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少年,若要自由,請先獨立

青春期的少年,若要自由,請先獨立

侄女兒步入了青春期,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似乎一夜間陷入了劍拔弩張。

“你不懂!”,“你別管!”,“煩不煩!”,這三句話成了侄女兒的口頭禪,不論父母說什麼,都會換來她一記白眼外加不耐煩的新三字經。

嫂子一開始還採取強硬措施,後來在各種“專家”、育兒欄目的教導下,對“青春期”的女兒一再退讓。但這貌似並沒有換來什麼好的結果。侄女兒依然覺得媽媽很煩,並且隨時希望展現出自己的強硬態度。比如:

侄女學校不準帶手機,只能回到家後玩。按照一直來的約定,完成作業才可以玩手機。但最近侄女兒對這個約定產生了質疑,要求她媽媽一回家就把手機給自己,不然就拒絕做作業。嫂子不肯,侄女就真的“罷做作業”了,以至於發展到“罷上學”、“罷月考”。嫂子一看事態嚴重,只好把手機交還給侄女自己保管,約定如果影響到她做作業,就還得還回去。

再比如:

侄女的數學不太好,一直以來都是嫂子幫她整理考試要點,安排複習步驟。但最近侄女拒絕嫂子的輔導了,她不喜歡她媽媽在輔導過程中一直碎碎念,覺得煩得頭都痛了。她擺出一副你幫我安排我就不學習了態度,讓她媽媽放棄了對她學習計劃的制定。

然而這些個放手卻成為了她無節制玩樂的出口,期末考試居然破天荒考了倒數第一。

青春期的少年,若要自由,請先獨立

這下家裡炸鍋了,等我們這幫親戚瞭解情況趕到的時候,侄女兒已經絕食,在床上躺了整整兩天了。

而這次嫂子也鐵了心,不吃拉倒,既然不要我管,那就請你什麼都自己搞定吧。原因是侄女在拿到成績單的那刻,不僅沒有反省,反而氣急敗壞地和她媽媽說:“看吧,你一直說看你能不能考好,我果然考差了,這都是你希望的吧?!”

表嫂傷透了心,家裡親戚也紛紛討論怎麼孩子的個性一下變著麼強烈。連我這個平時一直幫著小一輩的姑姑,也不由站在了長輩們這一邊。

很顯然,青春期的侄女已經充分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不論從思考問題還是做事,她都把“我想要怎麼樣”放在了第一位。而於獨立人格出現的同時,她卻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

由於獨生女從小的嬌生慣養,侄女不會自己做飯洗衣,沒有離開過父母生活過一天,也從來沒對自己的生活做過規劃。她所習慣的是冷了媽媽給添衣,餓了喊一聲飯菜零食就擺放齊整。如果把她丟到野外,我能保證這孩子一天都活不下去。

但就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侄女卻要求絕對的自由,卻沒想過,缺乏自我管理生活和情緒的能力,讓”自由“很快變成了”放縱“。

青春期的少年,若要自由,請先獨立

這種局面的造成,孩子和媽媽當然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媽媽的角度,這就叫做溺愛過度的後遺症:

孩子的學習習慣、複習計劃,在低年級時就應該養成,而在那時,嫂子卻只顧著炫耀孩子每次取得的高分,殊不知三年級前的分數,根本並不足以代表孩子的智力和學能,從而生生錯過了培養孩子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好時機。

對於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在中國家庭缺失地就更加厲害。很多家長甚至在孩子長大成人相親的時候,都會略帶自豪地說,我這孩子被我寵壞了,什麼都不會做。這是中國封建“貴族”思想的遺留殘害,覺得十指不沾陽春水才是身份的體現。殊不知“心靈手巧”,手部的勞動會刺激大腦的發育,讓孩子更加聰明靈巧,同時更具備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感。

從孩子的角度,在要自由的權利的同時,卻沒想過承擔獨立的義務:

和侄女一樣的青春期少年,在覺得父母管束過多,厭煩的同時,卻沒有考慮過為什麼父母不敢放手。在不論是信守承諾、自我約束的品格建立,還是照顧自己、照顧家人的生活能力都匱乏的情況下,又有什麼立場要求父母對自己的絕對信任呢?

就如我和侄女的最後約法三章中所規定的,在整個寒假,先讓自己表現得像個成年人,再來要求成年人的自由權利:

  • 義務:每逢節假日,獨立買菜、給家人做飯,自己的衣物自己洗曬燙——換來的權利是每個月500元的零花錢完全自由支配;

  • 義務:所有的作業、考試等學習規劃全部自己完成,並保證成績不低於班級中等水平——換來的權利是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包括對手機、遊戲和出玩的自由支配;

  • 義務:獨立處理家裡來客、出門在外的人際關係,包括請客吃飯安排等——換來的權利是自己支配壓歲錢添置所需的大件物品。

青春期的少年,若要自由,請先獨立

約定完成,打印成大張的紙貼在家中。

執行的途中可以預見到非常多的不適應,孩子和媽媽都會有反覆和變化,作為監督員,我也計劃著每週過去調節一次。但這一定是一個好的開始,期待著侄女的青春期,可以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