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反社會——夫妻關係,影響著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

在孩子的健康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的陪伴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同時,還有一層關係,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非常重要——就是父母之間的關係。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父母之間偶爾的不快相當於世界局部衝突,父母之間的冷漠和敵對如同德國豎起柏林牆,父母之間的激烈爭吵甚至拳腳相加那局勢就相當於是世界大戰了。而且,因為幼小的孩子還不能夠區分自己的行為和環境的關係,孩子經常把父母間的衝突歸因於自己不好、不乖,從而產生很大的不安和負疚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大最好的禮物,就是父母有一個美好的婚姻,這不僅直接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對於孩子社會化、人際關係等諸多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倘若不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幸福的婚姻家庭,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友好的離婚。為了孩子而維持一個不夠好的婚姻關係,遠不如和平、友善的分開;最差的情況是,父母離婚後彼此記恨,又用孩子作為砝碼或者工具來傷害對方、詆譭對方、否定對方,比如禁止對方探視、指責孩子掛念對方,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安全感就極難建立,長大後婚姻也很難幸福,也很難組建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會遺傳,不幸的家庭也會遺傳

1、夫妻關係較近,都給孩子均等的愛

對孩子影響: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時學習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第一種模式的夫妻關係很緊密,都給孩子比較均等的愛。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中,夫妻之間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重要。在這種模式中,一方面,夫妻關係很和睦,能給孩子充分的家庭環境,由於父母關係很好,孩子也會對婚姻產生美好的感覺和嚮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樣相處;另一方面,父母雙方能給孩子比較均衡的愛,這樣,孩子便能從父母那裡同時學習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有益的。

在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異性相吸”的情形,家庭中也不例外。有時,男孩更傾向於母親,女孩更傾向於父親。在夫妻關係較近的家庭模式中,“異性相吸”也是家庭關係達到平衡的“功臣”:男孩喜歡母親,就會在潛意識中“嫉妒”父親,“為什麼母親會喜歡父親呢?”他就會在觀察的過程中以父親為榜樣,學習父親的很多優點,所以夫妻關係融洽,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很關鍵的。

別讓孩子反社會——夫妻關係,影響著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

2、夫妻關係較遠,離孩子更近

對孩子影響:可能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私

第二種模式與第一種模式比較,相對來說父母關係較遠,兩個人離孩子更近,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孩子為中心”。

這種模式常發生在夫妻關係一般,雖然沒有太大沖突,但時常處於“冷戰”狀態的家庭中。由於夫妻之間的關係比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裡尋求補償,因此孩子常常被溺愛、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這種模式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比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這樣的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尚能平穩,但卻潛藏著危機。

別讓孩子反社會——夫妻關係,影響著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

3、夫妻關係完全依靠孩子維繫

對孩子影響: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第三種模式是第二種模式的極端化,夫妻間距離更遠,問題更突出,兩人的關係完全依靠孩子來維繫,孩子甚至成為了婚姻的阻隔、障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婚內第三者”。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常常被極端地溺愛。徐亮認為,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這種模式。夫妻之間幾乎沒有感情,婚姻成了“將錯就錯”,他們寧肯和對方沒感情,但為了孩子,他們還是忍著,維持家庭的完整。

別讓孩子反社會——夫妻關係,影響著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

4、女孩與母親關係較近,或男孩與父親關係較近

對孩子影響:孩子長大後,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

這種模式常常發生在以下這些情況下:第一,母親從小帶女兒,如果在3歲~6歲時父親沒有介入,常常會出現女兒對母親過度依賴,與父親關係越來越遠;第二,由於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母親要給女孩做好榜樣,父親要給男孩做好榜樣,所以女孩長大了,應該與母親更近一些,男孩長大了,應該與父親更近一些,因此導致同性的親子關係越來越近;第三,在夫妻關係不和的家庭中,由於父親和母親常常相互敵視,總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結果常常是孩子與父母中的一方關係越來越緊密,而與另一方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這種模式可能會導致在女兒的心中,父親的形象離他很遙遠,那麼當她長大後就會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或不敢接觸異性。對於男孩也是一樣的道理。

別讓孩子反社會——夫妻關係,影響著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

5、女孩與父親關係較近,或男孩與母親關係較近

對孩子影響:影響孩子擇偶

在中國,男孩與母親關係較近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第五種模式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問題更大。

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是父親缺位的家庭,兒子從生下來就給母親帶,到2歲半到3歲時,由於爸爸沒有介入,孩子在第一個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開始愛上自己的母親,和母親“熱戀”,形成戀母情結。當孩子到4歲半~5歲時,開始排斥父親,討厭父親和母親那麼要好。“孩子是討厭父親來跟他爭他的母親。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討厭父親,影響父子關係,長大後就會影響孩子擇偶。”

“孩子在3歲以前,家庭的主要撫養人是母親,這時母親怎麼給他愛都沒問題,但隨著男孩慢慢長大,那麼母親要和他距離遠一點,讓父親與他的距離差不多。”如果男孩與母親更近,他會從母親身上習得很多女性的東西,性別角色就會出現問題,甚至會過度依賴母親而“戀母”,那麼孩子的心理其實是沒有真正的成長的。所以孩子長到3歲左右時,父親角色應該介入,讓一家人的關係相對均衡一些。

別讓孩子反社會——夫妻關係,影響著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

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壓在母親身上,其實真正健康的家庭關係是,夫妻關係很親密,夫妻雙方給予孩子均等的愛。

希望爸爸媽媽們更瞭解自己的孩子,更懂得自己的孩子,給與孩子的“好”,不單單是物質條件的滿足,也不是讓孩子去實現父母的願望,給孩子最大的好,是讓孩子能夠在充滿愛的環境裡,被接納、被肯定,讓孩子按他自己的意願,茁壯健康的成長!

文章來源:蔡敏微課《為什麼孩子總記不起你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