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談到佛教的飲食文化,自然有不少人認為佛教的飲食不過“素菜”而已,沒有什麼文化可談。其實佛教飲食非常有特色,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無論是人或是動物都以吃為第一件事,人類的最初生存,就是從吃開始的。今天我們不說吃的什麼?怎樣搭配?為什麼吃?單說吃的禮儀,因為它不單是一種文化,一種禮儀,更是人感恩、洗滌敬畏的開始。

“過堂”是上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門中的“吃飯”。讓芸芸大眾普沾佛法甘露的同時,感悟文殊菩薩的慈心助人的救世精神,藉以昇華自我、感恩惜福、內觀自省慈悲平等,等文明理念。使你在用餐的同時獲得一場滌盪心靈的精神洗禮。

過堂素齋為一飯、一湯、一菜,過堂時有護法居士團唸誦“供養偈語和經咒”,那麼究竟過堂是怎樣的一種儀式呢?

今天與大家分享在寺院過堂的儀軌。從容用齋,專注於品嚐,每一口飯菜裡都有陽光、雨露、土壤和歌聲。讓內心生起歡喜,吃飯也是一種修行哦!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在齋堂內,不可在中堂走動,保持安靜,關閉手機,端身正坐。首先雙手合十,一起唸誦“供養偈語和經咒”,同時行堂人員開始行堂。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第一遍行堂時,行堂人員把每種食物都在碗裡盛一點,如果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碗裡的飯菜已足夠,可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以示不需要。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開始用齋時,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拇指扣住碗口,其餘四指平託碗底,佛門稱之為“龍含珠”,喻示著眾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用筷子夾住食物送入口中,以食就口,不以口就食,佛門稱之為“鳳點頭”。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對於某種食物還想再添加一些,碗不須收回,可用筷子在碗邊輕點一下,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在碗內相應位置輕輕劃過,行堂人員則會添加相應的飯菜。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如果自己不需要太多食物,或者只是想嘗試某種食物,只需要一點點,可用右手拇指輕輕掐住小指指頭一下,此手勢表示“少量”。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第二遍行堂時,如果需要添加飯菜,請將碗往前推,行堂人員會過來添加飯菜,立起筷子表示乾的,也就是飯或者菜。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如果需要稀飯或者湯,請將湯碗往前推,並用筷子在碗上平行劃過,用齋過程中不得碗筷作響,吃飯出聲,碗內不得餘留殘羹,浪費飯菜。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吃完飯菜後,左手拿起碗,右手用筷子夾住碗邊,輕輕的放入另一隻碗裡,然後將碗放在桌子前面邊沿,筷子靠碗邊擺好,務必不要超過桌子邊緣。然後靜坐等待,不能吃完就下座離開。

以上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莊嚴、僧團的威儀。佛教的修行讓人們通過了解自己來改善自己,與正念覺知是分不開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並保持覺知,時時念佛。

然而普通人由於觀照力微弱,經常忘失正念,過堂儀軌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緣。

常存慚愧心,莫失正念,不說人我是非,散心雜話。思量食物的來之不易與眾生的苦痛艱辛,產生感恩心、慈悲心、出離心和菩提心,一邊受食,一邊心中默唸阿彌陀佛名號。

素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過堂美食

來五臺山寺廟吧,體驗過堂會讓你心定神安,於一飯、一菜、一湯中體會:三德六味、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讓自己沉浸在法為之樂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