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 共有多少黃埔系將領出任僞職?

抗戰期間 共有多少黃埔系將領出任偽職?

很多人認為,抗戰期間投降日本的皆為地方軍,中央軍將領很少投敵為偽軍的現象。甚至原臺灣“行政院長” 郝柏村在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時表示:八年抗戰期間,沒有一位國民黨將領向日本人投降,也沒有國民黨軍隊被日軍俘虜,有的只是全體陣亡。

實際上,抗戰期間,投降日軍的中國軍隊既有原地方派系部隊(以東北、西北軍為主),也有不少蔣介石嫡系部隊。其中,就有15名黃埔一至四期畢業的將領因為各種原因,出任偽職。他們是:劉明夏(一期)、李寄梅(一期)、黃子琪(一期)、劉夷(二期)、劉啟雄(二期)、陳孝強(二期)、張海帆(二期)、金亦吾(三期)、高鶴飛(三期)、蘇玉衡(四期)、李炳南(四期)、錢新民(四期)、蔣先啟(四期)、唐生明(四期)、熊子浩(四期)。

這15個人裡面,根據投敵原因之不同,又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作戰被俘後投敵

突出代表是劉明夏。

抗戰期間 共有多少黃埔系將領出任偽職?

劉明夏,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五集團軍第三軍第十二師副師長,後任第十四軍第九十四師師長,1939年7月授少將軍銜。

1941年,中條山戰役失利,劉明夏被日軍俘虜後投敵,曾任汪偽少將參贊武官,汪偽財政部稅警總團副總團長和上海特別市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等。1943年10月被汪偽軍事委員會授予陸軍少將軍銜。抗戰勝利後,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不久保釋出獄,後棄軍從商。

1951年春在鎮反運動中被處決。

除了劉明夏之外,陳孝強、高鶴飛、金亦吾、劉啟雄、張海帆、蘇玉衡皆大體為被俘後變節投敵。

二、主動投敵

這類人其實沒有什麼值得同情,因為他們投敵的原因很簡單: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

抗戰期間 共有多少黃埔系將領出任偽職?

比如,黃埔二期畢業的劉夷。此人抗戰爆發後任167師少將副師長。馬當戰役中,167師在師長薛蔚英帶領下,故意拖延時間,以致貽誤戰機,最終丟失馬當,對整個武漢會戰之局勢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因此,戰後,薛蔚英被槍斃,劉夷則被送上了軍事法庭。後來,在親叔叔、國民黨陸軍上將劉峙的擔保之下,獲釋出獄,從此不被重用。

出獄後的劉夷,一直認為自己所受之遭遇都是不公正的。為了尋求新的出路,這個“天子門生”一咬牙一跺腳,投敵當了漢奸。

劉夷投敵後,受到汪精衛的重用,將南京的衛戍重任交給了他,成了偽國民政府警衛旅少將旅長。

抗戰勝利後,劉夷被逮捕,後再次被劉峙保出,移居香港。

像劉夷這樣,為了所謂的個人前程,而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叛變投敵的“天子門生”還有黃子琪、李寄梅、蔣先啟、李炳南、熊子浩等人。

三、奉命投敵

抗戰期間,有一些將領,是在得到上峰或明或暗的授意後,選擇投降日軍的,也就是所謂的“奉命投敵”。最典型的例子,即為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抗戰時任常德警備司令的唐生明。

抗戰期間 共有多少黃埔系將領出任偽職?

因為與汪精衛、周佛海等人曾經都是關係不錯的朋友,在抗戰中後期,唐生明由蔣介石當面指示,以“失意軍人”的身份打入汪偽政權內部從事情報工作。

作為繼劉啟雄和劉夷之後第三名“反正”的黃埔將軍,唐生明的投敵同樣得到了汪精衛的高度重視,被破天荒地任命為“軍事委員會”中將委員,此後又陸續擔任過江蘇省偽保安副司令、偽保安處處長等要職。期間,他通過軍統上海區向重慶源源不斷地輸送情報,在情報戰線上貢獻殊多。

和唐生明有類似經歷的,還有錢新民。錢新民在南京淪陷後擔任南京軍統區區長,策劃過多起暗殺日偽漢奸、破壞日軍鐵路交通及鼓勵民眾抗日救國的活動。1940年11月15日,在上海秘密接頭時,被汪偽76號特務逮捕,後在戴笠的授意下,向敵人詐降。一個月後,因身份暴露,再次被捕。同年12月13日,被槍殺於上海西郊中山路刑場。

可以說,在15個黃埔系投敵將領中,唐生明和錢新民是僅有的兩個以“投敵”之名,行抗戰之實。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抗戰勝利後,不少原先心甘情願投敵當漢奸的黃埔系將領,在疏通了各方關係後,都搖身一變成為了像唐生明和錢新民這樣“奉命投敵當漢奸”的隱蔽戰線英雄,比如劉明夏、陳孝強、金亦吾、李寄梅等。

這些置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甘為日軍犬牙的民族敗類,只因為在國民黨上層中有各種關係,最後竟然成了民族英雄、“黨國功臣”,不能不說是莫大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