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專欄丨與茶相伴這六年

清野,在讀學生,現居四川成都,愛好喝茶、讀書、瑜伽、跑步,希望能與廣大茶友多多交流,共同學習進步。

正文如下:

漸入盛夏,陽光開始炙熱起來,院子裡的樹葉和草地由嫩綠逐漸變為深綠,下一場夏天特有的大暴雨,葉子就變得鋥亮鋥亮的,一抬頭,滿目蒼翠。時間就這樣一輪一輪的緩緩流淌,樹木隨著春夏秋冬的變換,一身一身的顏色變化著,慢慢枝節粗了,長大了。

茶人專欄丨與茶相伴這六年

一晃,已是與茶相遇的第六年,像很多人遇見初戀的年紀,我在18歲與茶相遇。初識茶的時候,懵懵懂懂,不知世事,亦不懂茶,僅僅只是從高考志願書上見到那兩個字:“茶學”,覺得甚是舒服,毫不遲疑地把本來填好的專業改成了它,也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我們是必然會相見的。

我們相遇在雨城雅安,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開始嚮往的大學生活,街道上人來人往車流不息,但沒有一個人是我認識的,覺得孤單,便在廊橋逛了逛,遇見一家茶葉店,想著自己的專業是茶,便走了進去。店家極其熱情,招呼我坐下,泡了茶,說這是蒙頂甘露,產自不遠處的蒙頂山上。

茶人專欄丨與茶相伴這六年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喝茶,店家嫻熟的手法自然又耐看,綠色的嫩芽在杯裡翻滾,香氣就飄出來,分倒在小的品茗杯裡,透亮的微綠色,喝起來有點鮮,有點甜。

那時候我還識不得這香,也識不得這味道,店家說這香氣叫板慄香,滋味叫鮮爽回甘,我聽得不大明白,只覺得真好聞,真好喝。

那時候不懂茶,但卻一直記得第一次相識,茶帶給我的溫暖,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一個熱心的茶葉店家泡的一杯蒙頂甘露,足以讓我感覺暖心並開始喜歡上這座城市。

茶人專欄丨與茶相伴這六年

隨後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慢慢與茶相知。讀到陸羽的《茶經》,最喜歡描述茶的一句話是:“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淺淺幾個字,卻描述了茶自然靈動的狀態,讓我彷彿見到了一個西邊月色下美麗的姑娘,梔子、薔薇,這麼美好的植物,才足夠與你相配。

後來讀那些寫你的詩,元稹的“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趙樸初的“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揭,不如吃茶去。”;謝宗可的“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蘇軾的“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字字句句美如畫,字字句句工工整整地抄寫下來,送給了最好的茶友。

茶人專欄丨與茶相伴這六年

舊時文人與茶相識,為茶寫詩,今天的我亦與茶相識,這樣想來,好似與那些無比欣賞喜愛的文人墨客也有了聯結,而茶就是聯結的那條線,能與喜愛的大詩人喝上同一款茶,感受同一份甘甜,多麼榮幸又有趣的事情。

因為遇見茶,遇見了很多美好的事物。記得和同學在茶藝課上一起做調飲茶,為了調出好看的顏色和味道,蜂蜜、水果玩了個遍,調出了喜歡的款式,還一一取了好聽的名字。

也記得大二那年春天,學校不遠處的桃花山桃花開得極好,便和幾個同學約去那裡辦茶會,桃花樹下,鋪上茶席,泡一壺喜歡的茶,就著漫山桃花而飲,山裡花裡茶裡,和好友邊聊天邊喝茶,是我們最美好的記憶。

自從喜歡上茶席,殘缺的瓷器、玻璃、路邊枯木、山間野花野草,夏日清晨初開的白蓮,深秋飄下的落葉,無一樣不喜歡,無一樣不引起駐足,越來越能發現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美,也越來越珍惜一草一木的純真。

茶人專欄丨與茶相伴這六年

每年春日裡,我們都會去學校農場裡的茶園採一簍子茶,茶園裡嫩茶的香氣是我最喜歡的春天味道,採回來的茶葉拿去學校茶廠,和那裡的老師傅學做茶,做得最多的是綠茶和紅茶,老師傅技藝好,很有耐心地指導我們,看著自己親手炒製出來的茶葉,成就感十足,泡一杯來喝,春天便隨著茶走進身體裡了,舒緩了沉睡一冬的筋骨。

而在每一年冬天天氣寒冷的時候,我們便會在寢室裡煮一壺深紅的柑普或者老茶頭,一桌子的人圍坐著,或寫作業、或聊天、或看電視,各得其樂,一杯熱茶下去,暖到胃裡,也暖到心裡。

茶人專欄丨與茶相伴這六年

因為學茶,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喜歡上它,遇見一群同樣喜歡它的同學們,我們就這樣在它的陪伴下,從18歲懵懂的少年長到了24歲,同學們或工作,或讀書,或結婚生子,唯一不變的,是每次見面,都會約著去喝一杯茶。

與茶相遇相識相知的這六年,遇見了很多人,經歷了人生中很多事情,歡欣的、痛苦的,幸運的,不幸的,體會了一些人生的悲歡離合,起起落落。還好,茶一直都在,任它外面風風雨雨,我只需要泡一杯茶,就能在茶香嫋嫋中安靜地幸福起來。

圖片來自茶語網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茶語網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