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翻開南沙定位變遷史:


2010年,南沙為衛星城

2012年,南沙獲批國家級新區

2015年,南沙自貿區掛牌

2016年,南沙為城市副中心

2017年,南沙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

無論是在十九大、財富論壇還是目前自貿港競爭中南沙一次又一次的聚焦世界的目光。

如今的南沙早已站在全新座標,以全新姿態走進世界的舞臺,揚帆出海,書寫更精彩的未來。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和蘿崗一起,8年前歸為“衛星城”

8年前,南沙還只是被定位為廣州的衛星城。時間回到2010年5月。時任廣州市委書記的張廣寧,給十區兩市進行分類,“六個老城區為一大類,要一手調結構,一手抓管理。”張廣寧表示,越秀、天河、荔灣、海珠、白雲、黃埔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營造宜業宜居的生活環境。其他六區市為新城區,具體還可以再分為兩類:蘿崗、番禺為副中心,南沙、花都、增城、從化為衛星城,著力建設以現代化產業、生態、宜居為特徵的新城區。

很明顯,在彼時的分類中,南沙還是離中心城區很遠的“衛星”。其實早在2005年廣州區劃調整時,對於區劃調整方案,有專家就向媒體表示,蘿崗區和南沙區作為全新的行政區,要融入廣州市的生活圈肯定存在一定的難度,對當時的廣州市而言,它們更像是衛星鎮、衛星城或姐妹城。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雙區”加身,南沙已非吳下阿蒙

2012年,南沙獲批全國第6個國家級新區。2015年,南沙作為廣東自貿區三片區之一正式掛牌,早已不是吳下阿蒙。

來自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02年大開發之前,南沙GDP總量僅有61.7億元。2010年被定位為衛星城時,南沙GDP總量為485.68億元。2014年,南沙GDP比2010年翻了一番,破了千億元大關,在各區中排名第七。而到今年上半年,南沙GDP增速已經連續10個季度位列全市第一,而且保持了兩位數的高增長。國家級新區和自貿區這兩塊牌子,給南沙帶來的最明顯刺激是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南沙的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提升。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南沙,憑什麼擔得起城市副中心?

疊加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等戰略機遇,南沙被賦予了建設廣州未來之城的使命。蓄勢正發的南沙,一個“衛星城”顯然已經無法承載。

副中心絕不僅僅考慮的是與廣州中心城區的連接這麼小的格局,而是要通過南沙連接廣州與周邊城市、廣州與港澳、與世界的連接。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市委全會報告中對南沙副中心的註解

▲立足廣州面向國際,把南沙新區建設成為國家“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樞紐、珠三角彙集高端要素的先導區、廣州的城市副中心。強化南沙對珠三角及全國的輻射功能,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支撐點,促進廣州與周邊城市共同建設佈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聯繫更加緊密的大珠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

▲著重建設南沙綜合交通樞紐慶盛樞紐建設南沙港,強化高端航運服務,建設航運物流樞紐,拓展國際航運通道,打造成為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交通、貿易、物流綜合樞紐。面向珠三角、港澳地區,依託鐵路、城際軌道和高快速路系統,構建珠三角的核心交通樞紐。面向中心城區,建設30分鐘快速直達交通,實現廣州中心城區與南沙新區的結構性提升,強有力支撐廣州網絡城市的大格局。面向新區內部,重點完善新區各片區之間的交通網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國際化的綜合環境品質。全面對接國際標準,按照打造完備城市功能的要求,高水平建設交通、市政基礎設施,通過整體城市設計提升環境質量,營造宜居的國際典範社區。

▲精心謀劃自貿區功能佈局,建設海港、明珠灣起步區、南沙樞紐、慶盛樞紐、南沙灣、蕉門河中心區、萬頃沙保稅港加工製造業等7個功能區塊。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全方位開展制度創新,不斷完善城市生活服務功能,建成充分體現濱海城市風貌、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示範區。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我們不難看出,南沙正努力打造珠三角核心交通樞紐,半小時直達廣州中心城區,半小時直達深圳、東莞、佛山、中山,還要一小時到達珠三角主要城市。

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南沙這個出海口,實現廣州與全球的連接。

對於南沙這個副中心,它最大的優勢不僅是港口,還是珠三角的集合中心。而且大面積腹地這個優越條件使得南沙具備發展臨港工業的條件,並且可以通過臨港工業去帶動航運金融的發展。目前,國家新區和自貿試驗區的“雙區”政策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已顯現,南沙真正的開發機遇已到。港珠澳大橋建設和深圳前海、珠海橫琴與南沙開發所形成的粵港澳大灣區雛形已現。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經濟潛力巨大 南沙是灣區發展引爆點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依然處於快速增長期。與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等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面積、GDP規模上都已可等量齊觀。但人均GDP差距大,未來在人才紅利和產業升級的多重作用下,經濟總量增長空間十分可期。

廣東自貿試驗區的南沙、前海和橫琴片區作為珠三角對接港澳合作的門戶和“一帶一路”的橋頭堡,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三個核心支點。特別是南沙區域,憑藉這幾乎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優勢,被譽為大灣區未來經濟的“引爆點”。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一方面,南沙佔據著粵港澳大灣區地理核心位置,是灣區內交通樞紐的天然之選。形成以南沙為灣區經濟中心的交流網絡,可以獲得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和運轉效率。

另一方面,從南沙官方定位上看,將建設為廣州城市副中心,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核心門戶城市。在過去的2017年,我們也可以看到,南沙無論是在城市建設,還是產業升級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在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集聚的同時,南沙無論是產業、城市、經濟全方面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首 先,現有產業升級為先進製造業。通過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即IAB)

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南沙成為廣州佈局的先行者,率先邁出探索步伐,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其 次,現代服務業也將獲得極大的發展:科技創業、交運物流、金融創業、休閒旅遊等行業;例如培育金融合作新平臺,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要素雙向開放與聯通,打造引領泛珠、輻射東南亞、服務於“一帶一路”的金融樞紐等。

最 後,便是房地產,灣區的一大特點就是區域小但經濟體量大。粵港澳大灣區範圍佔全國土地面積不足1%,人口數量不足全國總人口的5%,但2015年創造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未來將呈現出比肩世界三大灣區的大體量、高密度、高產出特徵。土地和房地產價值有望獲得提升,成為當地重要的資產配資方向。此外,南沙目前已有68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進駐,無論是投資還是自主,現在都是最好的時機。

保利電商港,投資未來的最佳選擇

保利電商港,保利集團傾力打造的跨境產業園區,項目位於南沙自貿區萬頃沙片區,臨近南沙樞紐區和龍穴島港區,盡享國家新區自貿區保稅港區三區疊加優勢。

項目總佔地約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配備有獨棟企業總部多層產業樓高層研發樓多層高標保稅倉等豐富產品類型,將被打造成集跨境商務、港航服務、製造研發、保稅展示四大產業於一體的高規格綜合產業園區標杆之作。

功 能 涵 蓋:

存儲進出口貨物、國際轉口貿易、國際採購、分銷和配送、國際中轉、檢測和售後服務維修、商品展示、研發、加工、製造等等。入園可開展一般貿易進出口、跨境電商(B2B2C、B2B)、製造研發、港航配套服務、保稅展示等業務。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南沙保利電商港

國家級南沙新區

粵港澳大灣區

跨境貿易產業綜合園區

萬頃沙保稅港加工片區

緊鄰南沙樞紐和南沙港

地理位置優越

盡享國家政策優勢

1.高標保稅倉庫

採用高規格、先進環保理念打造的大型保稅倉;

●B01、B02兩座倉庫,

每棟建面約30000㎡;

●每棟共3層,

每層建面約10000㎡;

●二層為坡道倉,

貨車可直達二層裝卸平臺;

●一、二層層高10.8m,

三層層高7.5m;

●一二層荷載3000kg/㎡,

三層荷載1300kg/㎡。

2.跨境保稅加工產業樓

●集辦公、研發、倉儲、輕加工等功能於一體;

●單層建築面積1200-2500㎡,

滿足各種需求,自由選擇;

●層數共6-9層,標準層層4.5m,

Loft層層高7.8m;

●荷載350kg/㎡。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3.獨棟企業總部

●獨棟設計,適用總部辦公、研發、展示及輕工加工、倉儲;

●整棟建面1300㎡-2300㎡

●單層建面約500-800㎡

●共3層,層高7.8m,可做Loft;

●荷載350kg/㎡。

從衛星城到大灣區核心區,南沙究竟經歷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