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網友一:

想象不到的就業壓力。每年上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這其中還不包括留學回來的海歸人才。就業壓力到底多大?如果你不是大學生,你根本想象不到。不停地去轉比“農貿市場”還要擁堵的人才招聘會,簡歷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社會轉型,價值觀不一致。不去說北上廣的高房價,就連普通的二線城市房價也成為大學生畢業後的一大壓力。而更糟糕的是,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沒有學歷依靠互聯網“發家致富”的案例。高不可攀的房價與各種暴富情況交織出現,讓除了學歷一無所有的大學生,僅有的“資本”也隨之崩塌。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網友二:

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和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企業也沒辦法,市場就是這樣。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後了,00後都開始上大學了。這些孩子大多數都是被寵大的,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累,沒有經歷過挫折。一旦面對市場競爭,措手不及、感到迷茫是肯定的。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的90後寧願啃老也不工作呢?

至於該怎麼辦?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平民百姓能有什麼辦法?還沒跳坑裡的,繞著走。已經掉坑裡的,趕緊自己爬出來。還能怎麼辦?

網友三:

大學的專業設置及招生人數,與市場需求完全脫節。大多數專業的招生總人數遠遠大於市場需求。比如能源,原材料,礦產等基礎產業的相關專業人才早已飽和,但是為了完成招生指標,為了給這些專業的老師發工資獎金!大學完全不負責任的繼續招生,而且還擴招!至使這些專業的大多數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註定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這是因為大多數的大學是公立的,沒有市場競爭的壓力,可以對市場的需求完全忽視。反正他們不擔心會倒閉,破產。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網友四:

哪一代年輕人都會迷茫,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們總要長大,慢慢穩定下來,慢慢定型,慢慢成熟,越來越好的。

現在這些年輕人成長起來後,更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更注重效率,更注重規則,更注重職業道德,憑什麼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

我也不否認現在的年輕人玩遊戲不愛學習,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又迷茫又懶散。這個責任是誰造成的?板子偏偏只打大學生,有點不公平吧。你看看現在的學校都產業化成什麼程度了?

網友五:

高考前,所有的學生都集中注意力學習,目標都是考一個好大學。真到了大學裡,學生背後家庭實力就顯現出來,意志力不堅定的學生,很容易產生攀比心裡,看到別人的各種曬,而自己一無所有,隱形的自卑就顯現出來,再加上大學生活相對自由,家長根本不可能像初、高中時那樣監管,久而久之,自暴自棄,各種喪就表現出來了。

大學生就業難,畢業即失業比比皆是。讓部分大學生很焦慮,尤其是非重點大學的學生,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社會上大學生畢業後收入不如賣煎餅的,工資遠遠不如當了幾年學徒的理髮師、廚師等等。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網友六:

總的來說,市場上大學生供過於求,工資待遇不高,房價的高不可攀,生活壓力的增大,讓家境不好的大學生覺得逆襲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看不到前途和未來的他們因為窮,而無力改變(畢竟有恆心,有毅力、有鬥志的是極少數。)

因為窮,而迷茫!因為迷茫,而各種沮喪開始,一當消極情緒出現,就會盲目,懶散,沒有了學習激情,更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只有尋求另外的滿足,或在虛擬的世界越走越遠,或在吃喝玩樂上越滑越遠。

這樣,畢業了,除了一張畢業證,一無所有。這樣又會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難,又陷入了新的一輪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惡性循環。

不過,我有理由相信,這一茬一茬“垮掉的一代”,會把社會推向更好的發展軌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