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4章:建德抱道立血統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4章:建德抱道立血統

有聲《道德經傳家版》第54章:建德抱道立血統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心解]

善於建德的人不為外物動搖,善於抱道的人不會半途而廢。以道德傳家的人必定受到子孫後代的敬仰、愛戴、感恩和祭祀。

把建德抱道用於修身,他的德性可以純真不二;把建德抱道用於治家,他的德性可以綽綽有餘;把建德抱道貫徹到一鄉,他的德性可以不斷增長;把建德抱道貫徹到一國,他的德性可以更加豐厚;把建德抱道貫徹到天下,他的德性可以得到普遍認可。

所以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德行看到其他人的德行,從一個家的家風看到其他家的家風,從一個鄉的鄉風看到其他鄉的鄉風,從一個邦的民風看到其他邦的民風,從一個國家的世風看到全天下的世風。我身居一隅如何能知天下風尚情勢呢?就是用了這種以德證道的內觀方法。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4章:建德抱道立血統

[會意]

本章是道德傳家的核心章節,老子著重闡述了建德抱道的方法、好處以及建德抱道對於修身傳家治國安天下的意義。

本章一開篇,老子首先闡述了道德傳家的意義。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建者,建德也。善於建德的人,其德根深蒂固,外物不能動搖,故曰不拔。抱者,抱道也。善於抱道的人,其道慎終若始,決不會半途而廢,故曰不脫。“祭祀不輟”是說家道中興,後繼有人,祭祀不絕,煙火旺盛。韓非子說:“為人子孫者,體此道以守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絕。”常言說,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建德抱道,福壽綿延。道統傳承是家族長盛不衰的根本,一個以道德傳家的人,把建德抱道作為人生之寶、傳家之寶一代代傳遞延續,讓子子孫孫都成為建德抱道之人,這個家族就有了精神血統,有了文化基因。就會為這個家族提供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的道德能量和持續發展的文化動力。老子是道德傳家的創意人和倡導者,老子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吾將以為教父。”前人以道教化於我,我亦以道教化後人,吾將成為以道教化眾生的教父。老子這樣做了,所以他受到子孫後代永久的敬仰、愛戴、感恩和祭祀。

老子道德文化是一隻無形的手,冥冥之中掌控成敗得失。老子之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反覆證明,什麼時候聽了老子的話,就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什麼時候不聽老子的話,社會道德判斷就會出問題,就會亂象紛呈。人性的貪婪、道德的崩潰、誠信的坍塌、良知的泯滅等等,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離經叛道、自食惡果,就在於“不聽老子言,吃虧在眼前”。漢朝的漢文帝、漢景帝無為而治、民富國強,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唐朝的李世民出現貞觀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出現開元盛世,都是“聽了老子言,盛世在眼前”。老子道德文化是一面直照社會人心的鏡子,是醫治社會病症的一劑良藥。道德堤壩的修復,誠信長城的修復,人心的修復,良知的修復靠什麼?都不是光靠法律、靠制度能解決的問題,最終必須要靠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長期持久,直達人心。人心之惡、人性之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偏離了大道。只有用道德修身,用道德傳家,用道德這種充滿正能量的文化去觀照社會人心,才能撥亂反正。老子倡導道德傳家的偉大歷史意義和偉大現實意義就在於此。

怎樣才能成為“善建者”和“善抱者”呢?老子告訴我們一個字,就是“修”。“修”就是修德,就是按照天道之理去建德,就是要道化人生,德行天下,把自己不合道的言行修正到合道上來。老子著重強調了個人德行的漸次展開,大力倡導建德抱道要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老子認為修德的次序分為五步,依次是修身、修家、修鄉、修國、修天下。修德的結果也分為五種:真、餘、長、豐、普。老子的修德與孔子的修德不同,孔子修的是仁義之德,老子修的是大道之德。孔子修德強調積累善行,老子修德強調減少慾望。孔子主張口頭教化,老子主張不言之教。老子修德的性質是第五十一章中提到的玄德,是用一種自然不爭的行為來矯正天下的弊端。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4章:建德抱道立血統

老子的修德是一個漸次展開的過程。“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唯有身化於道,他的德行才會純真不二,他才會從一個世俗之人成為一個有道的人。真者,真實、真誠、真正、真切之謂也。修德的核心之點就是與道合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唯有以我身純真不二之德,推之於全家,全家修德,同化於道,他的德行才會綽綽有餘,家庭才會從世俗之家而昇華為有道的世家,道德傳家,後繼有人,世代不離大道護佑。“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真德由身及家及鄉逐步生髮擴展,進而修之於鄉,使全鄉同化於道,同化於德,他的德行才會不斷增長,使一個世俗之鄉昇華為鄉風淳美的道德之鄉。“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由一個鄉而生髮擴展到一個邦,使全邦同化於道,同化於德,他的德行就會更加豐厚,便會從世俗之邦昇華為無為而治,百姓安居樂業的道德之幫。“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由修之於邦進而修之於天下,以道蒞天下,使天下同化於道,同化於德,他的德行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普遍認可,便會從世俗的天下昇華為有道的天下,全人類就會同修於道,同行於德,共同沐浴在道德陽光之下,和諧、幸福、安康、快樂!以超凡脫俗成真人為基點,並由此逐步擴展道德能量場,使這個能量場由真而餘,由余而長,由長而豐,由豐而普,最後進入理想的道德社會、大同世界。這是老子的理想,是老子文化對人類的終極關懷。老子提出了德化天下的理想和途徑,他希望更多的人加盟到德化天下的隊伍中來,從德化自身到德化家庭,從德化鄉里到德化天下,從淨化家風到淨化鄉風,從淨化民風到淨化世風。世界老子學會八字理念:道行天下,德化世界。正合老子此章之義。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批以“德化世界”為己任的弘道人、種道人正集合在世界老子學會的旗幟下,把“德化天下”進行到底。

老子通過德行逐漸修行的漫長曆程,逐步走上人生的巔峰。當他再回首觀察這個修煉過程的時候,就達到了洞透大千、明察秋毫的境界。老子說:“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唐玄宗釋說:“以修身之法觀身,能清靜者真;以修家之法觀家,能和睦者有餘;以修鄉之法觀鄉,能順序者乃長;以修國之法觀國,能勤儉者乃豐;以修天下之法觀天下,能無為者乃普。”老子修德的具體做法叫“觀”,老子的“觀”是指“內觀”,內觀自心,觀一觀是不是有灰塵、汙染、雜念,內觀的過程就是洗心的過程。這個觀,是以自己觀別人,是透過現象觀其本質,觀一身一家一鄉一邦一天下的人心是不是清靜無染了,人的先天道性是不是迴歸了,觀天下之人是不是滌除玄覽了?老子認為,認識最高本體的道,必須從複雜、多樣的耳聞目見的感覺經驗中掙脫出來,要站在更高處去認識。老子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覽,指在心靈深處,以道鏡自鑑自察,除去汙垢。所謂玄覽無疵,就是把內心直觀比喻成一面最深妙的鏡子,把這面鏡子擦拭得乾乾淨淨,做到人的內心不染外物,這樣萬物就會自然呈現在面前,為你所認識。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就可以認識天下萬物,不看窗外就可以知道天下萬物生化運行規律。所以聖人能夠“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老子所說的“玄覽”不是用感官而是用思維去覽,是用博大無邊的直覺思維去直接感知世界,是用大道的智慧來證道,從而形成自己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老子說:“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我之所以身居一隅而知天下,就是用了這種以德證道的內觀方法。

古往今來,眾生芸芸,修道者多如牛毛,而得道者鳳毛麟角。善建德者,循此五修,從我做起;善抱道者,積此五德,始於足下。善建善抱,弘揚大道,善知善行,知行合一。何患身心不健、福壽不長?何患家道不興、富不過三?何患世風不正、人心不古?何患人類不能走向道德社會?何患世界不能實現大同?

[道歌]

建德抱道立血統,

子孫萬代永傳承。

道行天下為己任,

德化天下淨世風。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4章:建德抱道立血統

誦讀者簡介:何豔紅(明荷)資深電視節目主持人、編導;世界老子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省國學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禮學中心特聘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近年來,積極組織、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主持省內外千人以上大型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近百場。多次受邀主持伏羲祭祖大典、祭孔大典等大型活動。2017年4月11日創建“明荷經典誦讀”微信公眾平臺,用聲音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4章:建德抱道立血統

作者簡介:董延喜,號延熹道人,外號老道。《中國道學論壇》《中國道教論壇》總編,世界老子學會執行會長。他創辦的道網傳媒成為全球最大的老子文化傳播交流平臺和學術資源庫,擁有會員粉絲超百萬,被譽為“網絡弘道第一人”;他先後為國內外作了大量道文化產業策劃創意,使得一大批道學景觀和道教宮觀得以恢復重建,是業界享有盛譽的高級策劃師;他所創作的《道德經傳家版》,成為深受普通百姓歡迎接地氣的大眾讀本;他在全國各地講授老子文化390多場,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他所研發的“生活道學”系列講座”,被列為國家圖書館公開課。

董延喜《道德經傳家版》第54章:建德抱道立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