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貿易金融年會在上海召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這無疑為貿易金融行業的發展指明瞭新的前進方向。伴隨著“走出去”與“引進來”的腳步越來越快,行業內也對如何做好貿易金融更為關心。近日,主題為“迎接新時代 開啟新徵程”的第七屆中國貿易金融年會在上海召開,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全體成員單位代表共約80餘人參加會議,共商貿易金融的機遇與挑戰。

在本屆年會上,《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貿易金融報告》)正式發佈。報告顯示,2017年,世界經濟進入相對強勢的復甦軌道,金融環境改善支撐主要經濟體經濟加快增長。據統計,2017年的貨物貿易量同比增長4.7%,改變了自2012年以來持續低於世界經濟增速的局面。國際貿易這一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啟動,給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了正能量。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不完全統計,近5年,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國際結算量約為65853億美元、74432億美元、74907億美元、68988億美元和71509億美元,波動相對穩定。同時,隨著近年來我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銀行業貿易金融產品也順應時勢、迎合市場,汲取國外同業先進經驗、結合本土實際情況,在產品創新、結構設計和經營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黃潤中表示,貿易金融業務應充分發揮服務實體經濟、支持“一帶一路”建設、落實國家普惠金融發展戰略及助力打好防範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等重要作用。在努力開拓貿易金融高質量發展新徵程方面,要結合國內貿易、大宗商品融資、跨境電商、“一帶一路”沿線貿易金融等業務需求,藉助金融科技和新興技術的發展,開拓貿易金融新業務、新領域、新形式,找準貿易金融下一步轉型的方向。

在“一帶一路”沿線貿易金融和對外擔保業務方面,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將保持高速增長,技術含量較高的工程機械、電子設備、通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將迎來快速發展,銀行可圍繞雙邊快速增長貿易提供結算、融資、擔保等本外幣一體化服務;另外,“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動境外工程承包快速發展,銀行投標、預付款、履約等保函發展面臨巨大機遇。

會上,在場嘉賓還就科技創新為貿易金融帶來的影響展開深入探討。交通銀行副行長侯維棟表示,科技創新使貿易金融迎來嶄新時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運用有效提升了決策的準確性,區塊鏈技術的滲透大幅提升了業務處理效率,商業銀行應當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貿易金融領域貫徹“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貿易金融發展注入新動力。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理事長陳昇也強調,隨著區塊鏈底層技術和基礎鏈的逐漸成熟,未來幾年,區塊鏈技術的推廣將對國際貿易、供應鏈金融等產生巨大影響。

事實上,目前,部分商業銀行已經在國內信用證等業務領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新時代,貿易金融要回歸本源,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行業發展的永恆主題。”第三屆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張立林強調,金融機構要在國家對外開放新格局中把握未來發展機遇,具體來看,一是積極支持自貿區、自貿港建設;二是積極服務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三是支持外貿發展,積極擴大進口;四是積極把握服務貿易對外開放新機遇;五是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他強調,貿易金融行業在新時代要有所作為,在金融科技、普惠、資本輸出、服務實體經濟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加快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