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看病,基層轉診優先

大医院看病,基层转诊优先

北京市積極促進分級診療,完善大醫院優先接診基層轉診病人機制。

作者 | 孫杰

來源 | 北京日報

掛號排隊、就診排隊、繳費排隊,患者去醫院看病總是費盡周折。近年來,本市不斷完善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管理,通過“114”“京醫通”等預約掛號平臺的分流作用,大醫院窗口排隊掛號人群明顯減少。

市醫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還將進一步促進分級診療,完善大醫院優先接診基層轉診病人的機制,將專家號優先提供給基層預約轉診病人,醫聯體內基層社區醫院通過家庭醫生轉診掛號比例要達20%。

1

雙向轉診模式讓上萬患者受益

井女士是西城區德勝社區居民,去年9月突然尿血,趕緊到北大醫院,想掛泌尿外科醫師梁麗莉的專家號,結果可想而知:一號難求。

後來,井女士來到家門口的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找到自己的簽約家庭醫生高鳳娟,跟醫生介紹自己病情,一化驗血,發現個別指標呈陽性。高鳳娟也沒法確診,於是就給井女士開了轉診單,很快預約上了梁麗莉的專家號。

化驗、拍片、CT,一番檢查後,井女士被確診為腎結石。在北大醫院碎石後,井女士又回到德勝社區觀察、恢復。通過北大醫院與德勝社區的雙向轉診平臺,高鳳娟也能看到井女士的詳細診治情況。兩週過後,高鳳娟又為井女士開了複診單,到北大醫院複查。如今,井女士已完全康復。

這段看病經歷,讓井女士深深體會到雙向轉診的好處,“節省人力物力,一點時間都不浪費,就能看上病。”她希望這種看病模式,能給別的患者提供借鑑。

像井女士這樣的轉診情況,僅在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年就有6672例,平均每個工作日轉診25人。

早在2011年,北大醫院就率先嚐試社區——醫院雙向轉診系統新模式,首個試點社區就是德勝社區。如今北大醫院已與德勝、金融街、什剎海、新街口、西長安街、展覽路、首師大等7個社區建立起這種雙向轉診模式。北大醫院院長助理王平給出的數據是,去年這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約轉診到北大醫院的數量,合計已達13458例。

2

“綠色通道”緩解掛號難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北大醫院,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國立醫院,至今已有103年的歷史。由於名聲在外,醫院現在日均門診量1萬餘人次。想掛這裡的專家號,經常是一號難求。

為推動診療模式創新,北大醫院每年都向上述7個社區優先投放大量號源。王平介紹,北大醫院出診大夫,會為合作社區優先預留出一部分號源,提供專屬號段,預約週期為7天。

居民如果身體不舒服,可先到社區醫院首診,由社區醫生初步診治,遇到疑難病情,超出基層診療能力,社區醫生就可登錄“社區——醫院雙向轉診系統”,查看北大醫院7天內的專家號、普通號,選擇相應的專業醫生預約掛號,將患者轉到北大醫院。在系統裡,只需填寫轉診詳情,如患者病史、初診結果等,並註明社區轉診事由,如病情複雜、藥品不全、病情危重等。

據瞭解,轉診操作只需兩分鐘就能完成。預約成功後,患者手機就會收到一個由系統發送的識別碼及取號提示,患者只需按照預約時間,攜帶有效證件、憑識別碼就可到北大醫院取號就診。

“社區醫生和專科醫生還能實現對病人信息的共享。”王平認為,這套“雙向轉診”系統不光是要把病人轉過來,最主要的是,轉回社區醫院後,社區醫生也能看到專科醫生的治療方案,瞭解病人在上級醫院做了哪些檢查。有了這些信息,社區醫生對病人的日常治療就更有針對性。

3

據北大醫院的統計,按照科室劃分,如婦科、口腔科、產科、內分泌內科、心血管內科等16個科室,每個科室給社區的號源平均在5000個左右。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韓琤琤說,北大醫院每週開放給德勝社區的號源在150個至200個。不過,可能居民對轉診模式還不瞭解,這些優先投放到社區的號源,使用並不充分。

“去年總體使用率才24.6%。”王平介紹,就連使用率最高的婦科門診,去年一共給社區放號4372個,實際預約號數也才2635個,使用率剛剛超60%。

尷尬背後,還是人們受傳統就醫習慣的影響,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患者,仍傾向於到大醫院就診,甚至點名要掛專家號。

北京市醫改辦綜合處處長隆學文表示,今年將保障基層轉診號源,建立完善大醫院優先接診基層轉診病人機制,把專家號優先留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診病人。“這樣才能真正把常見病‘放下去’,促進基層就診,把知名專家資源留給真正的疑難病、危重症患者。”他說。

——大家都在看——

縣域衛生領域最大規模年度盛會即將召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