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谈到佛教的饮食文化,自然有不少人认为佛教的饮食不过“素菜”而已,没有什么文化可谈。其实佛教饮食非常有特色,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无论是人或是动物都以吃为第一件事,人类的最初生存,就是从吃开始的。今天我们不说吃的什么?怎样搭配?为什么吃?单说吃的礼仪,因为它不单是一种文化,一种礼仪,更是人感恩、洗涤敬畏的开始。

“过堂”是上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门中的“吃饭”。让芸芸大众普沾佛法甘露的同时,感悟文殊菩萨的慈心助人的救世精神,借以升华自我、感恩惜福、内观自省慈悲平等,等文明理念。使你在用餐的同时获得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

过堂素斋为一饭、一汤、一菜,过堂时有护法居士团念诵“供养偈语和经咒”,那么究竟过堂是怎样的一种仪式呢?

今天与大家分享在寺院过堂的仪轨。从容用斋,专注于品尝,每一口饭菜里都有阳光、雨露、土壤和歌声。让内心生起欢喜,吃饭也是一种修行哦!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在斋堂内,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安静,关闭手机,端身正坐。首先双手合十,一起念诵“供养偈语和经咒”,同时行堂人员开始行堂。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第一遍行堂时,行堂人员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盛一点,如果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以示不需要。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开始用斋时,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拇指扣住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佛门称之为“龙含珠”,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用筷子夹住食物送入口中,以食就口,不以口就食,佛门称之为“凤点头”。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碗不须收回,可用筷子在碗边轻点一下,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碗内相应位置轻轻划过,行堂人员则会添加相应的饭菜。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如果自己不需要太多食物,或者只是想尝试某种食物,只需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轻轻掐住小指指头一下,此手势表示“少量”。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第二遍行堂时,如果需要添加饭菜,请将碗往前推,行堂人员会过来添加饭菜,立起筷子表示干的,也就是饭或者菜。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如果需要稀饭或者汤,请将汤碗往前推,并用筷子在碗上平行划过,用斋过程中不得碗筷作响,吃饭出声,碗内不得余留残羹,浪费饭菜。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吃完饭菜后,左手拿起碗,右手用筷子夹住碗边,轻轻的放入另一只碗里,然后将碗放在桌子前面边沿,筷子靠碗边摆好,务必不要超过桌子边缘。然后静坐等待,不能吃完就下座离开。

以上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庄严、僧团的威仪。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时时念佛。

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

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一边受食,一边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名号。

素斋丨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过堂美食

来五台山寺庙吧,体验过堂会让你心定神安,于一饭、一菜、一汤中体会:三德六味、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让自己沉浸在法为之乐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