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形象的時代精神

《西遊記》全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七回,寫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三界的故事;第二部分是第八至第十二回,寫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經故事的緣由;第三部分是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護送唐僧到西天取經,一路上師徒四人鬥妖斬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實際上只有七十七難,前四難是在取經以前),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西方天竺國靈山,見到了佛祖如來,取得了真經,護送回東土,四人也修成了正果,變成了佛。

孫悟空形象的時代精神

第三部分取經故事是全書的主體,佔了絕大部分的篇幅。但第一部分卻是全書中寫得最生動和最精彩的部分,從孫悟空非凡的出身,求仙得道的過程和大鬧三界(特別是大鬧天宮)的情節中,塑造了一個神通廣大、蔑視皇權、敢於造反、積極樂觀的充滿神奇色彩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為下文描寫取經路上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戰鬥作準備和鋪墊。第二部分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聯結起來,在結構上起到一種過渡的作用,但故事本身在思想上則表現出明顯的宗教迷信色彩。第三部分取經故事,由相對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四十一個故事組成,以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作為線索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著重表現孫悟空斬妖除怪、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樂觀的鬥爭精神和美好品德。大鬧天宮的故事和取經故事,在題材內容和主題思想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前者主要是寫孫悟空造反,後者則表現為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崇高目的而克服困難、艱苦奮鬥的歷程;前者純屬於個人行為,而後者則是一個集體行為)。但由於孫悟空思想性格前後的一貫性(這主要是指他的反抗性、鬥爭性和積極樂觀的精神),鬥爭對象和鬥爭形勢的變化並未影響到小說思想內容的大致統一。

孫悟空形象的時代精神

前七回主要寫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三界,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寫他的神通廣大;二是寫他的反抗鬥爭,寫他敢於造反的精神。孫悟空作為一個光輝的英雄形象,其基礎就是這七回書奠定的。無論是他的出身、神通廣大或是造反行動、造反精神,都同明代中期以後特定的時代條件和時代思潮有著深刻的聯繫。

孫悟空形象的時代精神

為了很好地分析和欣賞孫悟空的形象,《西遊記》產生的時代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看到的今天出版的《西遊記》署名都是吳承恩,但實際上還存在許多疑點,著作權的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作者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小說創作的具體年代當然也就很難確定。但《西遊記》成書於明代的中後期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我們今天見到的通行的百回本,就是前面提到現存最早的金陵唐氏世德堂本,刊於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在這之前也還可能有未保存下來的更早的刊本,因此《西遊記》的成書應該要比世德堂本刊行的時間為早,大致在16世紀的中葉或更早。這個時期,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中都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和新的因素。這些新的現象和新的因素,都鮮明地反映在當時產生的文學作品中,當然也反映在以超現實的幻想形式描寫生活的《西遊記》中。

孫悟空形象的時代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