迴,一瀉千里,在我國北方的大地上蜿蜒奔湧,流經九省。而在山西境內,由北向南流過忻州、呂梁、臨汾、運城4市19縣。這次表裡山河行黃河小分隊,27人同行,統一驅車從太原出發。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臨縣磧口。

磧口古鎮 黃河岸邊“小都會”

磧口古鎮全貌

磧口位於呂梁臨縣縣城西南50千米處,黃河由北而來,湫水從東而至,臥虎山橫亙在此,黑龍廟雄峙於東。走近這座古色古香的小鎮,腳下是石板路,兩邊是高圪臺,房簷連著房簷。老房子上明清風格的磚雕、木雕、石刻,彷彿一切都在訴說這裡曾經的輝煌。從臨街而建的鋪面式平房來看,分明有著江南小鎮的韻致,而幾乎一律為插板式的門窗設計,顯然是出於商業經營的考慮,令人想到紹興“咸亨酒店”的格局。

大約從一百多年前開始,來自西北的貨物都要通過這裡運過黃河,在離石區的吳城鎮發往華北各地。“拉不完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磧口成了山西、河北、天津連結陝西、內蒙古和寧夏的紐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商貿重鎮。

磧口古鎮 黃河岸邊“小都會”

旅遊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的主要產業

在鐵路和公路運輸尚不發達的近代,船運一直是黃河兩岸經濟往來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渠道。磧口因此而迅速發展,一時有“小都會”之稱。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雲集,經營各種生意。走在今天的磧口街頭,各種字號、店名的牌匾依然可見,讓人遙想到當年的熱鬧景象。鎮內的臥虎山上有座黑龍廟,廟門上的楹聯對這一盛景有著這樣的描述:“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嶽色大文章”也展現著磧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佔據著北方商業重鎮的龍頭位置,故而才有“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美譽。

磧口古鎮 黃河岸邊“小都會”

當地的居民告訴我們,由於長期以來的習慣,磧口人最熱衷的職業仍然是經商,哪怕是開一間小門面,也覺得才是“正業”。隨著黃河橋樑的不斷建設,現代交通的發達,磧口逐漸衰落。而我們漫步在五里長街上,彷彿穿越了時空隧道,一下走進了歷史,一切都那麼悠遠、深沉、厚重。

百年古村李家山

聽當地老鄉說,順著古鎮往南走3公里,有一個名叫李家山的村子,被著名繪畫藝術家吳冠中形容為:“從外面看像一座荒涼的漢墓,一進去是很古老很講究的窯洞,古村相對封閉,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樣的村莊,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再找到。”據說李家山村一直吸引著不少藝術家流連忘返,這不禁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村莊有如此的魅力呢?

為了能和日出一起到達這座魅力村莊,凌晨5時45分,我們和一部分隊員啟程奔向李家山村。初秋9月,走進村子,映入眼簾的古村落與山水、樹林、花草在薄霧裡融為一體,彷彿一幅人文和自然相諧的山水長卷。

磧口古鎮 黃河岸邊“小都會”

在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財主院,老鄉們說,李家山原名陳家灣,後因李氏遷入並逐步興盛而改名。李氏家族最初專門餵養駱駝,並組織駝隊運送貨物,苦心經營,日漸豐裕。晚清至明國年間,正值磧口商埠繁華時,李家傾力投身經商,僅在磧口經營的項目就有錢莊、銀鋪、糧行、皮店、客棧醫藥鋪等十幾種,殷實富足的李家人開始陸續修建新的李家山村。

村莊毗鄰黃河,東南和西南方向各延伸出一道山溝,當地人稱之為“鳳凰展翅”。村民們集中在“鳳首”及“兩翼”地帶,居民以窯洞為主,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共有近百座宅院,大多都保存著大量精美的木、石雕刻,以及文采飛揚,意趣盎然的匾額楹聯。

磧口古鎮 黃河岸邊“小都會”

清晨靜謐的李家山村

磧口古鎮 黃河岸邊“小都會”

三交火燒 攝影/劉生鋒

臨縣三交鎮的糖火燒是用一種特製的木模壓制,上火爐烤出來的。中間向上突起,並有鮮紅大印,外周有雙稜圓圈,非常好看,吃起來酥脆香甜,是臨縣人走親訪友或喜慶歡樂之日送禮的常用品。特別是兒婚女嫁,孩子滿月生日之際,總得有糖火燒祝賀。現代人送禮重,只拿糖火燒覺得輕薄寒磣,但在送其它禮物的同時,也總要加入十個或八個糖火燒,以表喜慶圓和之意。臨縣人講究“圓和”,群眾中有順口溜:“戴的草帽拿的鍋,吃的火燒坐的鼓”,說的是圓上加圓,圓和又圓和,寓意萬事如意,美滿幸福。

— end —

撰文:呂雅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