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中原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河南、山東、河北交界處地區被稱為“九黎之都”。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但常有矛盾之處。學者依照《逸周書》、《鹽鐵論》推測蚩尤屬於太昊、少昊氏族集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個部落之意,一說七十二個),驍勇善戰,勢力強大。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蚩尤銅像

傳說蚩尤曾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敵蚩尤。蚩尤率兵與黃帝在涿鹿展開激戰。蚩尤善使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最終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

據《歸藏·啟筮》載,“蚩尤出自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

元代於欽《齊乘》注青丘:“樂安縣北清水泊蓋以青丘得名,齊景公有馬千駟田於青丘,與晏子游於少海皆此地。”

清代蔣先庚《龍門綱鑑》注青丘之澤:“青丘,地名,在青州府樂安縣。”

《山東省地方誌聯合目錄》之《樂安縣﹒沿革》注,“樂安縣:齊青丘地……”

《山東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對上述說法給予了歸納:“傳說黃帝殺蚩尤於青丘,青丘在今廣饒縣。”

關於蚩尤傳說,許多地區各執其說。如,山西有蚩尤“封域”的傳說,河北北部、河南南部、山西中部是傳說中黃帝殺蚩尤的“中冀”或“冀州之野”,河南據說有“濁鹿城”。

《山東通史(先秦卷)》總結為,“從這一帶的濁鹿、中冀到山東省的鄆城、鉅野、廣饒,自西徂東,當為蚩尤與黃帝周旋、轉戰之處。”

而關於黃帝殺蚩尤的地點,傳統說法是在“涿鹿之野”,部分學者主張三說並存:“或謂殺之於中冀,或謂殺之於青丘,或謂殺之於兇黎之谷。傳聞異辭,並存焉可也。《山東重要歷史事件(先秦時期)》(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推斷“傳統的說法有問題,蚩尤與炎黃族爭地,應該在炎黃族與東夷族居住地的交界處,大抵在黃河沿岸地區……”

張秀香、趙英秀主編的《孫武·樂安·廣饒》和趙紅衛主編的《廣饒風物》都這樣記述:“青丘亦作青邱……據《路史》引《啟筮》中的記載:黃帝殺蚩尤於青丘。……相傳,今稻莊鎮東有蚩尤冢”。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青丘,又稱青丘國、青丘山。《說文》:“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屬,皆從青。”

青丘,是以丘為地貌的地方。儘管古代地形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但古代地圖,依然記載了許多以丘命名的地方,比如商丘、蔡丘、犬丘、楚丘、陶丘等。

對於青丘如今的位置,學界主要有三種推斷:

第一種說法認為,青丘在山東菏澤。中國古代有二十八宿(如角、亢、房、心宿等)分野的說法,即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與大地分野對應,並與地面上的某一動物對應。心宿的分野是以狐狸為圖騰的國家——宋國,即現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的菏澤一帶。

第二種說法認為,青丘在今江蘇吳淞。明代文學家高啟作有《青丘子歌》,其序曰:“江上有青丘,予徙家其南,因自號青丘子。”《明史·文苑傳一·高啟》對此的解釋是:“張士誠據吳,啟依外家,居吳淞江之青丘。”又有《甘氏星經》和《晉·天文志》同有“青丘七星,在軫東南”。按《山海經》的地域範圍推斷,《南山經》所提地名大抵處在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之間。

第三種說法認為,青丘在“齊地之北”,即今廣饒、濱州一帶。據《元和郡縣誌》記載:“齊景公有馬千駟,田於青丘。” 《晏子春秋》中記載他生活十分腐化,而且特別喜歡馬,在宮中有專門給他養馬的人,他的愛馬死了還要處死養馬的人。考古人員對齊景公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時,先後清理出三百多匹殉馬,據推測,全部殉馬當在 600 匹以上,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屬世界罕見。齊景公經常到一片廣袤的平原狩獵,深知地利的優勢,即在這片平原養牧數千匹戰馬,並在此開闢校場,操演兵車陣式各種戰法,此廣袤平原就是文中所記載的青丘之地。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土範圍基本都在濟水流域。青丘之地距都城臨淄不過百里,交通便捷,林草植被茂密,各種珍禽異獸生息繁衍。因此,青丘成為齊王狩獵的首選之地。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乘郡齊人狩獵圖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郭璞注謂:“太平則出而為瑞。”

《山海經·五藏山經》記有:“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鑊。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白虎通》載,“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九者,子孫繁息也,於尾者,後當盛也。” 九尾狐是東方九夷族的婚姻神,其“九尾”乃是王者的標誌和子孫繁盛的象徵,或許還代表東夷部落聯盟由九個部落組成。在古代多尾異獸中,除了九尾狐之外,還有九尾鳥、九尾龜、九尾虎。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在古代文化中,九尾狐是一種禎祥之物,它的出現意味著天下太平、子孫昌盛;在漢代石刻畫像磚上,九尾狐常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並列於西王母座旁,屬於四瑞之一。” 由此看來,除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這個四方神獸體系之外,漢代還有一種東方九尾狐、西方白兔、南方三足烏、北方蟾蜍的四方神獸體系。上述兩組四方神獸體系,可能存在著對應或轉變關係:白兔變白虎,三足烏變朱雀,蟾蜍變玄武,九尾狐變青龍。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漢石刻九尾狐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漢古墓壁畫上的西王母與九尾狐

《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雲:“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竹書紀年》雲:“柏杼子徵於東海,及王壽,得一狐九尾。”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雲:“天命文王以九尾狐。”《文選》卷51注引王褒《四子講德論》雲:“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九尾狐成為德政的標誌性瑞獸。

《說文》謂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首丘。”所謂“死則首丘”,是說狐狸死去時,要來到高丘上,頭望著自己居住的地方,表達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在中國狐文化史上,九尾狐儘管在先秦時期多被視為瑞獸,同時也有食人的現象。隨著時間推移,其惡劣的一面也被不斷地放大,正如《山海經》所描述的“……其音如嬰兒,能食人”。

唐朝以來,狐的形象有了較大轉變,從“總體祥瑞、部分妖魅”變成了“介於神與妖之間而偏向於妖”。一方面是民間百姓依然設廟參拜狐神,“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另一方面,狐神多是以妖神的面目出現,唐代筆記小說裡,狐妖狐魅作怪的故事漸漸多了起來。

及至北宋初期,九尾狐被大幅度妖魔化。田況在《儒林公議》說,宋真宗時陳彭年為人奸猾,善於“媚惑”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可見九尾狐在人們心目中已經不是瑞狐、神狐,而變成了壞人的代名詞。

也在這個時期,商紂王的妃子妲己被說成是九尾狐。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已謂妲己為九尾狐。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九尾狐妲己,清代墨線本《搜神真形圖》

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 “妖媚”、“邪氣”、“仙靈”、“神秘”、“狡猾”,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第一感覺。狐妖化人成為《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諸多志怪小說中常見形象。有趣的是,在《聊齋志異》裡,狐狸精多數是善良、靈通、義氣的形象。蒲松齡是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或許由於當地多狐狸並盛傳狐狸精的故事,他才撰寫出《聊齋志異》。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聊齋志異系列郵票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聊齋志異系列郵票

蚩尤、青丘與九尾狐

【部分資料來源圖書和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