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服务失效?新需求催生县镇金融机构“突围”,出路有三条

山岭经济、沟域经济、庄园经济、林下经济……

新农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让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雨后春笋般诞生。它们的勃兴和崛起,也让深耕县镇的金融机构不知所措。新业态,看起来熟悉,但却是业务从未涉及的陌生领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起来人还是那些人,但却找不到合适的金融服务对接方式。

传统金融服务失效?新需求催生县镇金融机构“突围”,出路有三条

“熟悉而又陌生”成了困扰当前县镇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障碍。的确,农村还是那个农村,农民还是那些农民;但现在的农村又不是从前那个农村,农民也不是从前的那些农民。乡村正在成为社会资本觊觎的疆场,更成了互联网金融巨头开疆拓土的地方。面对日新月异的乡村,县镇金融机构该怎么办?

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在乡村腾挪的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可能失效。面对传统方式下,可能只是低利、微利,甚至无利的新业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镇金融机构的突围路径或者破解方式,或许只有一条——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满足新需求;只有创新,才能抓住乡村振兴这个难得的机遇,异军突起。

如何创新?

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的创新不能、也不应脱离互联网。目前,乡村互联网普及率非常高,互联网已成为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即便是贫困地区,按照工信部发布的规划,到2020年,宽带覆盖率也将达到98%以上。互联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县镇金融机构创新提供了突破口。一方面,县镇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将金融服务互联网化,改变传统银行总分支行层层审批方式,快捷高效地发放贷款,实现改善体验、降低成本、便利获客的目标。另一方面,采取合作和联合方式,与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科技企业联姻,借助它们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实现对传统金融服务的颠覆式“破坏”,创新出更适应新农村的新金融服务方式。 金融服务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高端领域,互联网化趋势不可逆转。乡村振兴将农业农村带入了全新时代,县镇金融机构也应因时而变,转变观念和理念,紧随新时代脚步,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深耕传统普惠金融市场,形成具有竞争力、服务本地小微企业的特色业务。

其次,从产业链金融角度切入,构筑产业链闭环,形成产融“命运共同体”。农村金融服务因服务对象不同,需采取分层服务方式。大量农户的碎片化金融服务需求,可以诉诸于普惠金融的模式;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可采取基于线上线下的金融生态圈模式,比如线下调查,线上放贷等等,将以往的机构主导型服务模式,转化为平台主导型营销模式。对于产业链完整、上下游企业众多的产业,则可依托互联网交易平台和产业链服务,建立金融电商平台,将金融嵌入电商流程,实现支付清算、授信放贷与产业链上物流和现金流的融合,使产业链因金融赋能,降低财务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而形成以核心企业为基础的生态圈和产业链金融生态圈。一旦产业链闭环形成,产融变成“命运共同体”,那么,整个产业链价值就可以被平台拥有者充分挖掘,甚至赢家通吃,且构筑出难以侵入的进入壁垒。

传统金融服务失效?新需求催生县镇金融机构“突围”,出路有三条

再次,从绿色金融角度切入,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助推需求侧转型。近几年,绿色金融在政府推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创新力度不大,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振兴“20字方针”中的“生态宜居”,为绿色金融体系构筑提供了机遇。因为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必须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保护耕地,种草植树……其中诞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巨大。县镇金融应抓住乡村振兴契机,通过构筑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助推需求侧转型,为绿色金融的深度发展创造更多需求。

传统金融服务失效?新需求催生县镇金融机构“突围”,出路有三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