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2030年前中國經濟具備每年8%的增長潛力

中新社香港11月5日電 (記者 阮曉)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林毅夫5日在香港表示,2030年前中國經濟具備每年8%的增長潛力。

當日,兩岸和平發展聯合總會舉辦論壇,林毅夫在“中美經貿摩擦對雙方及全球經濟的影響”的主題演講中表示,中美貿易摩擦並非只是貿易領域的問題,而是關乎中國發展的問題;中國不願放棄發展的權利,美國現階段或仍難以接受中國的崛起,故矛盾是長期的。

林毅夫指出,中國現時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為全球120多個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這些國家和地區不會為了維護美國的“霸權”而與中國“割席”;若美國繼續奉行貿易保護主義,實際是自己孤立自己,最終會導致其消費者利益受損、企業市場縮小,也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兩國間貿易摩擦會持續至何時?林毅夫個人判斷,或需到中國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約兩倍時。屆時中國的人均GDP將達到美國的50%,其中在北上廣深等發達城市和地區、涉及約3.5億人口的人均GDP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代表其技術、產業發展達到美國同等水平,屆時美國或失去技術及產業優勢。

他又指,為應對長期摩擦,中國需堅持不放棄發展的底線,但在談判過程中可保持靈活性。雖然外面“吵吵鬧鬧”,但要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改革開放,完善市場經濟,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林毅夫認為,從供給側的技術角度看,2030年前中國應有每年8%的增長潛力,但最終實現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需求側,這與國際經濟發展水平及國際經貿關係有關,故或有所調整;但他相信,2020年到2030年間,中國經濟應可實現6%左右的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在30%左右。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陳家強表示,人均GDP背後代表的是科技水平和生產力的水平,未來國家的發展應更加註重高質量發展。

他又指,此前美國利用關稅手段挑起貿易摩擦的效果並不理想,但未來或採取不同措施,譬如或利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發展“貿易戰”為“金融戰”,值得警惕。

林毅夫則認為,若美國發動“金融戰”是“自毀長城”,對中國而言亦不會是災難,中國可效仿歐洲尋求其他國家和地區共同設立新的金融結算體系以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