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實體經濟與金融背離,必須做好全球金融危機再發生的準備

7月8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孫冶方金融創新獎”頒獎典禮上發表演講。並在演講互動中回答了搜狐國富智庫的提問,就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否以及何時還會發生,他講了自己的判斷。

林毅夫說,“我是感到擔憂的”。他以美國的形勢為例,美國的道瓊斯股票價格指數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最高13000多點,當時大家都認為是有泡沫的。

他認為,從2007年到現在,美國的實體經濟並沒有復甦。美國的經濟現在看起來比危機前好,是靠大量的增發貨幣,實際利率是負的。現在銀行利率也只是稍微多了一點點而已。

他說,大量的廉價資金注入到實體經濟裡面,但它這些錢都沒有去投資,企業的資金沒有增加。大部分都是借這個錢,把自己的股票買回來,推高股票的價格。

“所以現在實體經濟沒改善,但是道瓊斯指數已經到24500點了。”林毅夫質疑到,“這是不是泡沫呢?那這種泡沫會不會破滅啊?”

林毅夫說,這種狀況不僅在美國是這樣,在歐洲也是這樣,在日本也是這樣。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其中有一支就是靠貨幣數量的擴張,來把股票市場價格炒高,但是經濟並無增加,企業利潤也沒增加。

“所以我認為很有可能會再發生危機,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他說。

林毅夫:實體經濟與金融背離,必須做好全球金融危機再發生的準備

“很多人看好美國,但我認為,從實體經濟和金融的背離程度看,實際是比2007年-2008年更嚴重。”林毅夫說,“我們知道金融危機會來,但不知道具體什麼時間會來,我們知道哪些國家可能發生,但不知道具體會從哪個地方開始。”

“但是,我認為這個風險,我們中國必須仔細地準備應對。從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與金融的背離,我們表現的是非常明顯的。”林毅夫告誡到。

林毅夫:實體經濟與金融背離,必須做好全球金融危機再發生的準備

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沒有顯著關係

演講中,林毅夫用新結構經濟學研究方法對中國的銀行結構和工業增長做了研究。根據實證研究發現,中國的銀行業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甚至發現二者之間關係為負。

林毅夫說,這意味著,中國銀行體系的信貸配置中存在非常嚴重的資金配置扭曲,導致信貸資金沒有配置給經濟中有效率的部門和企業。

他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在現階段,區域性的中小銀行機構應當在銀行業發揮主導作用。而現實是,中國銀行一直由工農中建四大銀行所主導。不合適的銀行業規模結構導致對中國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小企業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支持。另一種解釋是,四大銀行是國有銀行,信貸配置具有所有制偏向,導致信貸資源更多地流向國有企業,而作為中國經濟增長支柱的民營企業則得不到充分的信貸支持。

而林毅夫團隊通過對18年間30個省份的28個製造業行業的數據和銀行業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在中小銀行市場份額更高的省份,勞動密集度高的行業增長速度更快。在非國有銀行市場份額更高的省份,非國有企業比重更高的行業增長速度更快。

林毅夫說,研究結果支持信貸資金配置扭曲的兩種原因解釋。儘管我們對四大銀行進行了的股份制改革,但是還應重視區域性中小銀行的發展。

(搜狐國富智庫現場獨家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