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的《紅樓夢》

高考中的《红楼梦》

高考中的《红楼梦》

《紅樓夢》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幾乎年年不缺席高考,足以見出其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這就使得以中國語言文學為學習任務的語文課程中,需要足夠重視《紅樓夢》。剛剛過去的2018年高考,關於《紅樓夢》的命題再次出現在北京卷中。《紅樓夢》作為課程標準要求賞析研讀的名著,命題者的出題思路在何處,考生又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備考呢?

縱觀近十年的高考試卷,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關於《紅樓夢》的考題在北京卷和江蘇卷中出現頻率最高。熟悉《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紅樓夢》的故事始終在“北京”“南京”兩個地點飄忽不清地發生著,所以北京卷和江蘇卷對《紅樓夢》的關注度也非常高。

高考重點:

一、人物形象及評價

《紅樓夢》的成功體現在很多處,其中之一就是對人物的塑造。所以這一點也成為歷年高考《紅樓夢》命題中最常出現的考點。《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高考究竟會青睞哪些人物呢?首先是性格特點較為鮮明的,除了寶玉、黛玉、王熙鳳之外,像探春、晴雯、司棋、尤三姐等幾個人物形象,也是命題者偏愛的考查點。因為這幾人的性格特點較為鮮明,看過之後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實關於人物形象特點的概括,作者曹雪芹早在書中就給以明確的字眼,如敏探春、時寶釵、賢襲人、俏平兒、慧紫鵑……如果考生熟悉這些內容,人物形象概括的試題,應該算是高考《紅樓夢》命題中較為簡單的了。另外還有一些與上述人物性格相對應的人物也可能出現在高考中,例如迎春、香菱等,也是值得關注的人物,這類人物的性格特點很大程度觀照著他們的命運,考查這類人物,則要求考生挖掘到更深一些的內蘊。例如2018年北京卷的試題:

從《紅樓夢》《吶喊》《平凡的世界》中選擇一個既可悲又可嘆的人物,簡述這個人物形象。

“既可悲又可嘆”已經不單單是性格特點的歸納那麼簡單了,要求學生描述其中的人物形象要完整,明晰該人物的人生歷程。

還有一些人物考查頻率比較小,這類人物往往具有複雜的性格,具有很大的爭議性,高考考試因為諸多因素可能較為迴避這些人物,但是仍然值得我們關注,從上述北京卷的考題已經可以看出,這和早期高考考查《紅樓夢》人物性格特點的概括相比,難度在上升。早期考查《紅樓夢》人物時,幾乎都較為簡單直接的要求概括某個人物的性格,或者給出性格特點,讓考生去找出對應的人物。而近幾年的考點,越來越注重人性層面的發掘和人物性格命運的整體性,以及對文本的客觀解讀。所以像是寶釵、惜春、妙玉等人物,更加需要考生在備考時仔細揣摩人物特點。

二、情節的熟悉度

高考《紅樓夢》第二個考查重點在於“情節的熟悉度”。眾所周知,小說的三要素即為:人物、情節、環境。除了人物是一個考查重點外,情節也是一個考查重點。《紅樓夢》的成功除了人物塑造之外,故事情節也是不可忽視的亮點。如果高考試題的命題點出在情節方面,除非考生對這一情節或者整部書都很熟悉,否則分數肯定盡失。因為一本書,尤其是名著的情節,是容不得胡編亂造的。但是鑑於現在大部分考生都無法完整閱讀《紅樓夢》,那麼怎樣備考效率才能更高一些呢?只有截取片段閱讀,或者瞭解書中一些比較著名段落的梗概。以前的人教版高中語文大綱教材是以一個專門的單元來給學生講述《紅樓夢》的,一個單元選擇了幾個情節,這些情節就是《紅樓夢》中的重點情節,也就是易考情節。現在通行的人教版課標教材,是以研讀課的方式講述《紅樓夢》的,選入必修教材內的選段,只有“林黛玉進賈府”一節,那麼這自然是一個重點片段,高考考試一定不會在這篇課文的表面去設題,但是這篇課文關涉的內容比較多,需要學生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就仔細揣摩。另外,如“寶黛訴衷情”“寶玉捱打”“抄檢大觀園”“黛玉之死”等等這些情節,都是高考命題者較為青睞的情節。

因為這些情節可以說都是《紅樓夢》中關涉主人公重要的大關目。它們的共同特點還有都觸及到了《紅樓夢》的一條主線——寶黛愛情的悲劇,進一步可以延展為人物悲劇。考查情節,也是對《紅樓夢》思想內蘊的一個發掘。一部書的思想,尤其是作者的思想和精神,都靠接續在一起的情節來表現。情節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部書的可讀性,因此情節也是命題人關注的重點。

三、其他(語言、邏輯、描寫……)

除了人物和情節外,高考試卷的語言運用板塊,也會出現一些以《紅樓夢》為語料的試題。如:

(2015年高考湖南卷)b 說著,進入石洞來,只見佳木蘢蔥,奇花熌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於石隙之下。________ ,皆隱於山坳樹影之間。俯而視之,則清溪瀉雪,石磴穿雲,白石為欄,環抱為沿,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

4、下列語句填入b語段中劃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兩邊飛樓插空,平坦寬豁,雕甍繡檻

B漸向北邊,再進數步,雕甍繡檻,兩邊飛樓插空,平坦寬豁

C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

D漸向北邊,雕甍繡檻,再進數步,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

(2016年高考浙江卷)填入下面空缺處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賈母因要帶著劉姥姥散悶,遂攜了劉姥姥至山前樹下盤桓了半晌,又說與她這是什麼樹,這是什麼石,這是什麼花。劉姥姥一一的領會,又向賈母道:“誰知城裡不但人尊貴,連雀兒也是尊貴的。__________。”眾人不解……劉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綠毛紅嘴是鸚鵡哥兒,我是認得的。那籠子裡黑老鴰子,怎麼又長出鳳頭來,也會說話呢。”眾人聽了,又都笑將起來。

A.這雀兒到了你們這裡,變得既俊又會說話了

B. 偏這雀兒到了你們這裡,他會說話了,也變俊了

C. 偏這雀兒到了你們這裡,他也變俊了,也會說話了

D. 這雀兒到了你們這裡,變得既會說話又俊了

這類試題考查重心雖然是在語言運用,語言表達的得體、連貫上,但是它仍然是以作為名著的《紅樓夢》為語料,這就提示我們,名著有著自己的語言特點,尤其是古人和現代人在語言運用方面的差別。這類試題,可能沒有讀過原著的同學,根據平時積累的語言運用的技法能夠得分,但是如果考生閱讀過原著,即使不知道一些技法,也能輕鬆應對。尤其是2016年浙江卷的這道試題,在考查語言邏輯的同時,也考查了劉姥姥這一人物性格,作為一個村婦,從最底層社會進入上層社會,看到的一切都不一樣,都很新奇,那麼以她的視角去說話,會是怎樣的口吻呢?這依舊考查了考生的思辨能力。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高考考試中頻繁出現《紅樓夢》,因為它有源源不斷可以運用的材料,而且其思想和藝術都是非常值得發掘的,對於引導學生關注文學名著,開闊視野,厚實思想都是有大益處的。因此我看到網上有很多關於《紅樓夢》頻繁出現在高考中,是否合適的爭議,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它能長期存留在高考卷中,長期存留在命題人的視野中,是“自有一番道理”的。

那麼對於備考《紅樓夢》,我們有哪些建議呢?

高考中的《红楼梦》

一、切實關注文本本身

《紅樓夢》的內涵極其深刻,這也是它流傳至今竟然能形成一門單獨學問的原因。千百年來對《紅樓夢》的解讀可說是異彩紛呈。但是作為高中生來說,關注重點仍然應該放在文本本身。美學概念中區分閱讀為功利性的閱讀和審美閱讀,一旦閱讀時有了目的,那麼閱讀就不再純粹,也就失去了美,進而失去了本真。我們常說,一本書,我們先要把它讀厚,然後再要把它讀薄。《紅樓夢》可解讀和探究的東西可以說是數不勝數,我們在研讀它的時候,會不斷探究和吸取很多知識,此之謂“讀厚”;而當我們研讀探究很長時間之後,我們會發現,研讀探究的真諦和核心,依然是文本本身,我們將研讀吸取的知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後,將其融入文本中,迴歸本真,此之謂“讀薄”。

學生在中學階段開始逐漸接觸文學,瞭解文學的厚重,對於《紅樓夢》這樣的鉅著,應該按照教材的思路引導,適當拓展學習,明確高考考點,圍繞考點進行相應的準備。一定要切實關注文本本身的內容,高考考試不會涉及太偏僻的領域,因為那些更適合在大學甚至更高層級去深入研究,屬於學術範圍。無論研讀有多麼精深和寬廣,核心始終是文本本身。

二、挖掘文化意蘊,關注“生活本位”

《紅樓夢》和教材中的其他課文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包含的東西太多,無法用一篇課文或者一個單元的課文就可以說清楚。因此《紅樓夢》被放在研讀課文中。在大力倡導傳統文化的當下,《紅樓夢》作為一個文化範本,是值得好好閱讀和賞析的。高考中頻頻出現,也是因為其本身帶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不論它被運用到語言運用中,經典閱讀中,亦或是運用到作文命題中,命題人的命題意圖始終是從傳統文化出發的。不論命題從人物性格命運、情節結構,亦或是其他點的呈現,它都是在關注“人的本我”和“生活本位”。“生活本位”是語文課程創設的起點,“文學”即“人學”,因此無論高考考查的是《紅樓夢》還是其他名著,我們在備考和答題時都不要忘了語文的本源——人和生活。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