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艦是什麼情況?

老牛31899056

中山艦是蔣介石攫取國民黨最高權力的的重要物證,不太嚴肅地說,簡直就是蔣介石完成“逆襲”的吉祥物。蔣介石兩次利用中山艦大作文章,第一次鞏固了在孫中山團隊中的地位,第二次趕跑了黨內僅有的競爭對手汪精衛,從國民黨的中層人物一躍成為最具實權者。



孫中山的革命之路非常坎坷,重要一點就是沒有忠誠的基本部隊,都是在利用“軍閥”去打倒軍閥。1917年,袁世凱死後的北洋政府非常混亂,經歷了張勳復辟和段祺瑞驅張等鬧劇,老段藉機不再恢復國會,不承認《臨時約法》,準備搞搞獨裁的節奏。“孫大炮”立即號召國會議員們南下重組政府,討伐北洋政權,這就是著名的“護法運動”,南下廣州的各路勢力公推孫中山出任“海陸軍大元帥”,北洋海軍司令程壁光率領部分軍艦來投,其中就包括中山艦的前身“永豐艦”。

孫大元帥是沒有兵的,不止海軍是投奔來的,陸軍也是以西南軍閥的部隊為主,其中主力就是陳炯明率領的粵軍。年輕的蔣介石因為畢業於日本軍校,被孫中山看做可以信任的軍事骨幹,1918年3月派往粵軍就任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改任粵軍駐閩西的第二支隊司令,然而他畢竟是跟隨孫中山的“外來戶”,粵軍本土將領不停地擠兌他,蔣介石憤而辭職前往上海混世界。

(在粵軍任職時的蔣介石)



年輕時的蔣介石就很會玩弄“以退為進”的套路,茲要不爽就辭職跑路,每一次孫中山都得派人去請他回來,而每次回來職務都有提升,宛如小孩子耍性子一般。在他成為國民政府實際上的老大之後,重要關頭髮現情況不利也會宣佈“下野”,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22年裡,蔣介石總共下野三次,當然每次也都是“王者歸來”,頗具政治手腕。

1922年陳炯明和孫中山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幾近不可調和,衝突的核心是政治理念。孫中山強烈要求北伐推翻北洋政權,而陳炯明只想搞“聯省自治”保境安民,吵來吵去之後,掌握兵權的陳炯明終於動手了,6月間炮轟大元帥府發動兵變,孫中山輾轉逃離到仍然忠於他的海軍艦船上,座駕就是“永豐艦”。蔣介石聞迅火速趕到廣州,上艦隨侍40餘日,安危與共,獲得孫中山極大信任與器重,兩年後在蘇聯幫助下籌建黃埔軍校時,蔣介石成為他心目中最佳校長人選。



而蔣介石也充分利用了這次事件,隨侍在艦的照片滿天飛,還撰寫了回憶錄加深國民黨各派的印象,把自己包裝成孫中山最忠實的信徒,在國民黨內的地位直線上升。

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中常委為表紀念,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闓被刺後,校長蔣介石在蘇聯顧問的支持下成為“特別三人委員會”之一,利用掌握的黃埔黨軍,先後逼走了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粵軍領袖許崇智,此時聲望和排名在他之前的,只剩下個汪精衛,關於這一段,在其他問答中有詳細的介紹,不贅述了。





1926年3月20日,廣州政府代理海軍局長、中山艦長李之龍接到校長辦公室命令,調中山艦前往黃埔水域待命,然而當軍艦升火抵達後,蔣介石一口咬定從未有過如此命令,同時誣指海軍欲與汪精衛合謀,意圖劫持他前往蘇聯(汪精衛是國民政府主席兼黨軍總代表),並隨即做出反應:宣佈廣州戒嚴、抓捕李之龍、扣押第一軍所有GD、派兵包圍蘇聯顧問和汪精衛的住所。

由於蘇聯顧問的妥協和陳獨秀的退讓,此事最終以“誤會”不了了之,蔣介石雖然事後道歉,但在政治上收穫頗豐:清洗並徹底控制了第一軍、得到國民黨右派支持、意志不堅的汪精衛負氣遠走歐洲。



1926年9月,蔣介石就任北伐軍總司令,從此以後,再沒有人可以阻擋他問鼎國民黨最高權力的道路了。

又及,中山艦抗日戰爭中被日寇擊沉,1997年打撈修復後,置於武昌紀念館。


度度狼gg

“中山”艦原名“永豐”號,是清政府在1910年8月16日向日本民營船廠訂造的航海炮艦,同型還有1艘“永翔”號,其中“永豐”由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建造,“永翔”由日本川崎神戶造船所建造,設計上參考了日本海軍的長江炮艦“嵯峨”號。排水量780噸,總長65.8米,裝備1門4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前主炮,1門3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後主炮,以及4門47毫米哈乞開斯機關炮和2門37毫米維克斯乒乓炮。

建造完成,從日本返回中國時的“永豐”艦,即“中山”艦。


“永豐”“永翔”艦建造過程中,遇到了清王朝退位、中華民國誕生的政權更迭,作為前朝的遺產,民國海軍部竭力籌措資金支付了剩餘建造款項,將軍艦接收回國,仍然保留清代訂立的艦名。

此後“永豐”“永翔”都被便在民國海軍第一艦隊,1917年“永豐”參加護法艦隊叛離北京政府,加入廣東護法軍政府海軍。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後,孫中山主張廣東當局聯合奉系進攻直系,廣東軍政府陸軍總長陳炯明對此表示反對,1922年6月16日發生了炮轟孫中山廣州官邸的事件,當時“永豐”等護法艦隊軍艦表示支持孫中山,孫中山曾一度避難於“永豐”艦。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將孫中山曾經蒙難的“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以作為紀念。該艦之後在1926年3月20日發生了艦長、共產黨人李之龍被廣東國民政府當局拘捕的中山艦事件。

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後,“中山”艦的姊妹艦“永翔”於12月18日和第三艦隊其他主要軍艦一起在青島自沉阻塞航道,後被日軍打撈維修後移交給汪精衛偽海軍,更名“海祥”,長期駐紮威海劉公島,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中國海軍收回,恢復“永翔”原艦名。1949年該艦編在海防第二艦隊,林遵發動第二艦隊部分軍艦起義時,“永翔”艦反對起義,率領第二艦隊部分軍艦衝出長江口,後在臺灣地區海軍中服役到1953年8月16日退役,1957年12月31日拆解。

修補油漆後以新艦姿態陳列在中山艦紀念館內的中山艦殘骸。

“中山”艦則在抗戰中參加了保衛大武漢的作戰,主要為各處的陸軍、炮臺運輸彈藥軍火,同時配合水上佈雷行動。1938年10月24日至長江嘉魚段遭日軍飛機轟炸,最後在金口江段沉沒。1997年1月28日殘骸被打撈出水,經修補後現陳列於武漢金口的中山艦紀念館。

比較遺憾的是,“中山”艦殘骸在修補過程中,大量原船殼板被拆除,更換成現代鋼板。而“中山”艦沉沒前,事實上主要火炮都已移交陸地炮臺使用,艦上僅保留高射火炮,但是在殘骸修補過程中,修補施工單位未經考證,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保存的部分蘇聯制、英制、美製火炮為原型複製了一批槍炮,將這些和歷史上“中山”艦的武備完全不同的槍炮模型安裝到了“中山”艦殘骸上,顯得不倫不類。

作為題外話,清政府訂造“永豐”“永翔”時,即考慮自行仿造這類軍艦,由江南製造局建造了改型的“永績”“永健”號。其中“永健”號在淞滬大戰時被日軍飛機炸沉於江南造船所碼頭旁,後被日軍打撈修復,編入日本海軍,更名“飛鳥”,1945年5月7日在黃浦江上被美軍B-29轟炸機炸燬。

“延安”艦作為靶艦被打靶擊毀前的遺影。該艦曾在《甲午風雲》中扮演“致遠”艦。

“永績”號在抗戰中一度和“中山”艦結伴作戰,1938年10月21日在武漢附近長江段被日軍飛機炸傷、擱淺,中國軍隊撤離武漢時未對該艦艦體做破壞處理,以至於日軍佔領武漢後將該艦修復,在1940年5月22日移交給汪精衛偽海軍,更名“海興”,駐泊南京。抗戰勝利後,該艦被中國海軍收回,恢復“永績”原名。1949年,編在海防第二艦隊的“永績”拒絕參加林遵組織的起義,與“永翔”等艦從南京突圍,後被解放軍炮火擊傷擱淺,經修理後編入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更名“延安”號,曾參加電影《甲午風雲》的拍攝,在劇中飾演“致遠”艦。1960年6月19日被作為導彈試驗的靶艦擊毀。


海研會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系清末重建海軍時所購。

其基本歷史是:1910年,海軍大臣載洵和北洋水師統治薩鎮冰從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和川崎造船所訂購了兩艘同樣規格款式的鋼木結構軍艦兩艘,造價為68萬日元。

1911年爆發革命、清廷覆亡後,袁世凱政府仍按原約付清造船餘款。1912年,兩艘軍艦竣工下水。

1913年1月,兩艘軍艦開抵上海吳淞,編入海軍第一艦隊,並分別命名為“永豐”和“永翔”。這艘永豐艦,即後來的中山艦。

以海軍的角度而言,永豐艦並不起眼,它僅僅是一艘普通的鋼木結構炮艦,全艦長65.8米,寬8.8米,吃水 2.4米,排水量僅排水量 780噸。

這等規模,不說和當時的萬噸級戰列艦相比(更不要說航空母艦),就是和北洋水師排水量7400噸的定遠、鎮遠艦來說,也僅僅是無足輕重的小塊頭而已。

永豐艦的其他數據如下:

艦員為104人,艦上可裝煤150噸、淡水16噸。

雙機單舵功率 1350馬力,時速 13.5海里

主要武器如下:

前主炮,阿式口徑105毫米 1門

後主炮,口徑76.2毫米 1門

邊炮 3磅,口徑47毫米 4門

左右舷邊炮 馬式1磅 2門

永豐艦雖然在規格等各方面毫不起眼,但因為它捲入了近代史上的兩起重大事件,因而名聲鵲起。

首先,永豐艦捲入的第一起事件是1922年陳炯明所部發起的“六一六”兵變,當時孫中山被趕出“總統府”,逃到永豐艦上避難。之後,蔣介石也趕到永豐艦並肩作戰,由此獲得了孫中山的信任。

從這個意義上說,永豐艦是蔣介石的發跡之艦。孫中山死後,永豐艦被改名為中山艦,以資紀念。

其次,1926年蔣介石發起的“中山艦事件”也發生在這艘軍艦上,當時蔣介石認為國民黨左派、汪精衛及共派乃至蘇聯外援要密謀將自己綁架送往海參崴,由此發動兵變,將前述人物全部扣押。

然而,蔣介石的這一冒險行動最終卻沒有懲罰,反而坐實了蔣介石的軍事地位,這也是蔣介石最終成為國民黨領袖的關鍵一步!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山艦可謂蔣介石的福艦。

抗戰爆發後,中山艦奉命從湖南嶽陽開赴長江武昌金口赤磯山一帶江面佈防巡邏,參加武漢保衛戰,其主艦炮被搬到岸上。

1938年10月24日下午,日軍六架轟炸機編隊而來。中山艦官兵在艦長薩師俊指揮下從容迎敵,但很不幸,中山艦最終被擊沉於長江。

是役,薩艦長等25名官兵殉難,多人失蹤,僅23名倖存。

1997年1月28日,沉沒近60年的中山艦在湖北省武昌金口鎮附近長江水域被整體打撈出水,一代歷史名艦,由此浮出水面,並再度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如今,中山艦殘骸經全面修補後,目前以新艦的姿態安放於中山艦紀念館供世人參觀瞻仰。


坑爹史冊

什麼情況?指的是後來的中山艦事件嗎?

中山艦事件是一系列偶然因素滿足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早就具備了。個人覺得中山艦是突發事件,老蔣事先沒準備,不知情,他也可能是被利用了,我們只看到中山艦他得利的一面,沒有想過,他的危險更大,如果當時我 軍和蘇聯對他擅自調兵包圍一事,嚴加追究,他可能血本無歸,我覺得,老蔣沒必要冒險去演這一出。(應該就是個突發事件,但是當時老蔣已經有了想法,雖然他是不知情的)

至於中山艦事件具體要指向誰,應該是沒有。應該說,中山艦事件非常像有預謀的政變,但是完全不是。老蔣的舉措,擅自調動軍隊包圍中軍駐地,包圍蘇聯顧問,這個是絕對愚蠢的,不是他慣常的謀定而後動的思路。

如果蘇聯和我軍反擊,這一件事,老蔣可能前途盡毀,我認為他是在慌亂中做的一個愚蠢的決定,不過,後來馬上就討好蘇聯人,是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一看這件事不是針對他的,馬上轉彎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朋友,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廠訂購了四艘戰艦,1913年完工返回。有三艘在後來被擊沉了,另外一艘命運最好,服役到建國後,在1962年參加了電影(甲午風雲)的拍攝,扮演了鄧世昌的致遠號戰艦,最後被當成了鷹擊1型反艦導彈試驗打靶艦被擊沉在渤海灣。還有一艘戰艦永豐艦(後來改名為中山艦)。永豐艦被編入北洋政府海軍。永豐艦雖然噸位不大,但卻以它特有的歷史而成為名艦,1915一1916年永豐艦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參加了護國討袁運動,首創義舉,隨後它又經歷過護法人運動,東征平叛,孫中山蒙難,中山艦事件等重大歷史事件。於1938年10月武漢保衛戰中被日軍擊沉於今天的秘武漢市江夏區金口水域。。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去世後,為了紀念孫中山,永豐艦被改名為中山艦。1938年10月武漢保衛戰中被日軍擊沉於今天的武漢市江夏區金口水域。1997年1月28日,中山艦被打撈出水,並修復。


老牛31899056

“香港電:有人提議改永豐艦為中山艦。”1925年4月1日,上海《申報》在第五版的國內專電中,輕描淡寫地發佈了這樣一條新聞。同日同版的《申報》還報道稱:“賭商黃一播前在孫喪期內鼓樂迎親被捕,大本營現擬罰黃二十萬,以十五萬建中山公園,五萬交滇軍。”孫中山喪期內不準百姓迎娶,國民黨以這種帝王思維紀念孫中山的離去。紀念的其他方式,還包括興建公園以及給戰艦重新命名——斯人已逝,但英名將憑藉其他載體而長存。這則消息出籠後不久,4月13日,廣東國民革命政府將永豐艦更名為中山艦。

在這之前,永豐艦已在國內縱橫12載,參加“護國”“護法”諸役,也曾在陳炯明部下圍攻“總統府”時載孫中山度過一段艱難劫波。

在這之後,中山艦參加了勝利的第二次東征,但它被後人廣泛知曉,則是因為蔣介石1926年3月發動的“中山艦”事件,逮捕了艦長、共產黨員李之龍等人。這段國共爭鬥史上著名的公案,撲朔迷離,它掀開了黨爭的殘酷序幕,也昭示了中山艦及其背後海軍所蘊含的令革命領袖恐懼的巨大力量。

在這之後,中山艦仍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上,被動充當了內戰中剿殺對手的工具。艦頭對外,是在1937年之後。但時運不濟,艱困的抗日環境下,中山艦1938年於湖北金口江面從事警戒及運輸任務時,遭敵機轟炸,從此沉沒海底。

過了整整半個世紀,南海艦隊潛水員找到了中山艦沉沒的方位。1997年,它被打撈出水,被修復,且被供之於武漢一家專門為之建立的博物館。


國家人文歷史

這個恐怕沒有,因為嬰兒不佔座位,都是由家長抱著的.建議直接打航空公司的客服電話,比如

南方航空公

司就打(020)95539.航空公司的回答會比較準確.其實飛機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都是比較平穩的,不用過於擔心.嬰兒可能會因為氣壓的變化而啼哭,只要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逗他玩,轉移注意力,會好點.用一種能將嬰兒綁在自己身前的帶子,也可以將嬰兒固定在自己身前,同時自己繫好

安全帶

,只要在正常飛行和起飛降落的過程中,都沒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