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起源是哪裡?

羅曼蒂克的馬懸車

潮汕地區歷史悠久,人材輩出,富豪遍地有東方猶太人之美譽。關潮汕人的來源問題,一般認為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中原地區的古漢族。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沉陸,一些世家大族舉家遷到江南地區遷徙,再由江南地區入閩。當時有數百萬人南遷,使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唐朝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造成中原地區漢人紛紛南下江南地區,使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公元1126年至1127年)為躲避金兵入侵,大批中原漢人南侵,加上宋朝政治中心南移。江南地區得到完全開發,南宋還積極開展海洋貿易。使南方地區的經濟徹底超過北方,這一態勢持續到今天。進入閩地的漢人和當地土著越人融合形成今天的潮汕人。客家人是後期南遷的中原漢人後代。由於南方多山區土地少人囗多,人口從福建向廣東地區遷移。如今世界各地潮汕籍華人超過本土,全國各地又有許多潮汕人經商。所以有一種說法是海外有一個潮汕。內地有一個潮汕。本土有一個潮汕。





關東俠客

潮汕人(海外稱潮州人)的起源是哪裡?這個問題應該由潮汕人來回答,六甲番人是潮州人,以下將結合一些文獻資料、族譜、門匾、對聯及人文風俗等信息來探討潮汕人來自哪裡。

一、潮汕人的定義:

潮汕人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狹義的潮汕人是指“潮州八邑”人,“潮州八邑”包括海陽(潮安)、揭陽、潮陽、澄海、普寧、惠來、饒平和豐順,也就是現今的潮州、汕頭、揭陽三個地級市及梅州的豐順縣,但廣義的潮汕人還包括汕尾人和大埔人。

二、潮汕地區地方建制歷史:

秦漢屬南海郡揭陽縣,東晉設立義安郡,郡治在海陽縣(今潮州),義安郡下轄海陽縣、潮陽縣、海寧縣、綏安縣、義招縣5縣,隋朝在原義安郡境立潮州,唐玄宗時全國改州為郡,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宋朝潮州下轄海陽、潮陽、揭陽3縣,元朝梅州隸入潮州路,明代潮州八邑含大埔,清雍正時潮州府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3縣另設立嘉應州,清乾隆時潮州府轄9個縣,包括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大埔、豐順縣,現今大埔和豐順隸屬梅州市,其餘各縣分屬潮州、汕頭和揭陽市。

三、潮汕人的體質特徵及基因測定:

潮汕人的體貌特徵普遍與北方漢人相似性大,相貌與百越民族差異較大,很多人的腳小趾甲分瓣現象。

經過三十多年的基因採集測定,結果顯示父系Y-DNA單倍型類群O3(早期中原漢人主單倍群)>85%,母系mtDNA與河南太行山漢人高度重合。

四、潮汕人人文風俗:

潮汕人普遍的個性特質是傳統團結、勤奮敢拼、崇文重商,在外地只要說一聲我是潮州人就很快能得到同鄉的支援,而人文風俗最顯著的特點則是“拜老爺”和祭祖,拜老爺融合了釋、道、儒三家文化,老爺就是神,不分釋、道、儒,而祭祖則是每個潮汕人血脈裡自帶的信仰,每逢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分佈全球各地的潮汕人就會回家鄉祭祖。

五、潮汕地區居民變化:

潮汕地區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古越人,1974年發現的饒平“浮濱文化”文化遺址距今約3400—2900年。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潮汕地區屬於南越國管轄範圍,漢武帝滅南越國時,大批南越人逃入江海,浮家泛宅,這就是今天疍族的祖先。

秦漢時期,第一批中原漢人開始南遷進入潮汕,但數量不多,一直到唐代,潮汕地區仍是蠻荒之地,韓愈刺潮後,潮州逐漸成為“海濱鄒魯”。

唐末開始,陸續有漢人“舉室南遷”進入廣義潮汕地區,主要移民潮有三次:

1、唐末五代時期開始從閩贛“舉室南遷”。比如潮汕地區的黃姓就是這個時期移民而來的,黃峭山公“上馬詩”就是例證。

2、宋末有大量軍民隨宋帝南逃,在閩粵交界地區和元軍進行最後的抗爭,最後失敗時,部分軍民就留在潮汕地區,另外一部分則繼續逃至崖門等地。

3、元末明初是最後一次“舉室南遷”移民潮,主要來自福建莆田、寧化、邵武、泉州、漳州等地。

“舉室南遷”,就是整個家族集體向南方遷徙,這種遷徙方式通過家族集體力量保證了遷徙的安全和效率,而帶來的變化既包括血脈和文化傳承的完整性,也形成了今日潮汕人的聚居特點,潮汕地區至今很多鄉村都是同一姓氏的鄉村,很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很多鄉村甚至以姓命名,比如李厝就是李姓的聚居地,沈厝就是沈姓的聚居地,這些地方是不允許外姓人居住的,這種聚居特點和客家人的圍屋接近,但在中國其它地方卻是很少見的。

前文提到潮汕人多數是從閩贛移民而來的,但是不管是福建的莆田還是閩贛交界的寧化,都和韶關曲江一樣,只是移民中轉地,潮汕人的遠祖大多是來自河南、陝西、山西等地方,他們大多數是因逃避戰亂和荒災(主要是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和靖康之亂)而南遷至福建、江西等地,最後才進入潮汕地區。

現今潮汕地區很多門匾都刻有“某某世家”或“某某世澤”,這其實就是說明其祖先來自哪裡,比如“滎陽世家”,說明這戶人家有可能姓鄭,其祖先來自河南滎陽,而“潁川世澤”則可能姓陳,來自河南潁川。

而過年時,潮汕人有貼春聯的風俗,有些人家的門聯會含有先祖來自哪裡的信息,比如蔡姓人家的“豫水源長支分蘇浙家聲遠,錢江流遠衍派閩粵世澤長”,曾姓的“支分東魯,才衍南宗”。

從以上可知,潮汕人的祖先是來自中原地區及周邊的漢人,大部分潮汕先祖舉室南遷,從而保證了血脈和文化傳承的完整性,這些在基因測定、體質特徵和人文風俗都可以證明。

我是六甲番人,也是潮汕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潮汕(狹義為汕揭潮三市,廣義包括汕尾與梅州)是移民地(應該說,除了原始族群,分閩客兩大漢系族群,也是七大語系中的其中的兩個。這裡也是全國最大的僑鄉,他們叫潮州人。此潮州非現潮州,而是古潮州府人。海外最大的商幫便是出自這個自稱省尾國角的地區,是現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幫會),起源當然很雜了。讓我回答此問題,供人們瞭解及思考。以便人們尋根溯源,尋找自己祖先的足跡。寫得並不好,隨寫罷了!還原潮汕歷史,讓人們瞭解潮汕的形成,個人見解有不足之處,請見諒!

潮汕人的起源及演化是我國漢民族的一部遷徒與同化融合的歷史(其實就是古代華夏族、北方遊牧民族與百越族的融合同化史)。自從秦統一後(書同文,車同軌的新政後,方言、姓氏是民族的根。為何如此說呢?只要不被滅族,方言始終保留至今,姓氏可瞭解你是否融合同化而來?這就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根。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秦未統一時,各戰國只是為了屠殺與掠奪,統一後走向同化與融合。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就是一部融合與同化史),廣東、福建、廣西等省在歷朝歷代的末年都有北方及中原民族向南方大規模遷徙。其原因不外乎三種:一、戰爭。二、饑荒。三、災難。那麼潮汕有何歷史呢?潮汕是否都講閩南語系的呢?既然是遷居,那麼原土著部落是什麼人呢?例如,潮州的鳳凰山上就有少數土著人群居。

歷史的廣東、廣西、福建、江浙沿海一帶是百越之地。因為原始部落多而雜才以百越統稱的(話說族群,古代的中國何止才56個,二百個都不止),廣東為南越,福建為閩越(土著部落的主體是畲、瑤、黎、苗等族群,現今已成少數民族,部分融合同化掉了,或被統稱掉了。像老蔣入臺後,將各土著部落統統趕往山上統稱高山族。許多小姓和融合姓便是該原始部落的人,如藍、李、劉、冼等。看姓氏的演繹,參照宋百家姓為主,戰國前以國字姓為主。原始社會都是隨母姓,因此最早的姓都有女字偏旁。看姓氏可破解其身份迷團。中華文化有承接性,喜歡追根溯源,因此中華傳承就圍繞著姓與方言的根來展開的,海外遊子才能尋根問祖)。



那麼提起潮汕,當然不得不提閩越了。因為它們山水相連,有地源關係。秦前南越跟閩越一點關係都沒有,閩越史記被吳、越、楚國等先後滅國,男人幾乎被血洗乾淨了。那麼他們是講閩南話的麼?答案肯定不是。因為閩南語包括潮汕話是由三個歷史時期產生的,晉末、唐末、宋末。閩南語源自古河洛地區(或為唐代中原地區的官話,而現粵語或稱廣府語,更像是秦西安地區的語言或古代楚語)!秦統一後,廣東、福建地區較為荒涼,人煙稀少。加上土著部落生產力落後,被朝庭視為邊疆、視為荒無之地。到了現今的社會,這裡的人還有一種山高皇帝遠的感覺。(百越時的潮汕以畲、瑤、疍等族人為主體,並且有許多人類活動遺址出現與許多遠古的神話傳說,三山國等等的祭祀活動就說明跟原始土著人有關。也證明了它是百越文化的一分支,不過被潮汕漢文化包容了。而潮汕人喜歡龍舟及吃粽子卻源於楚文化,因此現在的潮汕習俗是多元化的,說明各時期南下的中原人對其的影響是巨大的)

提到兩廣,不得不提南越王趙佗這個人(此人統帥秦軍及五十萬楚降兵南下入粵,並統治兩廣地區)。他本為秦統一兩廣的統帥,楚漢相爭時看到秦大勢已去,自立為王。此時的潮汕以揭陽嶺得名,當時並無行政區的稱謂(南越國在歷史中不是真正的王朝)。隨著南越降西漢,南海郡揭陽縣(非現揭陽,遺址不復存在)管轄今潮汕、興梅、龍溪、漳浦等地,東晉時改為義安郡(潮州府的前身。潮州後來也多次在閩粵兩地多次更換行政權,以至於後人爭論不休)。為了消除南越囯的遺留勢力,漢唐先後派兵駐紮,往南方殖民統治。並將罪臣送往此地改造,潮州有名的韓文公便是這個歷史時期而來的。由於中原文化的先進性,使原本蠻荒之地開闢成良田。潮州因中原外來文化的加上,那麼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因此也有別於閩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潮州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他們更有一種創新的精神,讓海內外的人歎服)。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例如工夫茶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結交感情、團結親情的智慧!


晉末,河南、安徽一帶的中原人開始進入福建,唐將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中原八大族人入閩開荒(廣東尤其是潮汕地區基本也是這八大姓氏為主的)。從而使福建人口激增,活躍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由於中原地區的人南下,地少人多的閩地迎來了大發展。陳元光率部攻陷潮汕,並開闢了漳州(把泉潮分別割出部分地開闢出漳州)。史稱為開漳聖王。陳元光為了安撫當地族人,實施了漢蠻融合(其實就是殖民地政策)。此時的福建也基本定型,閩南話為古代的河洛話與當地土話結合(這時的潮州也基本定型,閩將其併入蕃屬地,因此古有泉漳潮為一家之說)。那麼潮汕話也是這一個時期莆田泉州一帶流行的方言。為何古莆田是潮汕大多數人及海外僑人的祖籍地呢?





這都要歸罪於南宋的無能了!宋代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廣東、福建與東南亞各國開始有了經貿的往來。下南洋謀生活也是沿海地區的人的一種選擇。由於北宋在文化、經濟發展迅速,瓷器、陶器等工藝品發達。初級的資產階級也悄然而生,不過富不養兵,終成大患。隨著北族入侵,北宋割地遷民,大批災民進入浙江、福建。南宋定都杭州,福建莆田一帶成了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此時福建人口大爆炸,那麼為何古莆田的人要背井離鄉,傾巢南遷呢?


史記,宋末莆田一帶,發生了罕見的大海嘯,其災民無數南下廣東(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潮汕及閩南一些拜神活動與此歷史有關)。至今福建東山、廣東南澳仍有許多神奇的傳言廣為流傳。傳說宋帝在莆田的行宮也被其毀滅,有“沉東京,浮南澳”之稱。崖山戰敗,元軍南下屠城,南宋幼帝逃亡。一路經南澳、達濠,沿海岸線直抵零丁洋。至今在雷州半島仍有閩南人的歷史足跡!那麼現莆田與古莆田不能同日而語,已物是人非了。潮汕人與今莆田人非同宗同源罷了,應該說潮州是古莆田人遷居的大本營。與現莆田一點關係都沒有,網上說莆田是潮汕人的祖籍地只停留在過去。今非昔時了!一個常識告訴我們三百萬的莆田非三千多萬潮汕的祖籍地。這是為何呢?(福建丶廣東都是遷民省,不過福建的少數民族數量要比廣東少許多)


元朝的潮州稱潮州路,歸江西中書省管轄,那時又有一群北人南遷(或者稱被趕往南方更貼切,大多數是被元軍趕到此地北方族人)。他們風俗與文化方言都跟閩人不同,且大多數是經湘贛南下的,並逐漸與當地的山民融合同化,自稱為客家(他們的大本營在興梅贛地區)。有的也進入閩南、潮汕地區與閩人混居(例如河婆等有客居地,其實在汕頭、汕尾丶揭陽等地都有客家人,好多近代都被同化為閩語系的潮汕人),且不斷地壯大(明朝時鄭成功歸降遺部便趕往此地及海南)。明清時達到鼎盛時期,並影響著閩粵贛及廣西等地區,太平天國也由此而產生。潮汕地區確確地說,存在兩大漢民族群的民系的。一是古越族或古莆田移民(即潮汕人)。二是由北方族人南下與當地土著人混居的客家人(即常說的客家或半山客人)。他們方言,風俗不同,飲食也大相徑庭(一般說,靠海為潮,面山為客)。信仰也有所不同,不過在海外,有潮便有客,他們只有一個稱謂叫潮州人(大多數人在清末民國初年下南洋的。像泰國,首位皇帝便是潮汕人。前總理英拉祖籍便是豐順人,原古潮州一邑)。因此東南亞及原英法荷(清代的汕頭港以販賣人口而出名)等殖民地也以潮州幫勢力最大,而該地區成就了一個商幫……叫潮州商會,是海外華人最大的商會。海外華人被稱唐人與漢人,都與潮汕史分不開的,因此有海水的地方便有潮人(海外華僑除了是謀生,還有一種是難逃,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粵東的客家人也散落到世界各地)。



為何潮汕人(大多數人的祖先在宋代確確實實是福建當地人)不稱閩南人呢?原因十分簡單,潮汕人與閩南人有地界之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尤其與今泉州、莆田一帶的人是有別的,嚴格地說,他們也是不同歷史時期遷徙演變而來的非土生土長的。別說潮與泉有別,就連福建本省的詔安、雲霄等,他們更認同與潮汕同根,風俗上不認同泉州、莆田(方言、習俗、文化是民系的根!辨認一下方言,大夥就明瞭。只能說潮汕話是古莆田話演化而來的,是閩南話的一分支。或者說是最為古老的河洛話)。而且漳州也與潮汕一樣,是與客家混居的。這也就是融合與同化的關係。今莆田話又稱莆仙話,是閩南泉州地區與福州地區的方言交織後演變而來的(也就是古莆田人遷出後再有其他地區的人遷入而已,那麼古今莆田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漳州話較為接近潮汕話,而廈門話半漳半泉又有臺灣調,是近代才產生的。還有像李嘉誠認同莆田是祖籍地,只是他個人的看法罷了!大多數人還是能一分為二看問題的。畢竟古莆田人已南遷廣東等地創祖了,宗祠祖譜同時告訴我們的祖先是源自何方?如何而來的?這就是潮汕人的移民文化!追根溯源,那麼大多數廣東人也認為,古中原人及北方人南下遷徙,才是閩南人、潮汕人、客家人,甚至是廣府人(秦兵及楚降兵入粵是中原人南遷的最先一支)客觀的形成(即多數改變少數,一般認為少數民族更有可能是古百越原始原著民的後裔)。

潮汕的歷史講完了。古有潮無汕,汕頭(潮客各半,民清為閩粵贛地區一個重要港口,被稱百載商埠)的歷史很短(是一個小漁村叫沙汕頭及填海造地演變而來的,今汕頭人也是古潮州八邑或十二邑的人為主體的。95%以上的人都是遷徙的,少數民族不到5%。因此說,潮汕歷史就是一部人類遷徙活動史。而汕尾、惠州少數民族居住地較多些,像汕尾就有畲、疍、黎、瑤、壯、土家等三十多個,形成的成分也要雜些,並被客家的影響大一些。因此汕尾也有許多人不認同潮汕文化的。並且排斥潮汕文化,網上經常會互噴也就此原因了。不過廣義上說他們仍是潮汕人,或叫粵東人更體切些),開埠於鴉片戰爭,與香港、廈門、青島等同一時期。發達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新中國成立後,潮州的政治經濟中心往沿海的汕頭轉移,因此潮汕只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區域稱謂罷了!大體上的人只認同汕揭潮三市,原因是91年分了家。不過還是兄弟,還是一家人!無論潮客,只要生活在潮汕,就是膠己難!



嚁月

人類學界把潮汕人歸為“閩南福佬人”,多數是由福建遷入廣東的。

宋代戰亂頻仍時,中原漢族南遷入閩,但泉州漳州兩個小平原地方比較小,山低水短,土地沙質化,沿海少灘塗,農作物、植物的類型不多,也不夠豐茂,有“水不足以溼地,土不足以養人”之稱,所以南宋時,閩南人開始往粵東南遷。

這就是潮汕人的來源。

彼時,潮州的稻米、蔗糖、鹽、布、瓷、都是很好的出口商品,有一些福建人開始在潮州置不動產。

有一本南宋時期的關於地理類的書籍《方輿勝覽》,全書記載了南宋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及其轄下的各方的郡名、風俗、形勝、土產、山川、學館、堂院、亭臺、樓閣、軒榭、館驛、橋樑、寺觀、祠墓、古蹟、名官、人物、題詠等等。這本書裡,寫到潮州的時候,有如此一句:“雖境土有閩廣之異,而風俗無潮漳之分。”

還有:“土俗 熙熙,無福建廣南之異”,所以也就是說,潮汕雖在粵東,從風俗、方言、文化甚至土產形勝各方面,其實是更接近福建而不是廣東。

從文化性格來講,潮汕人與閩南人也較為一致。福建省從地形上講,武夷山脈阻隔了它與內陸的交通,把它逼向大海。馬可波羅遊記中說,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南朝時,印度僧真諦也航州到梁安郡(則泉州附近的豐州),在這裡換乘大船。類似事例很多,就不列舉了。

這種海洋性格可以怎麼描述呢?筆者大膽,姑妄評議。大概是有一種骨子裡的開放。這幾年來潮汕人的保守觀念被宣傳眾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潮汕人的開放一面。近於海塗之人,對闖世界的豪情是血液裡的事,難以去除,這點也許可以再從人類學角度再做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陳思呈

“潮汕”明確表示不是行政區名稱,是地域民系文化名稱,那麼,潮汕一名就不具備行政名稱的功能,不可以以今表古,以今代古。說什麼祖籍潮汕,潮汕籍,古潮汕,潮汕史這樣的混話。她只能如實記錄各歷史時期的名稱。

歷代潮州是行政名,她就可以說包含潮州前的古揭陽,義安郡歷史,這很正常不過了。

潮州府人叫潮州人,分汕頭市叫潮汕人,那再分揭陽市本就應叫潮汕揭人,社會是進步的,如果再分市要怎麼叫。所以,分出汕頭叫潮汕人是錯誤的,不值得宣揚。

再者,潮汕一詞是1883年汕頭埠洋人通過徵稅行動影響中國人的,是西方列強幹涉強制中國的產物,不宜用於表述中華傳統文化!


幻影千度

潮汕人的起源,是汕頭人搞出來的潮汕人!從來就沒有潮汕人這個說法!潮汕地區--潮陽和汕頭市區的統稱!取潮陽的“潮”和汕頭的“汕”合稱為潮汕地區!---切切切分割線---潮州揭陽汕尾無緣汕頭主導的潮汕稱謂!


陳家肥豬來拱門

現代的潮汕人是古代閩越民族與自秦漢至明末中原移民融合的後代,並非是全部福建祖或所謂70%莆田移民。莆田是自宋朝才興起,與泉州淵源較深,所以口音相近,元朝及明初成為軍事要塞,從中原移入很多人口,明朝之後部份人口由莆田再遷入漳州,於明末再由漳州遷入潮汕。由於地理環境與歷史淵源,使得潮汕地區成為閩粵客的大融爐,不論在語言或生活飲食文化上,其多元及複雜更勝閩南各地。


RickyLiao193810108

福建大都是隋唐戰亂,從河南遷入的,但潮汕地區一些姓氏派系如族譜記錄是從莆田遷入,那這個姓的派系起源很多就是莆田,如九牧林起源莆田,陳氏在莆田就有很多派系,玉湖陳和浮山陳人數比較多族譜還保存在北京圖書館


小陳1900

西晉末年,中華大地歷經“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史稱“永嘉之亂″。士大夫和百姓紛紛南渡長江,以避戰亂。唐高宗總章二年(669),閩南蠻獠嘯亂,朝庭派河南光州固始縣人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府兵3600名,將士自副將許天正以下120員,前往征伐。.唐末藩鎮混戰,農民起義,中原離亂紛生,固始縣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領固始一帶數萬人起義軍輾轉南下福建,在福州建立了偏安一隅的閩國。宋.元戰亂也有入閩。俗話說:潮州人,福建祖。意為潮汕人的祖先是由福建遷徙來潮汕的。


陳相潮人

小的時間段是正確的說法,大的時間段就不對的。潮汕人的原祖先是生活在中原地區,因為政治和自然因素逐步向南遷移,現在海外潮汕人也很多。潮汕和莆田都只是地方名稱和比較主要的遷移點,什麼人要看人文文化。這兩個地方對拜神都是很真心的。“老爺保賀順順”看到的都有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