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變?

何事男兒不讀書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最成功的兵變莫過於“陳橋兵變”。

建立了中國“文化”鼎盛時期的大宋王朝,歷經18位皇帝,延續319年曆史。在中華五千年曆史上,可謂獨樹一幟、亙古未有

陳橋兵變是指:

趙匡胤發動兵變取代“後周”柴氏江山,建立大宋王朝的事件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兒子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朝政由他的母親掌控。這時傳來遼軍與北漢入侵的消息,太后不知所措問計於宰相。宰相範質不明真假,急令趙匡胤領兵禦敵。但趙匡胤卻以兵少將寡為理由不出戰。不得已,範質給了趙匡胤兵權可以調動全國的軍馬,趙匡胤這才答應了下來。

公元960年2月2日,趙匡胤帶領著兵馬出了京城。當大軍到了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的時候,部隊便停了下下。

此時軍中有人故意散佈謠言,說當今皇上年幼,他們辛苦的功勞會被忘記。這天晚上一批將士把早就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了假裝醉酒的趙匡胤的身上,並且高呼萬歲。


此時的趙匡胤半推半就的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求,但是對將士們約法三章: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

趙匡胤帶著軍隊兵不血刃的佔領了京城,逼迫周恭帝禪位。輕而易舉奪得後周柴氏江山,建立了趙氏延綿319年的大宋王朝

在這場兵變之中。沒有狼煙四起,沒有喋血宮門,更沒有屍橫遍野…幾乎兵不血刃的完成了改朝換代的壯舉。創建了一個新的大王朝時代

在中國歷史上,與其它“兵變”事件相比,其它顯得弱爆了,真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通貫古今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且最圓滿的宮廷兵變除玄武門之變外別無其他,可謂是一個兵變的藝術和善後處理的典範。

唐太宗李世民在尚是秦王之時,南征北戰,秦王府猛將謀臣眾多,隨著功勞增大,野心也逐步膨脹。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在唐高祖李淵長安稱帝之後,就被封為太子,李世民集團和李建成追隨者之間的矛盾,就已經不可調和,終將爆發。

不過,李世民非凡人作風,而是步步為營,嚴密策劃,不驕不躁,在最恰當的時機做出了最優化的選擇,最終奪得太子位,脅迫父親退位做太上皇,自己順利登基,成就了貞觀之盛世。

實際上,在李世民決意與太子李建成撕破臉的時候,心裡也有狐疑,不能確定是否能夠畢其功於一役,因此派出心腹到自己的大本營洛陽做好部署,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然後,經營賄賂後宮妃嬪太監,作為內應,遮蔽李淵耳目。同時,下了最關鍵的一步棋,就是收買玄武門禁軍守衛常何,派出間諜到太子府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府,形成策應之佈局。除此之外,暗自重金打造了幾百軍中死士,培植勢力與黨羽,活動於朝野,爭取支持。

一切準備停當之後,開啟了兵變步驟。公元626年7月2日,當李建成李元吉策馬到達玄武門之後,發現了局勢不對,想要返回找救兵,已經遲了,李世民不會給他們機會,當機立斷射殺了兩人,並砍下頭顱震懾東宮齊王府舊部,讓尉遲恭進內廷逼迫李淵下詔賦予自己兵權,宣佈李建成等人謀反。為了斬草除根,殺死了自己11個侄子,防止變量出現。之後,李世民開始了登基策劃。先是讓李淵封自己為太子,自己的謀臣武將控制了唐朝廷核心部門。兩個月後,李世民就登基了。

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計劃周詳,協作能力可謂驚天之舉,而最終畢其功於一役,如願以償,取得了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走向了人生的征程。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歷史圖文志


王耀武,國民黨陣營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將領,不僅能征善戰、領兵有方,而且還精通為人處世之道,自己領悟出來的關係學一路逢山開山、遇水塔橋,從一個雜牌補充旅旅長抗戰八年時間逐漸擠進了國民黨權力中樞,官至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山東省主席兼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年僅40歲,穎悟絕倫呀。但英明一世的王耀武也有看走眼的時候,1948年9月16日爆發的濟南戰役,大戰第三天曾寄予厚望和委以重任的96軍軍長兼整編84師師長的吳化文突然兵變,致使濟南城四面楚歌,王耀武打死也不相信身披累累血債的吳化文會臨陣倒戈,最終兵敗被俘,王耀武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雜牌軍根本靠不住。

有句古話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馮玉祥一生多次易幟,人稱“倒戈將軍”,而吳化文的老上級正是馮玉祥,常年在馮部下任職並被送入北洋軍閥開辦的陸軍大學深造。中原大戰馮玉祥兵敗出走後,老吳深得老上級馮玉祥的“真傳”開始一路“搖擺”。先是到“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復渠下任職,官至濟南警備司令。抗戰期間一直遊離在國民黨和汪偽政府間,1939年日本進軍山東韓復渠為保存實力、不戰而逃被蔣介石槍斃後,吳化文投了蔣介石部併成為了蔣在山東的嫡系部隊。1943年抗戰進入到了最為艱難的時刻,老吳經不住誘惑(說是奉老蔣密令)投了汪偽政府孫良誠部任第三方面軍司令,曾參與了日軍大掃蕩。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改編了吳化文部為整編第84師,加入到了國民黨王牌部隊邱清泉第五軍。

解放戰爭初期,吳化文到上海拜訪了老上級馮玉祥,由於長年寄人籬下、任人擺佈,希望為其指點迷津,老上級多年的軍旅生涯經驗為老吳總結了四個字,就是“保存實力”,老吳因此銘記於心,1948年的豫東戰役,華野陳唐兵團兵臨城下開封時,整編84師師長吳化文奉命跟隨邱清泉兵團火速增援開封,為保存實力,老吳一路走走停停,等黃花菜已經涼了才到達開封郊外;支援兗州被圍困的第十綏靖區李延年時也漫不經心,兗州被攻克時大部隊才趕到泰安。但也曾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1945年底,蔣介石命令在安徽吳化文第五路軍增援被圍困的第19集團軍徐良部時,老吳為自保按兵不動、貽誤了戰機,蔣介石密令王耀武將吳化文召只濟南並就地處決,由於好友的何思源告密吳化文拒不赴濟才免了殺身之禍,也為三年後的濟南兵敗埋下了伏筆。

豫東戰役結束後,粟裕的華野幾乎控制了大半個山東,蔣介石由全面防禦被迫轉入了重點防禦,要求第二綏靖戰區司令王耀武務必死守濟南,為了爭取更多的兵力守衛濟南城,王耀武力薦駐紮在山東兗州一帶的吳化文擔任整編96軍軍長兼整編84師長,由於老吳底子不乾淨,參加過圍剿、日偽軍大掃蕩等血債累累,王耀武認定老吳沒有反水的可能性,委以了重任,負責濟南西郊一帶的防衛任務,並把王耀武最後的逃生路濟南機場也交給了老吳守備。除此之外,為了讓老吳安心作戰,王耀武撥給了兩個旅讓其指揮,還準備了大禮讓其部隊吃好喝好。

但王耀武千算萬算也沒想到,吳化文早在抗戰勝利後與新四軍有過多次接觸,由於局勢尚未明朗而且蔣介石給予裝備了大量的美式裝備,老吳一直心存芥蒂並沒有挑明與新四軍的關係,直到解放軍大軍壓境、炮轟濟南西郊陣地後,老吳經不住打擊才率部宣佈通電起義。而吳化文的兵變王耀武第二天清晨才知曉,但為時已晚,西郊和西南郊的淪陷濟南城無險可守,機場的丟失王耀武已經成了甕中之鱉,十幾萬大軍不是被俘就是被殲,一代抗日名將的軍旅生涯就此結束。


賽門軍略


關於兵變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西安事變”最為出名。此次事變,是堅決擁護國共兩黨的合作,共同抵抗日軍的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共同策劃和發動的。

那時正是日軍開始侵華的時候,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不顧民眾聯合抗日的心聲。意圖打擊,殲滅共產黨。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的拜把兄弟,張學良扣押了蔣介石。並且逼迫蔣介石聯共抗日。

可以說這次張學良扣押蔣介石,讓蔣介石對張學良大為失望,甚至是想殺了張學良的心都有。為了調和他們兄弟之間的關係,周恩來開始在張學良的邀請下,和蔣介石以及張學良談判,最後達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的協議,至此,全體中國人民共同走上了聯合抗日的道路。

可以說中共之間的聯合,之所以能這麼快達成協議。張學良發動的西安事變功不可沒。最終日本就是在中共聯合下,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取得了的勝利。所以說“西安事變”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

當然歷史上還有很多關於兵變改變歷史走向的事件,比如說唐玄宗時期的馬嵬坡兵變。這一次兵變以陳玄禮為首的將領,要求唐玄宗處死奸相楊國忠和楊貴妃。還導致了唐玄宗由皇帝,變為了太上皇……
我們暫且就說這麼多把,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兵變的故事。


史學達人


我來說一個幾乎改變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未遂兵變”吧!這就是清朝末期的“百日維新兵變”,雖然此次的兵變計劃腹死胎中,但是它的影響非常深遠。

說實話,維新派的政變計劃本身是一個好計劃!趁光緒帝去天津檢閱北洋新軍之際,發動兵變,軟禁慈禧,奪取權力。但是,錯就錯在光緒帝過於優柔寡斷,兵變之前進行了長時間的溝通!又是譚嗣同、又是袁世凱、又是榮祿,知道的人太多了,終於傳到慈禧的耳朵裡去了,導致兵變計劃洩漏,“百日維新”功敗垂成!

假如光緒帝得知計劃之後,暗自拿定主意,不動聲色,誰也不打招呼。到了閱兵那天,單人獨騎,疾馳衝入北洋新軍大營,以皇帝之尊、一呼百應!樹起“清君側、歸皇權”的大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軍權在手、所向披靡!

果如此,則維新變法,事可成矣。光緒帝也必將成為年輕有為的一代英主。而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會為之一變!



臨時客


紅軍時期國民黨軍隊最大的一次兵變是“寧都起義”,馮玉祥西北軍餘部第二十六路軍17000餘人集體加入紅軍,發展成為著名的紅5軍團主體,極大的壯大了當時的紅軍力量,就此形成了林彪紅1軍團、彭德懷紅3軍團、董振堂紅5軍團這三大主力部隊。



(開國上將李達)

1930年中原大戰馮閻聯軍失敗解體後,馮玉祥的西北軍各部紛紛被裁撤或收編,其中“第二方面軍第5路軍”孫連仲所部,於當年10月18日在河南新鄉通電效忠南京政府,不久開赴山東濟寧縮編為第26路軍,下轄第25師、第27師和騎兵第4師,仍以孫連仲為總指揮,三個師長分別是孫連仲(兼)、高樹勳和關樹人。

次年春季,蔣介石秉承一貫的消滅雜牌軍隊手段,電令第26路軍由魯入贛,參加對江西蘇區的第二次“圍剿”,並委孫連仲為“江西清鄉督辦”。然而第26路軍在紅軍機動靈活的戰術面前,屢戰屢敗,士氣低落,加之西北軍官兵不服南方水土,傷病情況急劇增多,厭戰情緒非常嚴重,就連孫連仲本人也上火牙疾,不得不離隊前往南京就醫,此時該部駐紮於基本被蘇區所包圍的江西省寧都縣城。

(趙博生烈士)


我黨早年就在西北軍開展過兵運工作,在第26路軍內部尚存一定力量並頗具影響力,參謀長趙博生就是秘密黨員,並爭取到了主力第27師第73旅旅長董振堂、第74旅旅長季振同的支持,準備在合適的時機發動起義參加紅軍,1931年12月初,兩件意外發生的事情促使了寧都起義的提前爆發:

第一是國民黨特務機關在其他案件的偵破中,意外獲取了第26路軍內部的地下黨員名單(趙博生沒有暴露),同時也掌握了有關起義的初步計劃,敵“南昌行營”特務處立即電令第26路軍指揮部逮捕所有名單上的黨員,為催促執行,1931年12月9日特地派飛機向寧都縣城空投了蔣介石的手令,形勢危在旦夕。



(董振堂烈士)

第二是孫連仲離開前委託第25師師長李松昆暫代總指揮職,而李的威望遠遜於孫,掌握部隊能力有限;同時第27師師長高樹勳也擅自離開隊伍前往廬山遊歷,將該師大小事宜全權委託參謀長趙博生處理,確實是機不可失(高樹勳抗日戰爭期間活埋石友三、解放戰爭初期也率部起義)。

起義領導小組迅即派員與紅軍取得聯繫,1931年12月14日,趙博生命令董振堂、季振同兩旅出動有力部隊,控制了總指揮部的電臺等重要部門,同時以參謀長的名義宴請第26路軍團以上軍官,將除李松昆(逃跑)以外所有反動軍官一體拿下,幾乎是兵不血刃,隨後率領一個路軍直屬隊、兩個師直屬隊、六個旅部、11個整團共17000餘人開入蘇區,僅攜帶的武器就高達20000多件。



(高樹勳)

起義部隊在劉伯堅、左權率領的紅12師接應下順利到達安全區域,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紅5軍團,以季振同為總指揮(後董振堂為軍團長),政治委員蕭勁光,下轄第13、第14和第15軍,當時紅軍總兵力僅30000餘人,寧都起義的部隊一下子使紅軍主力發展到50000人,歷史功績非常巨大。參加寧都起義的軍官中,建國以後有31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就包括二野參謀長李達上將。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開始後,紅5軍團擔負了為全軍斷後的任務,被譽為“鋼鐵後衛”,前段播出的《絕命後衛師》中的紅34師就隸屬於紅5軍團。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會師後,紅5軍團改編為紅五軍隨四方面軍行動,大部分幹部戰士後來血灑西路軍征途之上,軍長董振堂壯烈犧牲。

(孫連仲)


度度狼gg


如果要說歷史中有什麼著名兵變的話,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中大名鼎鼎的西安事變,在這一場爆發於西安的兵變中,張楊兩位軍閥聯手扣押住了蔣介石這位民國最為風雲的人物,然後逼迫他提前開啟了抗戰的焰火。

西安事變的爆發大家都很瞭解,它是在1936年、抗戰爆發前的一年爆發的,而在這一場轟動全國的事變爆發前,西安的局勢主要是這樣的:

因為蔣介石想徹底貫徹他“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所以他把在1931年就失去了自己老本營的張少帥以及東北軍調到了陝西。


讓他和陝西的當地軍閥、人稱小西北王的楊虎城聯手展開了他所計劃的安內戰爭。

張少帥和楊虎城的軍隊實力對比

雖說楊虎城和張少帥一樣都被我們稱之為軍閥,但是他們的實力差距卻還是很懸殊的。

張少帥在他人生最為巔峰的時候,他曾經是和蔣介石劃分南北而稱霸北方的大軍閥,麾下士兵在他人生最為得意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0萬人的數量。

雖說後來發生的事情使得他實力開始遭受到了巨大的重創,但是瘦死的駱駝終究比馬大,最終的他,手下還是有十幾、二十萬軍隊的。


而我們所說的小西北王楊虎城就沒有張少帥那麼龐大的軍隊規模了。

最開始的時候,楊虎城只是西北王馮玉祥手下的一名將領。

在上個世紀30年代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等人爆發中原大戰的時候,楊虎城和後來的山東軍閥韓復榘以及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等後來的西北軍閥一同選擇了向蔣介石效忠、反叛了馮玉祥。

最終在蔣介石擊倒了他們的老上司馮玉祥之後,他們也獲得了蔣介石允諾給他們的地盤以及地位。

後來韓復榘被蔣介石分封到了山東、成為了實力雄厚的山東軍閥。

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等人被分封回了他們的西北老家,最終通過自己的發展,分別成為了青海、甘肅、寧夏這三個省份的主導者。


而楊虎城在那個時候從蔣介石手中接過了陝西的地盤,最終成為了陝西的軍閥。

想必從以上這個介紹,大家就可以看出楊虎城和張少帥之間的差距。

原本的張學良是絲毫不弱於馮玉祥的,而楊虎城原本只是馮玉祥手下的一名將領,這其中的差別自是不用詳細說明的。

在這兩大軍閥合兵的時候,張少帥手下有十幾、二十萬人馬,而楊虎城手下的人馬大概在六萬人左右。

兵變的即刻爆發

因為他們二人一直覺得蔣介石給他們安排的這個任務是旨在消耗他們力量的原因,所以他們對蔣介石給他們委任的任務是非常排斥的。

再加上他們二人都一直有著很強烈的抗日意願,(張少帥在918事變後雖然不曾和日本人爆發過戰爭,但是他表達在明面上的抗日意願卻是非常強烈的)因此這才達成了他們二人後來合作兵變的基礎。

在他們本身的不願意之下,他們對蔣介石安排給他們的任務就自然極力推諉了起來。

時間來到了1936年12月份,張少帥在楊虎城的說服下,初步和楊虎城達成了反蔣的決定。

然後為了貫徹他們二人之間達成的決定,張少帥就專門坐飛機趕到當時蔣介石所在的洛陽用請他到西安給士兵們訓話的藉口把他給”請”到了西安。

然後在爆發了各種衝突之後,他們在12月份12號凌晨的時候,調動著自己的人馬把包括蔣介石、陳誠、衛立煌、蔣鼎文等國民政府軍方大佬在內的人物給扣押了起來。

這就是近代史中著名的兵變西安事變,在張楊二人扣押了蔣介石之後,國民政府方面的態度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兵變最後的發展結局

當時蔣介石的妻子宋美齡以及蔣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在內的人都極力地主張要用和平的方法來和張楊二人談判。

而國民政府軍方的第二號人物何應欽可能覺得這是一個除掉蔣介石、自己當老大的機會,所以他主張應該點齊所有中央軍的人馬,通過堅決的武力手段把蔣介石給“救”出來。

不過後來的事態發展並沒有讓何應欽得逞,在各方陣營的協調下,蔣介石被張楊二人放了回去。

而在此過程後,張少帥乖乖地和蔣介石坐飛機走了,然後就在接下來的很多年時間裡被蔣介石幽禁了起來。

而楊虎城在被蔣介石送出國回國後,也被蔣介石的人抓到關押了起來,最終在被關押到49年的時候,被蔣介石派人處死在了重慶。

所以說這就是近代史中著名的兵變西安事變,雖然張揚兩位軍閥最終的結局都比較悽慘,但是這次兵變所帶來的意義卻也是非常積極的。


孤客生


沙丘之變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兵變,“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被餓死。

高平陵之變

三國曹魏時,司馬懿趁宗親曹爽大將軍帶皇帝出遊在京城兵變,司馬氏自此掌握曹魏政權。

河陰之變

南北朝時期,北魏權臣爾朱榮對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殺事件,此後北魏政權成了爾朱氏的傀儡。

玄武門之變

唐朝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殺兄長太子李建成,後囚禁父親李淵登上帝位。

馬嵬之變

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出長安,士兵譁變殺死玄宗寵臣楊國忠,逼皇帝殺楊貴妃。

陳橋兵變

後周將領趙匡胤擁兵自重,在陳橋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皇室孤兒寡母的江山,建立了宋朝。

奪門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的明朝皇帝明英宗回到京城時他的弟弟已經登基為帝,在他弟弟病重時大臣部將擁立明英宗再次登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因此身死。

西安事變

蔣去西安督戰,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為逼蔣抗日,發動兵變囚禁蔣。


歷史區的哈士奇


在明朝末年有幾次近乎影響國運的兵變,如祖大壽在京師城下東潰、劉興祚弟弟劉興治的東江兵變、孔有德的吳橋兵變。還有一些小的,如崇禎初年寧遠、錦州兵變,薊鎮中協兵變,龍武營水師兵變,己巳之變中薊鎮中協再次兵變。我選擇其中大的幾次來說吧。

1、祖大壽兵變

1629年,皇太極潛師入關,在攻克中協邊口後,迅速西進京師。明軍各路大軍紛紛雲集京師城下,援軍的主力就是遼東關寧軍,並在11月20日與清軍大戰。

(己巳之變)

12月1日袁崇煥下獄。三天後,祖大壽率所部關寧軍脫離戰場,迴向遼東,算上新到的兩個步兵營,接近一萬五千人。

這次兵變造成兩個後果:一、主力部隊脫離戰場,讓戰局急轉直下,京師一度陷入非常危急中。

二、關寧軍和朝廷離心離德,祖大壽等一干將領不再令行禁止,只是聽調不聽宣。

(祖大壽)

2、劉興治的兵變

己巳之變中,孫承宗到了關門安撫了祖大壽,一方面準備進軍關內,擊敗清軍;一方面準備東江牽制,襲擾後方。

(皮島)

剛開局就遇到了龍武營水師兵變,周文鬱好不容易安頓好了。知道哥哥戰死與深陷東江矛盾的劉興治兵變了。周文鬱又去慢慢安撫。

這次兵變也造成了兩個後果:一、東江內部的鬥爭公開化,血雨腥風再難停止。

二、孫承宗的戰略牽制計劃完全失敗,明軍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戰機。

3、吳橋兵變

大淩河之戰就是明軍的凡爾登,消耗了明軍太多鮮血。本來是襲擾清軍後方的登萊軍,在孫元化的指揮下一事無成,最後決定派孔有德從陸地上往援遼東。

(東江諸將)

在到達吳橋,因為軍紀與地方行間供給的問題,孔部兵變,並殺回登州。之後佔據登州,圍困萊州,前後與明軍邊軍作戰一年有餘。

此次兵變造成三個後果:一、明軍東江系統開始逐步倒向清朝;二、清軍的裝備、戰術水平實現了更新換代;三、皇太極的王朝越來越像一個聯合政權。

(孫元化)

這幾次兵變在根子上瓦解著明朝,明清戰爭此消彼長就是在這過程中漸漸實現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兵變,兵變的起因不同,結局也各式各樣,有的導致了朝代更替,有的使皇權易位,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敗了。作為歷史知識介紹,試舉幾例。

玄武門之變

李淵和李世民父子曾起兵反隋,建立了唐朝,李世民功不可沒。但唐朝建立後,太子李建成成為文官勢力的代表,秦王李世民成了武將勢力的代表,太子勾結齊王李元吉,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唐高祖李淵偏袒太子一方,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兵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李淵立自己為皇太子,後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李世民劇照

馬嵬驛兵變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月14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隨從的將士怨恨憤怒,把矛頭指向楊國忠,認為他是造成了安史之亂的根源。15日,吐蕃使節20餘人楊國忠問沒有吃的,士卒乘機箭射楊國忠,他急忙逃跑,在馬嵬驛西門被士兵追上殺死,頭顱掛在西門外示眾,又逼迫楊玉環自盡。不久,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宣佈即帝位,是為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楊玉環劇照

陳橋兵變

959年六月,後周世宗柴榮在北伐遼朝中患病,回到汴京,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不久世宗病故,7歲的柴宗訓欞前即位,是為周恭帝。趙匡胤、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與北漢南下進攻後周,趙匡胤統軍北上禦敵,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發動兵變,趙匡胤被黃袍加身,擁立為皇帝。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脅迫周恭帝禪位。從此開始了北宋時期。

趙匡胤劇照

吳橋兵變

1631年八月,皇太極率清兵攻大淩河城(今遼寧凌海市),祖大壽被困城內。孫元化急令孔有德派兵增援,孔有德抵達吳橋(今滄州市吳橋縣,當時屬山東)時,部隊給養不足,縣人卻閉門歇業。孔有德受李九成、李應元父子煽動,眾人乘機掠奪譁變。孔有德殺回山東半島,連陷臨邑、陵縣、商河、青城諸城,率兵直趨登州,史稱“吳橋兵變”。

此外,中國近代史上還有“京保津兵變”、六一六兵變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