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貿易的商機和操作原來是這樣?

我們以上海自貿區為例 來看一看自貿區金融領域到底如何改革。

首先,在自貿區方案中,遭受最大反對聲和持保留態度的除了稅收,就是金融領域,主要是財政系統與一行三會中的“三會”在內的多個部委,對一些具體開放舉措的尺度仍有所保留。但無論如何,現在初步方案裡面對於金融領域的改革已經是史無前例了,總體來說,官方要求自貿區“加快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的全面開放”。

“全面開放”這個要求不是想說就隨便說的,它的確是一個目標,因此,幾乎所有相關機構以及一些有背景的人士都盯著這場改革,試圖從中發掘大量商機,把此次改革的機遇看成一場盛宴。誰說不是呢?因為這是一次石破天驚的改革,那麼此次自貿區將在金融哪些領域進行改革呢?怎麼改革呢?

本刊在和相關人士溝通後,並綜合已經公開的信息,為各位讀者總結如下,此次金融領域改革主要有9點:

不過,這裡特地說明下,下面9點改革大部分都在自貿區內執行,但也有部分允許超出自貿區範圍實施推廣(自貿區範疇包括上海綜合保稅區現有範疇,具體為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其中最為老牌的是外高橋保稅區)。

簡單地說,這9點改革內容及詳解分別如下:

1、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社會各界對上海自貿區試點中最為期待的金融改革內容之一。在此次的方案中,明確表示在區域內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

本刊了解到,上海上報的方案裡就有這些內容,而最終官方初步確定的版本里面也明確了這些內容。

2、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風險可靠前提下);

在目前的方案中,沒有對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做更為細化的表述。但明確表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在區域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在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試;探索麵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

本刊初步瞭解到,未來,未來企業法人可在自貿區內完成人民幣自由兌換,個人則暫不施行。

本刊進一步獨家瞭解到,上層要求國內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投資融資理財,國家將提供製度性便利。上層要求自貿區建成亞太運營中心,面向亞太中心,而國家亦將提供製度性條件。

3、允許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資與外資合辦中外合資銀行;

方案指出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

本刊了解到,外資銀行可在保稅區開展試點的人民幣業務,但不享受國民待遇,可從事各類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包括接受存款、企業融資、貿易融資、財務活動、貴金屬買賣及證券交易等。

4、允許設立有限牌照銀行;

在條件具備時,適時在試驗區內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本刊初步估計是可能是持有特定人民幣業務牌照的銀行機構。

5、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司;

允許外商投資支付機構參照《非金融機構支付管理辦法》,向人民銀行申請並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司。

6、允許部分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離岸金融業務是自由貿易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同時也需構建離岸金融市場。試驗區對國內商業銀行離岸業務探索風險管理和制度完善也進行嘗試,建議允許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本刊了解到,上海方面前期調研中,離岸業務包含了研究中資銀行試點離岸金融業務的操作規範。這包括,銀行如何建立一套離岸金融業務合規操作準則,滿足國際市場反洗錢,國與國之間雙重稅收寬免協議、與銀行客戶稅務信息交換等相關規定等。

7、鼓勵融資租賃業務,給予稅收支持;

上海自貿區的金融的創新試點主要面向為貿易和投資服務。除上述舉措,在試點中,還將對區內註冊的各類融資租賃公司及項目子公司,實施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的試點政策。建議融資租賃公司在試驗區內設立的單機、單船子公司不設最低註冊資本限制,建議允許融資租賃公司兼營與主營業務有關的商業保理業務。

這其中,《財新新世紀》報道說,融資租賃業是否納入出口退稅試點,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建議延後考慮。

但上海方面認為融資租賃業在上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各類融資租賃企業有較強的政策訴求,推出優惠政策,將推動該行業的發展。方案仍建議對區內註冊的各類融資租賃公司及項目子公司,實施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的試點政策,也建議融資租賃公司在試驗區內設立的單機、單船子公司不設最低註冊資本限制,建議允許融資租賃公司兼營與主營業務有關的商業保理業務。

8、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

方案建議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在上海自貿區內將建議允許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試驗區的交割倉庫若建成,將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部分作用,降低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

持保留的聲音認為,以期貨交易市場的商品期貨交割倉庫為例,包括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內的多家機構,一直致力於在中國內地設立交割倉庫。不過,在上海自貿區是否可以設立境內首個交割倉庫的問題,在方案商榷階段有所反覆,證監會認為目前還不具備境外期貨交易所在我國境內設立交割倉庫的條件,曾建議取消這項內容。

但上海堅持認為試驗區建立交割倉庫將極大程度地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作用,降低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方案申請者認為,即便在試驗區內設立交割倉庫,但是實際交易發生在境外,並不會對國內期貨交易所的交易、交割、定價產生影響,也不會對國內金融市場穩定產生不利作用。

9、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司,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註冊在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專業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司,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區內符合條件的公司從事離岸業務收入,也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在看完上面9點後,有一些讀者可能會指出,部分政策似乎深圳前海已經有了,比如上面提到的15%的稅率,這一標準,就與深圳前海相當。

相關人士表示,本質上講深圳前海等地的很多優惠政策堪比上海,但此次試點為何放在上海,因為這是國家層面的規劃,上海有四點優勢:自然條件、人文基礎、工業產業基礎、開放經驗。最為關鍵的是,上海自貿區的前身上海綜合保稅區(面積28平方公里)的產值佔據了全國所有保稅區的一半以上。一旦改革成功,示範性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據本刊獨家瞭解到,高層的指示是“總是要在探索中前進,但是28平方公里也不用走得太慢了。你們做一個時間表,上半年把方案弄弄好,下半年一步步推動,分幾步就全部落實。”

最新案例:阿里巴巴“TA”橫空出世,跨境貿易將迎來新商業革命!?

近年來世界出口形勢低迷、中國製造遭遇出口寒流,除了經濟不景氣以外,國際貿易信任缺失一直是發展難題。阿里巴巴為了幫助國內外貿企業順利出口,推出信用保障體系,重構外貿生態。隨著信保時代的來臨,跨境貿易將迎來新商業革命。

跨境電商的頭號阻礙

跨境贸易的商机和操作原来是这样?

2015年以來國際市場低迷,外貿呈現下行趨勢。而跨境電子商務的進出口交易額增幅卻連年超過30%。跨境電子商務有望成為穩定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儘管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在快速增長,但依然在交易中存在著巨大的制約,其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跨境交易安全問題。

在我國跨境電商貿易中,僅阿里巴巴平臺每年就有幾百億美金生意,由於買家擔心交易安全而無法達成。

“每天平臺上都有無數訂單需求被浪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海外買家對中國供應商缺乏信任,我們這些年對海外買家的調研中,‘信任’永遠是海外買家下單的最關鍵因素之一。”業內人士指出。

B類跨境電商“支付寶”掃除交易障礙

跨境贸易的商机和操作原来是这样?

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交易安全問題一直是個核心問題,淘寶等to C類平臺在發展初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支付寶的出現,徹底掃除了這個障礙,當線上交易的信任安全問題被解決,電商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現在的跨境電商也正步入這一過程,解決交易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跨境電商的當務之急,如果B類跨境電商能夠出現“支付寶”類的交易工具,跨境電商也將會迎來革命性改變。

跨境電商的“支付寶”將改變什麼?

一是可以極大提升跨境電商的貿易效率

B類跨境電商的交易都是大宗商品交易,貨值大,風險更高。為了確保安全,國外買家一般都會在交易前,去供應商工廠看廠,瞭解供應商的企業實力,生產能力,降低交易風險,且不說這種做法效果如何,但從成本上就大大增加了不少,來回的跨國差旅、住宿及一待要十幾天的時間成本,都極大的提高了交易的成本。

如果跨境電商的“支付寶”出現,買家不需要去信任賣家,只要信任這個“中介”就夠了,出了問題,支付出去的錢還能收回來,沒有顧慮,也就免去了驗貨驗廠的流程,既保障安全又提升效率。

其次,也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跨境電商為確保付款安全,一般會採用信用證的方式,除非非常熟悉的客戶之間,才會採用T/T付款。信用證的付款方式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包括銀行手續費、證件審核人員、最少1個月以上的收款期等等成本,更重要的是,信用證是非常專業、複雜細緻的工作,一不小心就入了坑,可能錢貨全無。

而B類跨境電商的“支付寶”出現,無論什麼付款方式,都不用擔心,這樣,買家就可以使用成本最低付款方式,為雙方交易降低成本。

所以,跨境電商“支付寶”的出現,將會為外貿發展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阿里大數據解決方案,信用保障橫空出世

而這個“支付寶”目前已經出現,這就是阿里巴巴“信用保障服務”。

信用保障(TA)是阿里巴巴國際站為了幫助國內外貿出口中小企業出海全新推出的一項服務。它根據每家中小企業在國際站上的基本信息和貿易交易額等其他信息綜合評定並給予一定的信用保障額度,向買家提供跨境貿易安全保障。

信用保障的作用類似“支付寶”,但卻有著B類的特點,原理上與支付寶大不相同,支付寶是通過將錢打入第三方賬戶,交易完成後雙方認同交易後再將錢從第三方打入賣家賬戶,完成交易。但這種模式對B類企業來言,是非常不適合了,因為,B類的交易大多是大宗商品,交易週期長,交易過程複雜,很多企業需要買家貨款來組織生產,押款的方式會造成賣家資金緊缺。因此,信用保障服務在一開始設計上就避免了押款的方式,而是通過對供應商企業授信的方式,給予保障金,交易過程中,賣家使用保障金來保這一筆交易,如果賣家出問題,使用保障金直接向買家賠付貨款。之後,阿里巴巴再向賣家追索貨款。

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個問題,對於供應商,買家不用再擔心信任問題,只要使用信用保障交易,安全就不是問題,跨境電商的一大障礙徹底被清除。

簡單的說,信用保障服務就是阿里巴巴以大數據為依託,為賣家信用背書,給買家保障,解決買賣雙方不信任。

信保時代來臨,跨境貿易迎來新革命

跨境贸易的商机和操作原来是这样?

作為全世界第一個跨境網上B2B交易解決方案和標準,信用保障服務的出現將解決國外買家對國內賣家信任問題,促成交易快速達成,使外貿交易數據化、透明化,形成網上交易信息流、貨物流和資金流的完整閉環,助力中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信用化、品牌化和國際化,成就一批全球網商品牌企業,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發展,帶來跨境貿易新商業革命。

阿里巴巴外貿綜合事業部總經理魏強表示,信用保障體系從技術手段上可以說是第一個互聯網化的國際貿易交易規則,如果說此前的B2B網站更多像是一個信息平臺,現在則真正轉型成為了交易平臺。“可以說我們已經迎來了跨境B2B的2.0時代,通過線上成交積累數據,積累數據越多,交易評價越多,信用保障額度越高,買家越信任,接單成交越容易,這樣一個良性循環能夠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並拉動出口,真正實現信用等於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