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小米、映客、51信用卡,遠有美團點評、同程藝龍等。今年來,內地企業紛紛進入了密集赴港上市籌備中。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已衝至全球首位,其中共200家企業向港交所提交了申報稿,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市場共121家企業提交申報稿,同比增長65.29%。
然而,六月以來港股跌跌不休,七月開局仍未止跌。對此,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日前回應稱, 7月2日香港因假期休市,但其他市場開放,當中A股出現較大的震盪。現時國際市場狀況仍未明朗,貿易戰的威脅仍然存在,影響投資情緒,因此股市波動亦屬於正常反應,市場無需大驚小怪。
港股,全球上市最熱
港股半年IPO市場申報企業數量已經創了新紀錄,此外,也是2018年新增上市企業最多的市場。
據Wind顯示,截至2018年7月4日,港股共新增103家上市公司,其中包含3家(碧桂園服務、上海實業環境、興華港口)通過介紹方式上市的公司,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共新增69家上市公司,同比增長49.28%。
對比之下,截至2018年7月4日,A股共新增64家上市公司,美股(包含納斯達克、紐交所)共新增69家上市公司。港股新增上市公司的數量超A股39家,超過美股34家。
去年開始,港交所做了很多改革,其中同股不同權是很大的推動力。相比港股要求低一些,企業上市成功率高。加上A股盈利標準提高,如果中國公司選擇海外市場,最好的地方就是在香港。
泰合資本創始人郭如意在此前明勢資本峰會上解釋道:“為何都在這時集中上市?很多二級市場基金經理也表示不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家的恐慌情緒。投行們跟公司們吹風說能今年上不要明年上,能趕到7月份不要等到9月份上。所以,才有了恐慌情緒的集中爆發,大家都是被推著往前走。”
猶記上一次國內互聯網企業蜂湧海外資本市場,是在2014年。那一年,互聯網科技半壁江山如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京東、聚美優品、獵豹、陌陌等紛紛選擇海外上市。
普華永道7月3日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2018年全年將有220家企業赴港上市,全年集資總額預計將達到2000億~2500億港元,使香港有望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
總市值超千億、百家VC/PE支持
2018年以來,中國VC/PE募資困難,一季度金額同比下降74.85%,4月、5月的數據也仍持續低迷。機構沒錢,直接影響了一級市場投資。
金斧子CEO張開興表示:“資本寒冬其實已經2年了,A、B輪企業很難融資。二級市場行情會比一級市場領先1-2年,現在是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問題。很多公司估值不斷下調,但這也是下一個投資回報週期的大機會。”
“錢荒”不斷加劇,對一些尚未實現大規模盈利的科技獨角獸來說,如果未在寒冬來臨前登陸二級市場,情況只會更糟糕,他們非常渴望港股這艘船。
投資界(pedaily2012)粗略統計,僅今年6月,通過港交所聆訊、開始招股的已達20家,其中不乏大熱小米、美團點評、映客、51信用卡,還有剛提交申請的寶寶樹、滬江教育等等。
領域涵蓋教育、醫藥、手遊、互金等,背後更有IDG資本、紅杉資本中國、經緯中國、晨興資本、騰訊、阿里等等VC/PE、大公司支持。可以預料到,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還將有更多的企業赴港IPO,數量將非常可觀。
頭頂著新經濟的帽子,這些即將遠赴海外上市的互聯網頭部玩家,早已估值過百億。他們的營收體量巨大,但是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補貼打江山,流血守江山。
加華偉業資本觀察到,按照5-7年的投資期限計算,2018年正是投資期的轉軌。這意味著扎堆上市的互聯網企業背後,正站著急需退出的投資機構。
教育、生物醫療獨角獸迎來春天
投資界觀察到,在所有赴港IPO的企業中,教育和生物醫療比較引人注意。
六月底,信達生物和盟科醫藥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7月初又出現兩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AOBiome Therapeutics和Stealth BioTherapeutics。加上歌禮藥業和華領醫藥,排隊上市的生物科技獨角獸已經有6家。
曾有投資人將“新藥從實驗室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形象描述為新藥的“死亡之谷”,這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其中含義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一是新藥研發週期長,成果轉化過程風險大、成功率低;二是研發過程中所需資金量巨大,投資持續性往往成為新藥研發成與敗的關鍵。
教育亦是如此。自2017年起,在面對A股估值、監管力度等問題之下,許多內地教育公司選擇了赴港上市。加上在“同股不同權”、"新三板+H股"等政策改革的當下,港交所成為了創業者眼中的重要備選之地。
2017年9月《民促法》的第二次修正和落實之後,被進一步引爆,點燃了民辦教育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僅去年就有睿見教育、宇華教育、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團、中教控股5家教育集團登陸港股市場。
今年3月末,希望教育、益達教育已經遞交了港股招股書,除此之外,華圖教育、春來教育、天立教育、卓越教育等多家教育機構也在衝刺港交所。
出現“扎堆IPO”,主要是因為修訂後的港交所《上市規則》於4月30日正式生效。新增內容包括容許“尚未通過任何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發行人”和“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來港上市”,以及“新設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納大中華及海外公司來港作第二上市”。
張開興向投資界分析道:“嬰兒潮出現時,尤其是二胎開放後,很多費用花在孩子上。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醫療和教育機會都非常大。這也是教育、醫療投融資和上市潮很大一部分原因,未來5-10年甚至20年,醫療、教育、人工智能都是大機會。”
獨角獸上市之後呢?
7月6日早間,小米公佈了IPO公開配售結果。根據小米集團發佈的公告,按每股17港元的發售價計算,經扣除包銷費用及佣金和公司應付全球發售相關的估計開支,估計將收取的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為239.75億港元。
另一邊,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一些機構投資者7月5日在暗盤交易中看到的出價低至15.40港元,沒有人賣出。而這已經比小米的發行價低了9.4%。小米估值不斷下調,投資者也顯得疲弱。
王功權近日發朋友圈表示:“小米和美團IPO三個月內的股價走向,將深刻影響中國創投行業的投資價值取向。將來回顧起來就會發現,這兩個公司在這個歷史階段,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好,則大家繼續做爆炸成長夢想;不好,則風險投資的一個泡沫時代結束。”
事實上,港股雖熱,但破發潮也在同一時間發生。Wind顯示,截至7月4日,在港股新增上市的100家(剔除3家通過介紹方式上市的企業)企業中,75家企業存在破發的現象,破發率高達75%。
據《證券時報》統計,2018年以來港股發行的新股,破發率達到72%。此前被市場稱為“新經濟五劍客”的眾安、閱文、易鑫、雷蛇與平安好醫生股價均呈現較大跌幅,其中易鑫和雷蛇的股價已較歷史高位已下跌超過50%,只有閱文漲回了發行價。
高估值曾是獨角獸們的榮耀,他們需要這個肯定,但如今似乎也變成了“負累”。當下若IPO成功,企業的融資渠道將大大擴展,持續穩定的現金流也會不斷湧入。科技型企業將因此改善自己的資產負債率,提高現金流的質量,為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郭如意指出:“最近有兩個關健詞:破發和倒掛。中概股上市之後,不管是美國還是香港,破發概率極高,破發之後持續低於發行價的公司很多,TMT行業去年下半年後上市的公司,今天價格還在發行價以下的接近50%,這是一個很恐怖的現象,二級市場的定價變成這樣,一級市場是不是價格體系要回調?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的回報受到質疑,這一定程度也影響一級市場基金本身的回報和募資。”
“下半年可以看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出貨潮,美股港股至少150家公司在排隊,這150家公司能不能半年內被消化掉還是個問號。”面對瘋狂撇泡沫的現象,對於最後一輪進去的投資人來說何去何從,很多人都不清楚。
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眾人在森林裡被猛獸追趕,你可能跑不過猛獸,但若想活著絕對不能跑在最後。絕大多數獨角獸,已經失去了不上市的退路。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charlotte,原文:http://news.pedaily.cn/201807/433267.shtml
閱讀更多 投資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