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拍堂精品推薦:編號14828四川覃先生「玉蟬」

博拍堂精品推薦:編號14828四川覃先生“玉蟬”

請輸入圖片描述

夏日炎炎,樹葉如冠,蟬鳴陣陣。每年此時,許多人都熱衷於吃一道美味的夏日特色小食“知了猴”。殊不知這小小的“知了猴”可是“金蟬”的前身,在古人眼中,它絕非充滿“煙火氣”的美食。相反,蟬不食人間煙火,性高潔,飲露而生,正式古代文人“清高廉潔”的象徵;而它出土蛻變重生,與古人追求“靈魂永存,羽化成仙”的觀念相合,因此也被用來比喻人的輪迴重生。千百年來,蟬入詩入畫,既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同時,蟬的形象被大量運用在葬俗中,寓意死後靈魂昇天。

博拍堂精品推薦:編號14828四川覃先生“玉蟬”

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玉石雕刻傳承至今,玉蟬在古代玉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玉蟬即可“以生為佩”也可“以死為含”,按用途分為唅蟬、佩蟬、冠蟬三種。唅蟬,即含在口中隨葬的玉蟬,一般刀工簡單,無穿眼。玉晗作蟬形,以蟬之春生秋亡、反覆不息來借喻生命的週而復始來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可“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脫胎於濁穢汙垢之外,羽化成仙。

博拍堂精品推薦:編號14828四川覃先生“玉蟬”

根據數千年玉蟬的演變史,對玉蟬按不同時代進行排圖說明,突出其考古學、岩石礦物學、玉質成因類型、雕琢工藝、紋飾、沁蝕風化及時代風格等綜合特點和玉蟬文化內涵的實質,體現出不同時代玉蟬深受同時代藝術思潮和原始宗教、儒道釋、民間文化觀念的影響、玉蟬文化特點。

博拍堂精品推薦:編號14828四川覃先生“玉蟬”

這些玉蟬或形象簡明,造型古樸,寥寥幾刀雕刻而成;或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紋理清晰。綠色玉蟬青翠欲滴,白色玉蟬溫若羊脂,黃色玉蟬厚重凝練,不由得讓人感嘆其獨特的審美水平和高超的雕刻工藝。

博拍堂精品推薦:編號14828四川覃先生“玉蟬”

在M2009出土的玉蟬達10個之多,其形態各異,材質也有區別,個別帶有明顯的商代風格。其中編號為797的青玉蟬,為青玉質地,因長期埋藏在地下有棕黃色沁斑,圓雕技法雕刻而成,尖喙前突,雙睛圓凸,頸部兩道弦紋將頭部與身體分開,兩翅與腹部分開,兩翼張開,尾部呈三角形,給人以極強的立體感。編號為822的玉蟬,為青白玉質地,有棕色沁斑。弧形,尾部呈魚尾狀,背部紋飾捲曲。該蟬形制古樸,雕刻粗放,紋飾與青銅器竊曲紋有相似之處,有明顯的商代風格。

博拍堂精品推薦:編號14828四川覃先生“玉蟬”

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乃屬於清高一型。唐初虞世南寫《蟬》:“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元朝王沂孫《齊天樂》言:“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字裡行間,無不充滿著對人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賦予蟬更多的含義。如以一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以一蟬伏臥在樹葉上,定名為“金枝(知)玉葉”;也有人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取蟬的鳴叫聲)。所以玉蟬一般可分為三種:一、冠蟬,用於帽飾,無穿眼;二、佩蟬,頂端有對穿眼;三、含蟬,在死者口中壓舌,刀法簡單,沒有穿眼。

博拍堂精品推薦:編號14828四川覃先生“玉蟬”

玉蟬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大量出現。商代玉蟬用於日常佩戴,貴族佩戴玉蟬,表示高潔。此時玉蟬形制古樸,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紋飾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