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鼻子走路的動物

據稱,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群島上曾棲息著一種奇妙的哺乳類動物,它們的奇形怪狀遠遠超出人們的常識——腦袋朝下、尾巴朝上,倒著走路,在動物分類學上被歸為“鼻行類動物”。有關鼻行動物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19世紀末,德國詩人摩根茨坦曾提到過這種“用鼻子走路的動物”。不過,這件事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都以為這是詩人“詩興大發”後的“豐富想象”。直到瑞典人佩特魯森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島上發現了許多用鼻子走路的動物後,鼻行動物才真正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最大的鼻行獸叫暴君鼻行獸,身長1.7米以上,有4個鼻子,頭朝下,用4個鼻子走路。在島上,科學家共發現14科189種鼻行獸。

1941年正是二戰期間,瑞典人佩特魯森從日本法西斯的集中營僥倖逃出,輾轉漂泊到哈伊艾伊群島中的哈伊達迪菲島上。這是一個南北長32千米、東西寬16千米的小島,總面積僅1690平方千米,由石炭巖和粘板岩構成,還聳立著一座高1752米的活火山。該島遠離大陸,人跡罕至,氣候全年變化不大,其上生長的熱帶植物的情況世人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發現島上特有的奇異生物群非常豐富。島上曾生活著土著居民700多人,他們把本島稱為“太古之島”。遺憾的是,島上的土著人被後來因受登上島的外來者攜帶的流感所傳染而滅絕了。

在島上生息著的眾多古老而獨特的生物種群中,鼻行類動物是最突出的一種。佩特魯森後來把所見所聞用文字記錄下來,並出了一本書。二戰後,一個以瑞典動物學家哈拉特·施頓普凱為首的科學家團體,在群島中的馬伊爾維利島的東海岸建立了一座達爾文研究所的國際研究機構,進行了為期1年的專門針對鼻行動物的調查研究。在這裡,科學家獲得了鼻行動物的大量生態觀察資料和記錄。對鼻行動物的發現及相關科研成果轟動了國際動物學界,被一致認為是20世紀動物學領域裡最偉大的發現。

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遺憾的是,鼻行動物的活體或標本還沒有來得及向大家展示,1957年,隨著美國的一次秘密大型核實驗,哈伊艾伊群島在強大的衝擊波下整體沉沒,島上所有生物包括鼻行動物全部罹難。從1941年被發現到1957年滅絕,這種用鼻子走路的動物只在人類視野裡停留了短短的16年,連一個活標本也沒留下。所幸的是,動物學家施頓普凱留下了一本彌足珍貴的著作——《鼻行獸》,書中記錄了此類動物的解剖圖和生態圖,為後人瞭解鼻行類動物提供了難得的信息。

就目前所知,鼻行類動物是胎生哺乳動物,擁有很大的家族,共有14科189種,在生物進化史上佔有獨特地位。它們的祖先很可能是一些食蟲類動物,在特殊地理環境下走了一條特殊的進化道路。鼻行動物最大特徵是其鼻子構造極為特殊,有的種類只有1個鼻子,有的則有4個鼻子或更多。它們的鼻子千姿百態,奇形怪狀,有像柱子,有像喇叭,有像蝸牛,也有像樹枝。鼻行動物的鼻子有諸多功能,不但可以用來爬行、跳躍,甚至還能捕捉蟲子,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主要作用還是移動身體、支撐身體,這在為數眾多的脊椎動物中是僅有的,難怪有動物學家給它們的鼻子起名為“鼻性步行器”,簡稱“鼻器”。

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這種奇異的動物原本有四肢,不知什麼原因,四肢作為移動器官早已逐漸退化,失去了本來功能,而其功能則已由鼻子取代。後腿有的退化成兩條短小的贅物,有的乾脆消失了。而前腿作為一種抓握東西的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鼻行動物大部分體表有毛,有各種顏色,一般細膩、有光澤,十分漂亮。而足尖、耳朵、頭部沒有毛。鼻行動物的尾巴大都比較發達,有的尾巴比身體還長,尾巴不僅能套取食物,有的甚至還帶有毒鉤,能置敵於死地。由於其尾巴與腸子相通,因此腸內氣體可使尾巴膨脹、並伸展到4米多長,而不用時放掉氣體便可收縮。鼻行動物的繁殖力不太強,一胎只懷一個仔,很少一胎多仔,妊娠7個月到1年。由於棲息的群島天敵少,所以存活率較高。當地土著人在每年春、秋祭祀節日時,都要抓捕一些鼻行動物用樹葉包起烤著吃,但平時則把它們視為神聖之物。

大型鼻行動物體形高大,加上尾巴長度可達1.7米以上,其代表是“四鼻獸”。它們長著4個鼻子,用以走路。鼻子沒有硬鼻骨和軟鼻骨,而是一種海綿體,海綿體在充血後能很快變硬。鼻子中還有空氣壓縮裝置,行走中能發出“嗤嗤”聲。它們的幼獸四肢發達,成獸則四肢退化。四鼻獸的尾巴又細又長,每當摘取高處果實時,便自動把尾巴扭成一個圈以套取食物。

暴戾鼻行獸的鼻子構造與四鼻類差不多。儘管捕食獵物時相當兇狠,但因行走中會發出“嗤嗤”的聲音,獵物在沒等它靠近時早已逃之天夭。為此,該鼻行獸採取伺機出擊的捕獵方法。在捕獵過程中,它們發出的喧鬧聲和過慢的步速總給人留下滑稽的印象。暴戾鼻行獸是少有的後肢發達者,這可能是因為後肢有利於抓捕獵物的緣故。它們的尾端帶有毒鉤,在同類鬥毆或追捕獵物時,毒鉤一旦刺入對方皮下,立即會注射毒液,瞬間使對方倒地。另外,暴戾鼻行獸還具有鋒利的牙齒,適宜於撕裂獵物的皮肉,甚至連大的骨頭都可以吃光。

有一種會飛的鼻行動物,只有一個細長、端部薄而扁但可折成三節的鼻子,其鼻子有彈性,起飛時能像彈簧一樣把身體彈起,動作極快;降落時鼻子可支撐整個身體。它的後肢已萎縮甚至消失,前肢細長,兩耳發達,猶如兔子耳朵,飛翔時兩隻耳朵不停振動,每秒可達10次以上,像蜻蜓一樣飛來飛去,在花叢中、在田間地頭捕食蟲子。

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靠近海濱棲息的一種叫“鼻吸鼻行獸”的鼻行動物,在長期進化中,學會了用鼻子釣魚。其釣魚的方法很獨特,先從長長的鼻子上分泌出黏稠的黃褐色液體,懸垂到水中,鼻液有氣味有黏性,是很好的魚餌。當小魚被吸引來時,便被黏液粘住。鼻吸鼻行獸拖出水中的鼻子,再用長舌把魚捲到嘴裡吃掉。

為了生存需要,會偽裝的鼻行動物更是千姿百態,它們的鼻子有的分瓣成片,模仿蘭花、石竹花等。這種鼻行獸靠尾巴站立,鼻子朝天,遠看真像一朵美麗的花。銀灰色鼻行動物更奇特,在幼年時它們就選擇一塊地盤,用呈管狀的鼻子將身體倒立在那裡,鼻子分泌物日積月累,使鼻子越長越粗高,最後由管狀變成柱狀,固定在那裡,就像小樹一樣不移動。它們生存,一是靠尾部毒鉤分泌出像果實樣芳香的黏性分泌物,吃掉被尾巴粘住的昆蟲;二是靠“寄生鼻行獸”給自己餵食物。寄生鼻行獸體型很小,鼻子細長,嘴呈管狀,靠吸食液體為生。寄生鼻行獸捉蟲子喂銀灰色鼻行動物,餵飽之後,銀灰色鼻行動物胸部的乳頭就會膨脹起來,寄生鼻行獸就用管狀的小嘴吸吮奶水喝。

另外,還有一種全身長著長毛的“長毛鼻行獸”。這種鼻行獸彷彿靠父系社會維持著,以年長雄性為首帶領一小個群體生活,以胡蘿蔔為食物。4個管狀鼻子粗壯有力,只需兩個鼻子就能把胡蘿蔔從地下連根拔出。上年紀的雄性與全身呈褐色的年輕個體不一樣,其銀灰色的尾巴非常醒目,它們揮動尾巴便能引起群體的追隨效應。

據說,施頓普凱的著作《鼻行獸》一面世,即引起世界生物學界和動物愛好者們的極大興趣。許多人看完書後認為,鼻行類動物的發現可稱為動物學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但也有人認為,鼻行類動物缺乏在動物發展史與分類學上的依據,又沒有實體標本或出土的化石之類的東西作參考,因此是真是偽還很難說。如今哈伊艾伊群島已毀滅,一切均已無從尋覓,人們面對根據圖片仿製的鼻行類動物標本,除了驚奇之外,還有無窮的遺憾和困惑。更有一些懷疑者,認為鼻行類動物是偽造的全球性的科學謊言。

儘管文獻記載稱鼻行動物已在地球上銷聲匿跡,儘管懷疑者認為這是科學謊言,但仍不時有零星報道稱,傳說在某地發現了個體極小的鼻行動物。所以,有些人仍滿懷信心地認為,或許有一天,人們還會再見到鼻行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