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10万的爆笑漫画:爸爸带娃不靠谱?这可能是最靠谱的回答

点赞10万的爆笑漫画:爸爸带娃不靠谱?这可能是最靠谱的回答

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须在基础研究储备中提取“资本”,大部分难以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往往都能在基础研究领域找到答案。

按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规律,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研究,三者合理投入比例是1∶1∶3。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应适于这一规律。

但由于基础研究投入多、不易出成果,与发展速度关联度不高,不少机构更愿意把经费投入见效快的领域。

高校与科研院所是传统的基础研究重地。但所获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R&D经费总支出占比长期徘徊在5%左右,发达国家基本保持在10%以上,其中美国在18%左右,法国等欧洲国家超过25%,瑞士更是接近30%。

本世纪初在编写《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参与调研的专家提出过一个具体目标,即到2015年,使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中对基础研究投入尽快达到20%。十多年后,这一目标显然远未达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分析,前些年国内执行“跟踪—再创新”思路,空间还较大,同时经济保持连续增长。现在,不重视基础研究造成的后果正在显现。比如,最近几十年没有任何在国际学术界数得上的成果,诺贝尔科学奖更是无缘摘取,产业界的关键技术迟迟得不到突破等。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指出,国内现行的科研评价导向和体系,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无法静下心来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积累和探索。

中国企业也落入一个误区,认为基础研究只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责任,却未审视自身短板——承接不了来自实验室的科研成果。

今年初,在中国科协推动下,中科院自动化所与河北一家企业共建了环保实验室。一名中国科协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合作框架已经搭好,资金也已到位,可是实验室挂牌半年多了没有任何动静,“中科院的科研成果企业消化不了,甚至派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到企业里跟踪指导几个月都教不会”。

企业只有增强自身的基础研究水平,才能“接得住”实验室里飞出的“金苹果”,并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激发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的积极性,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提出一个方案,即参照国外成熟做法,由中央财政设立企业基础研究引导基金,用以支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起步发展。

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源头在夯实基础研究实力。完善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分配机制,与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总量,皆是今日之中国所必须完成的。“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这不仅是科学界的共识,也已为产业界所认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