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時期的西域,如何成爲伊斯蘭教信仰的天下?

西域,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是中原王朝強盛時期疆土延伸的重要領域。據清人撰寫的《西域圖志》,尚知當時的所謂西域地理範圍是“肅州嘉峪關外,東南接肅州,東北自喀爾喀(蒙古),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接番藏(青海、西藏),輪廣二萬餘里”。這一區域基本上相當於今天的新疆地區以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中亞之地,也是從漢代開始我們普遍認同的“西域”。

漢唐時期,天山南北曾經居住著許多風俗各異的綠洲國家。唐朝之後的西域到底發生了什麼劇變,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呢?

宋元明時期的西域,如何成為伊斯蘭教信仰的天下?

圖/法輪將逝,新月已升

從回鶻開始

公元840年,曾經稱霸漠北高原的回鶻汗國滅亡。曾經遍佈漠北的回鶻部落開始向西遷徙,當時的回鶻部落分為三支,分別進入了葛邏祿(碎葉河一帶)、安西(庫車一帶)、吐蕃(河西)。其中一支西投葛邏祿的回鶻人建立了後世的喀喇汗國。這一稱霸碎葉河、伊犁河流域的回鶻人在公元10世紀中葉完成了統一。

與此同時,這一王朝的可汗薩圖克自稱博格拉汗,並在中亞伊斯蘭勢力的影響下改信安拉,這一時間節點也恰好與中國內地的北宋王朝建立相合。公元10世紀後期與11世紀上半葉,喀喇汗國首先越過蔥嶺佔領了疏勒(喀什),隨後滅亡了位於絲綢之路南道的于闐國,與北道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鶻相對峙。自此開始,伊斯蘭教開始逐漸在新疆境內傳播開來。

宋元明時期的西域,如何成為伊斯蘭教信仰的天下?

圖/回鶻西遷

公元12世紀,來自東方的契丹名將耶律大石帥軍西征,將當時的高昌回鶻與喀喇汗國全部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由於契丹人大部分信仰佛教,因而執行了宗教寬容的政策。來自西方的塞爾柱伊斯蘭勢力在撒馬爾罕也被耶律大石打敗,因此,這一階段的西域相對保持了宗教的和諧共生。

宋元明時期的西域,如何成為伊斯蘭教信仰的天下?

圖/西遼進入西域

東察合臺之殤

蒙古帝國席捲亞歐大陸之後,西域被被分封給力察合臺一系。由於早期蒙古汗王多信仰漠北的薩滿教義,因而對於西域地區的各種宗教也採取相對寬容的態度。然而,隨著1347年察合臺國家的東西分裂,蒙古汗國所秉持的宗教政策開始動搖。

1347年,以阿克蘇為首府(後遷阿力麻裡)的東察合臺汗國建立。首任汗禿黑魯帖木兒為了團結蒙古各部,籠絡突厥語諸族,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上臺伊始,就在河中地區伊斯蘭教勢力的影響與伊斯蘭教傳教士額什丁和卓之感召之下,率先改信了伊斯蘭教。隨之,下屬十六萬民眾剪掉長髮,皈依了伊斯蘭教。這位蒙古大汗是第一位率部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汗。

宋元明時期的西域,如何成為伊斯蘭教信仰的天下?

圖/東察合臺汗國

隨後,繼任的黑的兒火者汗“親自率兵攻佔了契丹(明朝)的兩個邊陲重鎮哈刺和卓和土魯番(都在今天吐魯番地區),強迫當地居民皈依伊斯蘭教。因此,這兩個地方被稱為“達爾·阿勒-伊斯蘭”,到十五世紀後期時,哈密也被東察合臺人攻陷,整個西域的最後一個佛教地區就此淪亡。

隨著蒙古與畏兀兒人的逐漸伊斯蘭化,整個西域在14-16世紀完成了社會的全方位轉型,到了乾隆皇帝徹底平定西域之時,迎接他們的已經是一個在“和卓”(伊斯蘭學者)領導下的全新西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