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她們心裡有多孤獨?

文首發於公眾號“好心情互聯網醫院”(hxq_ih)

文/練勤,曹懷寧心理諮詢工作室專欄作者

一、愛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

小陳是一位全職媽媽,孩子剛半歲,不善表達的老公整天忙於工作,對老婆孩子的陪伴少得可憐,倍感孤獨的她,喜歡上了發朋友圈刷存在感。

她也曾試過爭取老公的陪伴,可失望多了,也就放棄了。“我害怕信息發送出去石沉大海、抑或只得到寂寥回應的孤獨,而發朋友圈把情緒分享出去,好像就沒有那麼孤獨了。”

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她們心裡有多孤獨?

研究表明,生娃後三年,是全職媽媽們發朋友圈的高峰期,在朋友圈常見幾類內容:

* 曬娃:娃的吃喝拉撒睡、成長印跡;

* 轉發文章:轉發有關婚姻育兒的科普雞湯文;

* 家庭關係類:秀恩愛or 抱怨老公不疼愛自己、吐槽婆媳關係;

* 人生感悟類。

二、為何全職媽媽們如此愛發朋友圈?

01

用母愛的自戀抵禦孤獨感

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她們心裡有多孤獨?

全職媽媽們的朋友圈裡,80%以上都是曬娃,其中原因心理學家弗洛姆曾有過解釋,“幼兒被看作母親的一部分,她對Ta的愛和迷戀,可能就是她自戀的一種滿足。”

然而,這種自戀本質是全職媽媽在用母愛抵禦產後孤獨感。媽媽會因為孩子的到來失去家人的關注,陡然間由孕期的“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變成“無人問津、無人關注”,加之沒有工作,全職媽媽很容易感到孤獨落寞。

孤獨的感受會引起人們的恐懼感,無意識下,她們會用母愛來擺脫孤獨,而發朋友圈曬娃,是澆滅孤獨最好的方式。

02

缺失與外部世界聯結

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她們心裡有多孤獨?

人是社會性的群體動物,有交往集群的需要。而全職媽媽沒有工作,缺失了與人聯結最為重要的一個渠道。

因此全職媽媽的交往侷限於家人朋友,相對單一,它所能帶來的聯結滿足是虛弱的,很容易產生孤獨感。而朋友圈所具有的社會交往屬性恰恰彌補了這一點,讓全職媽媽們感受與外部世界的聯結。

關係聯結對於一個人而言至關重要,只有在社會關係中,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實,才有機會與人聯結。就像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所言:

只有人性化的人際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

03

與家人聯結不緊密帶來孤獨

愛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普遍與家人沒有建立良好的聯結,因此備感孤獨,需要其他渠道排解。

全職媽媽與伴侶居同食寢同室,與孩子朝夕相處,與家人的物理距離相近,卻很少有心理層面深層次的聯結。

當另一半和其他家人都忙於事業工作,無暇顧及全職媽媽的聯結需求,不能提供具有深層次聯結的交往,全職媽媽很容易感到孤獨,急需其他渠道發洩,而朋友圈是互聯網時代最便捷的聯結方式。

04

全職媽媽價值感偏低帶來孤獨感

全職媽媽們愛發朋友圈,還有一個原因是群體的價值感偏低帶來孤獨感。因為這份“工作”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收益,缺乏激勵機制: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看到的,繁瑣的家務和育兒工作也很難得到家庭和社會的的認可。

於是乎,她們重複著單一的生活:家—菜市場/超市/商場—幼兒園/學校,日復一日重複繁瑣和忙碌,卻又體會不到多少價值感。

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價值感的人,往往會在虛擬世界裡尋求認同,於是有意無意的通過發朋友圈來尋找失落的價值感,緩解孤獨。

三、發朋友圈真的緩解孤獨了嗎

朋友圈的點贊和評論很容易讓人產生與世界聯結的幻覺,就好像擁有豐富的人際關係。雖然這是假象,卻還是能給人滋養,讓孤獨的全職媽媽呈現鮮活的生命力,避免人際關係匱乏帶來的生命力乾癟。

但是在即時性的那時那刻,你在朋友圈分享的慾望如果過於強烈,也會影響對當下的感知。比如孩子正蹣跚學步向你走開,而你一心想著要把這份喜悅分享在朋友圈,這會干擾你和孩子享受親子時光,沒有享受到親子之情的你會愈加孤獨。

發朋友圈的侷限在於:你以為別人點贊就是看見你了,其實並不是,更多的只是出於習慣性的禮貌,並不一定能看見你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感受。

而感受被看見,才對你有意義。

四、孤獨的全職媽媽們要如何克服孤獨感

發朋友圈並不能真正消除全職媽媽的孤獨感,因為朋友圈的人際聯結過於虛幻,那麼全職媽媽們要如何克服孤獨,超越個人的小天地,與他人聯結呢?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裡給出了克服孤獨的辦法:同一化和愛

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她們心裡有多孤獨?

同一化是指採用與一個群體的人保持一致的方式來實現同其他人的結合,最為重要的表現就是工作。尋找一份工作是克服孤獨感不錯的方式,全職媽媽可以在工作裡尋找失落的聯結和自我價值感。

當然這個前提是家庭有經濟能力免除照顧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全職媽媽們也不妨通過時間比較自由的兼職(諸如在家辦公、自由撰稿人等)來達到與他人聯結。

如果連兼職也沒法做,那就試著用愛消除孤獨。如弗洛姆所說,愛是人類的一種積極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阻隔的高牆,實現人與人的結合,使人克服孤獨感和隔絕感。

你不妨就好好給出母愛,在養育裡實現與孩子的深度聯結,由此帶來的滿足感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孤獨感。

當然,你也可以給予伴侶一些愛,不過這需要你明白愛的真諦,如弗洛姆所說:

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不成熟的愛是因為需要所以愛,成熟的愛是因為愛所以需要。

也就是說,你不需要一味的等待丈夫的關心和愛護,要學會給予,主動突破凡塵瑣事的阻礙,掌握溝通技巧,與丈夫建立深層次的聯結。

文首發於公眾號“好心情互聯網醫院”(hxq_ih)

作者簡介:練勤,90後半職媽媽,行走在人間的獨行客,曹懷寧心理工作室專欄作者,愛好心理,主寫婚姻育兒、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