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在基層干圍著產業轉——記農業農村部扶貧掛職幹部張天佑

沉在基层干围着产业转——记农业农村部扶贫挂职干部张天佑

沉在基层干围着产业转——记农业农村部扶贫挂职干部张天佑
沉在基层干围着产业转——记农业农村部扶贫挂职干部张天佑

2017年3月,為打贏脫貧攻堅硬仗,發揮好產業扶貧的基礎性作用,原農業部決定開展環京津特色產業對口幫扶共同行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從直屬單位中選派28名優秀幹部掛職幫扶河北省28個國家級貧困縣。

沉在基层干围着产业转——记农业农村部扶贫挂职干部张天佑

張天佑(左)

這是農業農村部扶貧史上一次性派出幹部規模最大、重視程度最高的一次扶貧行動。一年多時間過去了,掛職幹部幹得怎麼樣?“共同行動”起到了什麼效果?記者在河北壩上沽源縣遇到了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影視中心掛職幹部,沽源縣委常委、副縣長張天佑。

01

滿懷真情去扶貧

一個晴朗的下午,沽源縣東辛營村80歲的鄭世英婆婆正在炕上閒坐,門外一個熟悉的身影讓她一下從炕上翻身下來,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老人又讓座,又倒水,還轉身從廚房拿出盛白糖的罐子,往張天佑水碗中加了幾勺糖,用勺子把兒攪拌碗裡的糖水說:“天佑,快喝點水,看甜不?”這暖心的情景彷彿迎接出遠門的親兒子歸來。

鄭世英和48歲的兒子李強一起生活。老人有病,李強沒法出門打工。因為家貧,這憨厚老實的莊稼漢至今未娶。李強說,去年張縣長剛來就幫著我們賣架豆,去年我家的兩畝架豆賣了1.6萬多元,一下子翻了身,家裡還蓋起了新房子。鄭世英老人在一旁笑盈盈地說:“天佑侄兒還幫著給他介紹對象呢,已經相中了一個,準備要辦喜事呢!”

丁莊灣村的殘疾老人唐貴升是張天佑在沽源認下的又一門窮親戚,老人和相依為命的獨子今年包種別人荒棄的幾十畝地。老人說:“天佑侄兒第一次來我家,就稱呼我叔叔,和我兒子兄弟相稱,他找企業免費給我們提供了價值兩萬多元金蓮花種苗,他還自掏腰包1200元給我們買好了架豆種子,送來了免費化肥,送我兒子參加扶貧培訓班。看我有木雕的手藝,聯繫上旅遊點幫我賣木雕……”

“我們按照中央‘因戶施策、精準繡花’的要求,努力尋找能幹的、肯幹的貧困戶優先去幫,以主動脫貧典型來激發更多人的內生動力,力求產生扶貧先扶志的效果。”張天佑說。

今年春節前,張天佑冒著近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集中走訪了100多戶貧困戶,逐戶謀劃幫扶措施。掛職一年多來,他下鄉進村130多次,跑遍了沽源所有鄉鎮和多數貧困村,結交了一大批窮朋友窮親戚。記者注意到,在張天佑的手機裡存有一份長長的表格,詳細記錄著每個貧困戶的情況,需要啥、能幹啥和怎麼幫。他和許多農民是微信好友並保持著密切的聯絡。記者的採訪常被農民打來的電話打斷,很多年長的農民都叫他“天佑”。

貧困戶們說:“天佑侄兒要是回去了我們會哭的。”

一起日夜工作的當地幹部們說:“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掛職幹部,天佑縣長要是回北京了,我們肯定會想他。”

一聲聲親人般的呼喚,一樁樁貧困戶眼中能改變家庭命運的“小事”,一個個小小的思念,這些真實的場景讓記者強烈感受到張天佑一年多來與貧困群眾的深厚情誼。

02

深耕產業促脫貧

在“壩農黑豬”興順店扶貧養殖示範基地開工建設現場,張天佑代表縣委縣政府主持了開工儀式。該項目是利用每戶2000元的產業到戶資金集中飼養高品質黑豬,每年還本並分紅一次,年均收益率35%。貧困戶拿2000元入股,三年至少拿回4100元,還可優先到豬場打工。養殖企業租賃豬場,村集體收入由零變成每年8萬元,可以帶動50多戶貧困戶脫貧,為興順店村農民易地搬遷後的產業就業提供支撐。

農業經濟學研究生畢業的張天佑,深知脫貧攻堅發展產業是基礎,模式創新是關鍵。來沽源後,他集中三個月時間,深入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大戶進行了細緻的調查研究,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關於產業扶貧的問題和思考。他說:“我們這裡天藍水淨,產品優良,但是產業化程度低、帶動力弱,產業扶貧決不能停留在只給貧困戶發羊羔發豬崽,送籽送種這些層面,必須要立足資源稟賦,緊盯市場需求,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延長產業鏈條,抓營銷創品牌。”

“去年種架豆的農民可掙錢了!”記者在沽源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沽源是長江以北規模最大的架豆種植區,但以往農民分散種植,價格都由販子們說了算。張天佑說:“單家獨戶的小生產難以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必須要把農民組織起來!”來沽源僅40多天,張天佑就帶著鄉村幹部、駐村隊員一起組建了沽源架豆協會和合作社,有21個村近千農民加入協會。張天佑擔任協會顧問,協會註冊商標,引來經銷商,建立了微信群,架豆收採期每日根據市場行情發佈價格,在採購商面前,農戶們第一次有了議價權。張天佑還協調央視農業頻道進行大量宣傳,2017年沽源架豆達到了歷史最好行情,由上一年最差時的幾毛錢漲到去年最高時8塊錢,平均每畝架豆同比增收1600多元,全縣豆民增收約6000萬元,去年僅架豆一項產業就帶動800多名貧困戶實現脫貧。架豆種植中心村東辛營村還獲評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

打造富硒產業田園綜合體、芍藥特色小鎮,物流車入股分紅,科技培訓扶智先行,一年多來,沽源產業扶貧的很多探索實踐中,都留下了張天佑奔波忙碌的影子。他說,能夠成功地推動這些項目落地,離不開沽源縣幹部的辛苦付出。一位資深的老局長說:“我本來是要熬著等退休的,是張縣長激活了我的鬥志,我還要好好地再幹幾年!”

03

一份小小的扶貧答卷

張天佑所在的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和沽源縣結對幫扶後,向農業農村部立下完成“十百千億”工程的“軍令狀”。“經過全單位一年多的努力,我們提前並超額完成了任務,我們按照部裡的要求,聚焦產業扶貧,大力推動技術援助、營銷幫扶、企業合作、典型示範‘四個一批’落地見效。”張天佑說。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劉玉梅是國家十字花科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在張天佑邀請下多次來沽源指導西藍花生產,免費帶來新品種進行試驗種植。針對農民缺乏技術的短板,張天佑多方聯絡了4位國家產業體系首席專家來縣裡指導,還協助組建了由88人組成的國家、省、市級農業科技顧問團,和同事們一起實施了沽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業科技扶貧培訓活動,採用大專家和“田秀才”結合,集中大課和田間炕頭小課結合的方式,共舉辦培訓班500多場次,參訓2.3萬多人次,實現了120個貧困村全覆蓋。沽源還聯合高校和企業,創新性地建立了“科技小院”,以零費用、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的“四零”模式,為農民提供伴隨式技術服務,為扶貧先扶智提供了“沽源樣本”。

“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源頭,這是沽源人的文化自信。”張天佑說。他在創新營銷手段,打造沽源品牌上做文章,挖掘沽源作為天津北京水源地的地理歷史淵源,利用“沽”是天津市別稱的文化符號,在天津建設了零投入的沽源產品直銷專區,以“你是沽我是源,歡迎津沽人民品嚐來自故土家園的味道”為理念推介沽源農產品。目前,6家社區市場、1個分揀中心已經在天津主城區投入運營;在北京等大城市謀劃300家蘇寧小店無傳統中間環節式免費直銷沽源農產品項目開始落地,沽源農產品第一次以自有品牌新形象進入京津市場,開始擺脫長期“被貼牌”的命運。2017年,央視免費為沽源農產品進行了包括近1000條廣告在內的共計10個頻次的電視和融媒體推介,打造“沽之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沽源的農產品逐漸被市場認可。

記者採訪時,正趕上張天佑主持富硒燕麥田園綜合體一期5億元投資簽約儀式。該項目以富硒雜糧種植加工、旅遊觀光、文化傳承、地產餐飲為建設內容,總投資30多億元。該項目對貧困戶的土地流轉、招錄務工、產品收購實行“三優先”。張天佑告訴記者:“富硒是大自然對沽源的恩賜,種植燕麥是既有資源稟賦又符合市場導向的消費潮流,田園綜合體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業態,三者的有機結合一定會給沽源傳統產業升級帶來蝶變效應。”

掛職一年多來,張天佑利用“三農”資深媒體人的資源優勢,幫沽源內引外聯了一大批項目,為產業扶貧提供了硬支撐。“也許有的項目在我掛職期間難以馬上見效,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必奮發有為。”張天佑說。

沽源縣委書記郭有和說:“天佑同志是帶著為民情懷和使命責任來的,扶貧、扶智、扶志他都做到了,天佑的到來,為我們沽源的發展打開了一扇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