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後工業時代三部曲

全文2392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南方能源觀察

[email protected]

近日,相關媒體報道,全國已有316家售電公司註銷,50多家營業執照被吊銷。根據廣東電力交易中心2017年年報數據,這個數字近似於廣東一省所有的售電公司都沒了。

短短三年,風雲變幻。

售電“退潮”只是電力工業經歷多年改革的冰山一角。每一輪改革對電力行業的震盪要比其表面上的業務重構和價格變化來得深遠。

“整個電力行業在經濟社會中都是成本。”一位資深能源經濟學的教授在一次講座休會間隙閒聊時斬釘截鐵地說。站在他身旁的有電力行業資深研究者,有年輕人,也有發電、電網從業者,大家或是頻頻點頭,或是苦笑,又或是沉默不語。

這個小場景正是發生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的要求之時。

電力行業並不是一出生就被放置在“成本側”的,至少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它會在一定意義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負擔”之一。

30年前的中國,電力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頂樑柱”。以最早沐浴改革開放春風的廣東為例,缺電是各級政府的心頭之痛,80年代初,廣東電廠總裝機容量僅350萬千瓦,年供電不足160億度,人均電力在全國平均線以下,加上改革開放後,大批海外加工業轉移到廣東,致使供電日益緊張,甚至“停四開三”。

哪怕是如今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電力項目,上到國家,下到市縣,都全力以赴。

最先成為支撐的煤電在發展早期享受了技術引進,與國際先進燃煤企業合作培訓人員等各種投入。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電力作為一種工業門類,也很快“逆襲成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秀的歷程。

不少資源大省,如山西、雲南,以及粵東西北等地,都曾把電力作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予以大力開拓,甚至時至今日,還有小部分地區的煤電仍然是當地GDP數一數二的貢獻者。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這一代電力人已經相當清楚,經濟發展迎來了速度與質量的轉軌,電力行業,尤其是煤電,也從成熟走向衰老,獨立經濟產業的屬性逐漸弱化,朝著“服務業”和“成本端”走去。

“既然是成本,那必然是要合理控制的。”當時,在教授給電力行業下完定義之後,一位旁聽的從業者說。

他們當然清楚,太好的日子,不存在的。

縱觀新一輪體制改革中的價格機制變化,先是對電網的輸配電價改革,再是現貨市場開鑼前對發電成本的測算,正是一輪又一輪“成本擠水拉鋸戰”。電力行業對此也逐漸接受,而今最為擔心的是能源供應結構變化,系統運行要求也隨之改變,但在降成本大旗下,新增的付出難以得到合理補償,或是補償嚴重滯後。

“從來沒想過都是國企,相互之間還能‘廝殺’成這樣。”在2017年年底廣東長協簽約期間,一位資深從業者曾感嘆。

本輪改革對電力行業的最新衝擊就是帶來了發電、電網以及相關社會資本對負荷的爭搶。這是這個行業從出生到現在從未經歷過的。

十六年前如果去問電力從業者,怎麼競爭,許多人都會覺得想多了。2002年之前,電力工業是這樣的:發輸配售一體化,高度壟斷、高度集中。用戶求著,政府捧著,自己安穩著。

2002年5號文的“廠網分開,競價上網”開始改變電力這種“優渥”的生活條件。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副總法律顧問陳宗法近日撰文提到,新生的五大發電集團猶如“五虎下山”,誰都不甘落後,從電力、煤炭資源到裝機規模、煤炭產能,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從基本建設造價到生產運營成本,從電力、煤炭市場到資本、人才市場,從新建項目到併購重組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爭搶供應的結果是,“電荒”問題得到充分解決。但因長期沒有與負荷端形成良性互動,以投資擴張“論英雄”的決策機制下,又遭遇了新的問題——過剩。

在電力企業對產品銷路一籌莫展的時候迎來了9號文。截至目前看來,特別是對燃煤電廠,它幾乎終結了以往只要項目獲批,分配到利用小時數就高枕無憂的時代。

當然,有一些發電企業似乎“逃過一劫”。

“折騰了一圈兒,最終還是不用進入市場了。”核電企業從最初被列入廣東市場,到簽下第一個年度長協大單,再到悄聲無息地退出,彷彿就在一瞬間。到了2018年初,對電力市場進行過一番研究的團隊也散得差不多了。在一次閒聊中,團隊的負責人顯得有些落寞:“我們為別人培養了市場人才。”

但幾乎所有從業者都認定,即使不在狹義的電力市場裡,電力行業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競爭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旱澇保收的日子難以再現。

對於電力企業來說,兩輪改革中的“戰場”位置發生了變化,但令他們困惑的是,“蛋糕”並沒有做大,搶到的用戶也隨時會走,天地廣闊,竟無法落腳。

“大的項目找不到,太小的又不成氣候。”一位央企發電的從業者在一次綜合能源發展論壇上說。

各大能源企業提出從電力供應商轉型綜合能源服務商,至今也已經有些年頭,但要讓一出生就撲在大工程上的大企業像跟保險單一樣圍著用戶轉,難度並不小。這種難度體現在難以從供應思維轉為服務思維,也體現在決策機制中。同時,他們也常常與電網企業比較,無論是從業務還是從人員分配來說,發電可以延伸到用戶側的“觸角”太少了。

如果說發電企業相較電網來說,難以“順手”開展諸如新建增容、設備代維、電能質量管理等“細活兒”,供應模式的轉變總不能放過。

陳宗法在其文章中列舉了一系列“新業態”:如清潔熱源供熱、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藍色海洋納米發電,分散式、低風速與海上風電,光熱發電;氫能、充電樁、電能替代、天然氣水合物、大容量儲能、智慧能源項目、綜合能源供應與服務;分佈式能源、配售電業務、微網、泛能網、能源互聯網等。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還是在供應端發力,但應是以用戶為核心展開的供應。屬地化、精細化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以往規模化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會持續加深與具體用戶在資產,或者股權層面的合作。

不管電力市場進程如何,電力行業不斷親近用戶的大方向不會變,也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增量,持續發展。

多位業內人士說,即便售電當前失落頻現,長期來看,也算是不少電力企業的一劑甦醒針。據瞭解,售電業務已進入“重組併購”期,也許將來他們不再以售電為主攻業務,但潛力股同樣有機會創造“後售電時代”。

作者微信jennyjiangl,長期關注電改與綜合能源,歡迎交流,添加好友請註明真實姓名與供職機構。

一秒找到eo君↓

电力后工业时代三部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