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先自我介紹一下,陽媽是一名致力於微生物感染工作10餘年的臨床醫生,也是一位熱衷於育兒的寶媽。所以,今天的話題,陽媽將結合自己的工作和育兒經驗與大家共同分享。

絕大多數父母的微生物觀念

當擁有寶寶的以後,父母都會非常精心地去呵護這個小生命,免受疾病的困擾,其中,很大程度上,希望孩子免受各種微生物的感染。的確,根據小兒生理特點,他們上呼吸道、消化道與成人相比,更容易被侵襲。於是,各種微生物一致稱為眾矢之的,成為各位爸媽的防禦對象。每吃一次奶的奶瓶,消毒;寶寶的玩具必須用酒精擦拭後才覺得安全;孩子的衣物都用消毒劑混合洗衣液徹底清洗。總而言之,媽媽們想盡一切招數,把自己對於“微生物”的認識發揮到了極致,而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寶寶逃離細菌,不受感染侵害。

這種觀念真的對嗎?

從一個資深感染性疾病醫生的角度,陽媽說:以上觀念和言論,都是非常狹隘的。

今天我要從專業的角度,給大家樹立科學的“嬰幼兒微生物生存觀”。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多種,陽媽今天主要和大家講和寶寶成長最密切的“細菌”。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身體”是人和微生物共同生存的家

身體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體與微生物相互競爭、生存平衡的狀態。所有身體對外開放的管道和腔隙都是由細菌把守,比如消化道,上呼吸道,陰道。

這些可愛的小生物並非只有一種,而是由多種細菌組成組成,並在身體局部形成群落,他們維持自己生存的同時,與人類保持競爭平衡、相互促進的關係。正常情況下,他們能有效的抑制外來的有害微生物的侵襲,並且能夠最大程度降低局部定植條件致病菌對人體潛在威脅。也就是說,細菌也分好壞,人體的正常菌群是人類好的夥伴,真正對人類致病的壞細菌是外來者或局部定植的條件致病菌。當各種原因引起的局部正常菌群紊亂或人體免疫低下時,壞細菌才會引發感染。條件致病菌是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平常與菌群裡的其他細菌保持平衡,其只有滿足一定條件,才會對人體致病。

人類口腔和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主要有各種鏈球菌,葡萄球菌,奈瑟氏菌等。在人類消化道,主要是大腸桿菌和腸球菌,其中以大腸桿菌佔絕對多數。

當寶寶吃了含有外來致病性細菌的食物時,腸道的正常菌群能夠幫助寶寶起到很好的防護和緩衝。可是,如果這個寶寶腸道菌群結構不完善或當有害細菌的危害能力超過胃腸道菌群的緩衝作用時,寶寶才會出現腹瀉、便秘、嘔吐等一系列消化道和全身症狀。這就是為什麼同樣吃同一種食物,有的孩子會腹瀉,而有的寶寶不會,因為他們胃腸道菌群的緩衝能力以及機體的免疫水平各有差異。此刻,細心的媽媽就會明白,為何醫生在寶寶胃腸道出現問題時,會給孩子開益生菌來進行治療了。

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做的是幫助寶寶建立起自己正常的菌群結構,而不是一味的殺滅細菌,因為,事實是:如果好細菌被殺死了,孩子的健康才會真正面臨威脅。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出生後與細菌的第一次重要親密接觸

寶寶在媽媽宮腔裡是絕對無菌的,因為宮腔裡純淨的環境才能保證胎兒健康成長,避免各種發育畸形和感染的產生。但是,自從來到世界的這一刻開始,孩子就本能地試圖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與微生物共存。

第一次接觸微生物的方式是經陰道正常分娩。女性陰道里和肛門附近的細菌成為寶寶首先接觸到的有益細菌。這樣的描述看起來有些可笑,大家會非常疑惑:陰道里和肛門附近的細菌那麼“骯髒”,怎麼可能對於寶寶是有益細菌呢?正常媽媽陰道里的細菌是以乳桿菌為主,而肛門附近的細菌來自於腸道,腸道里的細菌以大腸桿菌為主。當寶寶通過口腔、皮膚與這些細菌親密接觸以後,對於寶寶建立皮膚表面和腸道里的正常菌群非常有利。

這個結論可以在寶寶後期的生長過程中的到體現:由於腸道菌群不健全,孩子出生早期的大便都偏稀,但是隨著寶寶腸道菌群的完善,逐漸就會形成更加有規律和質感的大便。事實上,正常人體大便的主要成分是大腸桿菌,其次才是食物殘渣,正是腸道里的這些有益細菌才能保證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營養吸收及免疫系統成熟。如果沒有腸道正常菌群,那麼人真的很難存活,此處這麼說貌似危言聳聽,實際上就是真的如此。

很多年前,醫學上就有使用正常人大便挽救因腸道菌群嚴重失調的危重病人的先例。腸道內細菌結構改變和完善伴隨著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只有菌群完善了,孩子的消化、吸收、免疫等各方面才能保持健康和平衡。

對於剖宮產方式誕生的孩子,其腸道正常菌群建立的時間會晚於經陰道分娩的寶寶,所以這些孩子會面臨相對更加多的腸道風險和感染的機會。而科學研究顯示,如果能通過人為途徑,比如用使用接觸到媽媽外陰和陰道細菌的布去擦拭剖宮產寶寶身體和口腔,那麼這些寶寶將會獲得與陰道分娩相似的腸道菌群結構。

經陰道分娩的寶寶之所以能夠在一出生就更勝一籌,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母親傳遞給寶寶的這些珍貴的細菌。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來自母乳的細菌為孩子成長保駕護航

母乳餵養是孩子第二次接觸到珍貴細菌的機會。母乳並非完全無菌,在乳管裡和乳頭附近的皮膚上,都會存在對寶寶腸道和上呼吸道非常有益的細菌。而且,母乳裡含有豐富的益生元(比如低聚半乳糖,即GOS),幫助母乳餵養的寶寶建立良好的腸道菌群。

母乳餵養的寶寶腸道正常菌群以雙歧桿菌為主,其讓腸道保持偏酸性的環境,有益於機體更好的抵禦外來感染。所以,細心的媽媽會發現,這些寶寶的便便會呈現出酸酸的味道。而牛奶餵養的寶寶腸道菌群是以大腸桿菌為主,所以他們的便便無論從形態到味道都更接近於成年人。和母乳餵養的寶寶相比,牛奶餵養的孩子沒有雙歧桿菌的保護,雖然腸道以大腸桿菌為主,但是腸道的免疫功能還不完善,所以這些孩子就更易於遭受消化道感染。

隨著寶寶輔食的添加和奶量的調整,孩子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細菌種類,豐富腸道正常菌群,從而讓寶寶腸道功能更加完善。所以,孩子腸道的成長不僅僅是結構的長大和完善,更重要的體現在腸道菌群的完善。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孩子呼吸道感染,細菌不負主要責任。

上呼吸道也存在著重要的菌群生態系統。科學顯示,對於感染和非感染的寶寶,他們的上呼吸道表現出不同的菌群結構,而且隨著寶寶感染性疾病的恢復,上呼吸道異常的菌群也會逐漸趨於正常。絕大多數情況下,引起孩子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都是病毒而並非細菌。只有在病毒感染的後期,如果由於機體局部免疫力異常和菌群紊亂,才有可能讓條件致病菌肆意繁殖,從而形成“細菌和病毒”聯合感染人體的狀態。

但是,的確也有一些細菌更傾向於侵襲免疫屏障不完善的小兒,比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氏菌等,所以,各個國家,針對於這些細菌都有相應的疫苗給孩子應用。可喜的是,這些細菌往往對普通的抗生素敏感性都比較好。雖然,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常常有對某些抗生素的耐藥菌株的出現,但是,他們對絕大多數抗生素都是敏感的,也就是說,由於這些細菌引起的疾病都是比較容易控制的。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通過人為引入上呼吸道正常細菌,通過改善正常菌群結構的方式改變機體感染狀態,也是大家關注的熱點。

同樣,事實上在寶寶的上呼吸道,病毒的到來也是常見的情況,但是,如果寶寶身體免疫狀況和菌群結構正常,孩子很可能不會表現出明顯症狀或症狀輕微。而且,隨著孩子接觸到更多種類的微生物後,才能讓寶寶身體逐漸建立起針對這些微生物的特異性免疫。接種疫苗就是以這個理論為基礎,人為的用減毒或者滅活的微生物的成分去刺激人體,逐漸讓人體建立起針對這些微生物的主動免疫。

只有和微生物達成平衡狀態,寶寶才能在在自然環境下生存,而這種生存是建立在人體免疫系統和微生物彼此認識和競爭的基礎上的。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過敏和感染,此消彼長。

溼疹,過敏性腹瀉等過敏現象變得越來越常見,實際上,的確是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經歷過敏性疾病的侵襲。事實是,這種現象是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提高而明顯增多的,而且調查顯示:感染性疾病在逐漸減少,伴隨的是過敏性疾病的增加。白領等受過更高教育水平的家庭養育的孩子,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更高;相對於農村孩子而言,城市孩子發生了更多的過敏性疾病;剖宮產、非母乳餵養、抗生素的過早使用、消毒劑的使用都與過敏性疾病正相關。而大家仔細分析這些加速、加重過敏性疾病的因素時都發現,其實過敏和感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細菌沒了,機體的免疫系統就可能面臨紊亂,從而導致一系列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疾病。

研究顯示,嬰兒時期溼疹和更大年齡孩子的哮喘事件成正相關。在幼年時期表現為消化道和皮膚的過敏,長大後就很可能會表現為呼吸系統的過敏(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這被稱為過敏進程,即過敏從一個系統表現逐漸轉到其他系統的表現。目前較多的科學家支持的觀點是:一旦過敏過程被觸發,就不會終止,醫生能做的只是幫助孩子緩解症狀。由此可見,細菌對人體到底有多麼重要,而農村孩子散養的孩子有少過敏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是這些孩子得到了更多微生物的保護。

城市、高知父母、過渡乾淨的環境事實上讓寶寶迴避微生物的同時,卻面臨更為複雜的免疫系統的疾病。

通過以上陽媽的描述,大家肯定都會恍然大悟,其實我們和微生物是共存的,沒有他們,我們人類無法存活。人和微生物和平相處才是我們真正的和諧健康狀態。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關於不消毒寶寶用品而導致腹瀉的腹黑言論

絕大多數感染性腹瀉,都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而這些有毒力的細菌或病毒,往往都不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基本都是通過外來異常攝入而導致的寶寶腹瀉。比如吃了沒有洗淨的蔬菜或水果,或者接觸到具有胃腸傳染病的病人。導致人體消化道感染的常見細菌有各種有毒力的大腸桿菌(沒有毒力的大腸桿菌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感染導致寶寶腸道感染的。)、沙門菌、志賀氏菌、弧菌、彎曲菌等,而這些細菌往往都是先汙染了食物,然後人體又攝取了沒有加工熟的食物,這樣人體才被感染的。這些細菌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家庭小環境裡,一般不會存在。

所以,我們防止孩子感染的重點在於讓孩子吃烹調熟的食物,不吃陳舊的腐食,不與消化道傳染病人接觸。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的問題

很多媽媽會擔心,家裡有人攜帶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孩子罹患疾病。事實上,我們中國人幽門螺旋桿菌的攜帶率非常高,大約70%人都攜帶該細菌。可是,殺滅這種細菌並非是針對這些細菌感染的唯一措施,只有那些具有明顯嚴重症狀或相關嚴重疾病(比如胃潰瘍、胃癌)的患者,才建議殺滅。而對於其他的無症狀者攜帶者,可以不需要治療。原因是,一方面這些細菌未必是帶有毒力的真正致病菌,另一方面是,面對著如此高的人群攜帶率,你不知道這次殺滅了,下次某時可能又會被感染。而且,針對兒童的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指南也明確指出,針對有比較嚴重臨床症狀的孩子,才傾向於殺菌治療。根據以上陽媽的敘述,其實幽門螺旋桿菌並沒有那麼可怕。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媽媽怎麼做孩子才健康?

在此,陽媽建議以下幾點。

1、 儘量保證陰道分娩和母乳餵養。

2、 寶寶用品不要常消毒,拒絕使用各種消毒劑。

父母眼中的“消毒”,其實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是通過高溫蒸汽或者水煮的方式。另一種是使用消毒劑。

市售的消毒劑絕大多數都是靠“氧化”過程殺滅細菌。可是,事實是,在殺滅細菌的同時,也會損傷孩子自己的皮膚和粘膜。由於消毒劑引發的寶寶腸道損傷屢見不鮮。

通過煮或者蒸的方式消毒,也不需要那麼頻繁,一週1~2次足矣。因為寶寶家庭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細菌基本都不是真正導致孩子感染的細菌,“成功地與環境中微生物共存”是寶寶必備的生存能力。過渡加熱消毒只會讓塑料等材質加快老化和毒物的釋放。這就像我們家庭使用的碗筷一樣,估計也沒有人把自己天天使用的餐具消毒吧,可是這個人也沒有腹瀉呀。隨著寶寶長大,他的腸道會越來越接近家庭成員,原因就是他們都生活在相同的有細菌的環境下。

3、 寶寶用品消毒的最好方式是徹底清潔

用乾淨的水清潔吸奶器、奶瓶、餐具就足夠了,但要注意,清潔一定要徹底,因為甜美的奶液和食物殘渣是細菌最好的培養基。細菌在吸奶器或奶瓶不容易清洗的區域形成大量菌胎(比如吸奶器各個部件相連接的螺絲區域,各種管道的深處,都是不易清洗的盲區。)會影響寶寶健康。所以,針對寶寶用品的每一個部位,選擇合適的刷子清洗非常重要。每次清洗時,卸開吸奶器或奶瓶的每一個部件,尤其是各種管路,用刷子深入內部,清洗角落,保證每次徹底清潔乾淨。清洗過程中可以使用寶寶專用的清洗劑,但一定要保證每次把清洗劑完全沖洗乾淨,殘留的清洗劑對寶寶健康是有危害的。

4、 清洗或消毒完的寶寶用品該如何放置

如果是頻繁使用的吸奶器或奶瓶,那麼每次清洗乾淨後,將每一部分組建分開涼幹,然後組裝(組裝前請洗淨雙手),等待下次使用。如果不常用,那麼洗淨,涼幹,組裝好,收藏,待下次使用前再進行清洗、消毒。“乾燥”是保證寶寶用品不受汙染的最健康方式。

5、 儘量讓孩子置身自然環境之中

在家或在戶外,不需要讓孩子過渡迴避灰塵、泥土、植物、小動物等自然的東西。小寶寶外出時,可能會在地上玩泥土,喜歡摸爬滾打或則隨便抓玩樹葉,喜歡和小動物親密接觸等,這些情況,媽媽們只要保證寶寶不受傷的情況下,不要制止孩子。因為這樣養育的孩子才健康。真正導致孩子獲得傳染性疾病的場所往往是那些室內遊了場所(比如海洋球、室內遊樂場等),這些區域的玩具常常由於遊客眾多而無法得到正常清洗,從而導致孩子通過這些玩具表面接觸相互傳染各種感染性微生物。所以,在這些場所遊玩,對於寶寶健康是有挑戰的。

6、 不要過渡要求照看孩子的老人“講衛生”

很多媽媽由於自己追求“乾淨”的心理原因,過渡要求看護孩子的老人所謂的“無菌操作”,從而引發重重家庭矛盾。事實上,絕大多數媽媽們的這些要求的產生,都是基於對人體沒有充分認識的情況下對老人提出的不恰當的要求,實在是傷了感情還沒有必要。由此引發的矛盾很可能不利於家庭關係的和諧,也不利於孩子心理的發育。陽媽在此真心建議各位媽媽,及時調整、改變。

醫生媽媽教你“藉助細菌”養孩子

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全家每一個成員都希望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每一位成員都不應該質疑其他人對孩子的“愛”。所以,在這樣“愛”的氛圍中,請包容和諒解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用科學、樂觀的觀點協調家人關係、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實際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讓大家學習如何成為真正的好媽媽也是陽媽一直努力傳達給大家的信息。

人無完人,媽媽不是天使,也沒有哪個專家是絕對權威,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育兒觀念沒有可複製性,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孩子成長中共同經歷,共同學習,然後因“孩”制宜。

以上是陽媽今天想分享的內容,希望陽媽今天的分享能幫助大家科學、健康的養育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