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斗米養斤雞,斤雞換斗谷」,說的是什麼意思?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農夫也瘋狂


農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的老話,有很深刻的道理。至於怎麼理解需要根據個人的感悟來分析了。

鬥米養斤雞,這裡的雞指的是農村自己家養殖的土雞,現在的雞場養殖商品雞幾乎40天左右就出欄了,吃飼料、吃添加劑的雞成長的快。所以有利潤空間。農村養殖的散養土雞卻成長的非常緩慢,差不多要8-10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長成成年雞,這期間需要喂很多糧食,每隻雞每天至少要吃上二三兩的糧食。所以養殖一隻雞需要一斗米也是從實際出發得出的言論。

斤雞換鬥谷,是指的是養殖出的雞如果賣掉換錢的話只能換一斗的穀子,這裡的投入和產出是不對等的。雖然是投入產出不對等,但是為了改善自家的伙食,吃上放心可口的雞肉,吃上放心下的蛋,農民還仍然會在家院子裡養上幾隻雞。當然是養的越多,賠錢越多。但是少養幾隻供自己家吃喝還是可以的。

這句老話也告訴我們,農村養殖的行業的艱辛,養殖土雞是不賺錢的,但是土雞的口感、營養品質比較好。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可以擴展下,生兒養兒育女,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做父母的會投入半輩子的精力和財力去撫養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真想從投入和產品出去要求孩子們回報麼,估計很多孩子是還不了父母的這份養育之恩的。而作為父母之所以要這麼做,就是為了一個責任,為了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撫養成人、走入社會、適應社會。老話講:“人的一生就是一輩熬一輩”這話也和詞句俗語有想通之處。

農村老話“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說的是個什麼理?歡迎大家討論。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老話“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有些農村老話俗語確實令人耐人尋味,鬥米養斤雞,很好理解,原來農村庭家養雞,雞可金貴的很,養好一隻大約需要使用一斗的米才可以,而辛辛苦苦養殖好的雞,所付出的勞作之後,換取的收穫卻是,斤雞換鬥谷,一斗米和一斗谷的價格質量可不是在一個水平線上的,總體含義:得不償失。



事實真的如此嗎?原來農村庭院自家養殖土雞,為的是什麼?下蛋呀!記得小時候每天去雞窩收取雞蛋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尤其是剛剛從雞窩出來的母雞咯咯噠噠挺胸抬頭叫著時,趕忙跑去撿取剛下的蛋,帶著雞蛋體溫,熱乎乎的握在手裡,拿回來煮著吃,在那個年代,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雞真對得起它的名字,一直“飢”,從早到晚吃個不停,也是什麼也吃,草、野菜、麩皮、米糠、剩飯,那時候很少有雞飼料,都是田野裡的東西搭配上農作物攪拌後拿來餵雞,從小雞仔開始就細心呵護,照料有加,如果下蛋還算有所回報,如果不下蛋的話,真心得不償失,付出和回報不是正比的,往往在農村把這句俗語用在哪些不孝順的子女身上。。。。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如果說是百分百滿分的話,相信為人父母的都可以做到百分之一一百一,我國傳統:百善孝為先,自己含辛茹苦撫養成人的子女,付出是和“鬥米養斤雞”一樣,到自己老年後,需要有人照料、照顧時,得到的回報有時候卻是“斤雞換鬥谷”,按照做生意來講,這買賣好像做虧了。


最無私的其實就是父母的愛,沒人為人父母的會在撫養孩子上面去斤斤計較,都會不遺餘力的去奉獻,包括生活起居,日常教育,都會傾盡所能去做,農村老話“鬥米換斤雞,斤雞換鬥谷”對於哪些沒有對於老人照顧的,還真的很貼切,有幾分道理。歡迎大家補充評論,謝謝。


棒奔霸


農村老話“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主要指的是養雞不賺錢。

一斗米肯定比一斗稻穀的價格貴。現在最便宜的大米2元/斤,而稻穀今年的收購價格130元一百斤,才1.3元/斤。養雞的成本和收入不成正比,養雞不賺錢。

一旦米約等於120斤,一旦等於十鬥,一斗等於12斤,也就是6千克。

1、“鬥米養斤雞”,養殖成本高。

一斗米等於12斤,餵養一隻雞長一斤肉大概需要12斤糧食成本。農村還是有很多地方用五穀雜糧餵養土雞,土雞一般能長到三四斤重。在農村一般是剛孵化的小雞會用大米餵養,一個月後就會有稻穀和其他五穀雜糧餵養。

養雞的成本高,土雞一般三四斤重,養雞成本要48斤大米的成本,最便宜的大米兩塊錢一斤,要近百元的養殖成本了。

2、“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養雞的效益低,基本是賠本賺吆喝

按照現在的大米和稻穀的價格,一斗等於12斤,一斗米按最低大米價格2元每斤,養殖成本是24元,而養雞的收入只有一斗稻穀的收益,也就是15.6元(稻穀1.3元/斤)。一斤雞虧本8.4元,一隻三四斤的土雞虧本二三十塊錢。



“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主要指的是養殖成本高收入低,賠本賺吆喝。但在今天養殖行業不一定適用

現在規模化養殖餵養飼料的土雞還是有錢賺。在農村的土雞養殖中,現在也是有一定的利潤。在我們當地農村土雞都賣到30塊錢一斤,抱窩孵化的土雞賣40元一斤,養殖一隻土雞也能賺一二十塊錢。“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在過去農村土雞價格不理想的時候是確實是虧本了,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健康養生,越來越喜歡農村土生土長的家禽,還是有一些利潤的,不至於虧本。但土雞的養殖風險太大,禽流感的頻發,是很多人也不願意養土雞了。


昕瑞生態


這句老話和人們常說的“鬥米養恩,石米養仇”,其要表達的道理都是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暗喻!下面,就簡單聊一下關於“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的具體表達意思,僅供參考:

一、“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的字面理解

從字面上大概理解為,一斗米可以讓雞長一斤肉,然而一斤的雞卻只能換回一斗的穀子!這看似極大的不相對稱,畢竟米要比穀子值錢得多!



因此說,這句話與現在的養雞養豬等農產品的現狀有些類似,就是養雞養豬到頭來不大掙錢了!

這句話和早先江南農家說的“鬥米斤雞”的意思很相似。據瞭解,在金東方的《最後一個宰相》裡就有過表述:俗話說,“鬥米斤雞”,雞長一斤肉,需喂一斗米。

二、“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一般暗喻社會中一些不孝順老人、不守孝的現象!

像這類農村老話俗語,是以前人們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所總結的經驗常識。畢竟以前的農民大多文化並不高,只能通過這樣淺顯易懂的俗語傳承農業生產及生活裡的經驗總結!

因此,這句老話其實是借物暗喻現實中的一些不贍養老人的情況!暗喻父母用米養育了子女,而子女卻回報父母的是谷!

不過,也要知道,在以前,雖然一個家庭的子女大多眾多,但因受教育程度比較低或沒有,再加上生活水平、經濟條件上都比較貧困,因此,就會在守孝問題上比較突出!很多子女就會在贍養老人問題上相互推諉,矛盾不斷,常常會導致一些老人不能幸福的安度晚年!



隨著現如今農村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再加上大多為獨生子女的現狀,以及社會養老體制的不斷完善,這句老話暗喻的社會現象已經大幅度改觀!相比以前,村裡現在不贍養老人的情況很少了,即便不是同等的回饋父母,但在一般禮俗上已經做的相當不錯!



以上僅供參考,作為專注於農村領域的一枚新農人,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農村新鮮有趣


龍百曉生


過去,農村人對養殖雞鵝鴨有一句老話,一百天的雞,嘰嘰嘰;一百天的鴨,砧板上切;一天的鵝,背上舵駝。這句話的意思說得很明白,養雞和養鵝鴨不同,飼養苗雞的生長期要比鵝鴨長許多,尤其是農家飼養的土雞生長期更長,就是養至一百天的時間,也不過長到一斤左右吧。


就拿早些年我家來說,我在農村老家附近上班,每年家中也飼養了三、四十隻苗土雞,養雞也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土雞長大後能吃到雞蛋,公雞長到一斤多以後宰殺來補養身體,只會在出殼的苗雞才喂高價格配合飼料,一個月左右逐漸減少配合飼料,添加碎米、米飯粒拌合飼餵苗雞,直至全部停止飼餵配合飼料改全部稻穀餵養,苗雞自然長得慢,一年下來,餵雞的稻穀有一千多斤,不過由於用自家生產的糧食餵養,雞蛋、雞肉要比市場上銷售的雞和雞蛋要鮮嫩、味美而好吃得多,也就不計較雞食耗糧多。


至於農村老話“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這也是從兩者價值規律上表現出雞的飼養成本高,更從雞的銷售價格側面上也印證了農產品及糧食價過低,對農村人對種、養殖業的傷害和無奈。


和風細雨言


農村老話"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說的是個什麼理?

對於這個問題,說來話長,過去農村人餵雞,餵養的是土雞,生長緩慢,過去還有一說"米雞崽,飯崽子",意思就是說,雞崽,崽子你不餵飽他們根本就不肯長大,後來就有了鬥米養斤雞一說。

鬥米養斤雞

過去農村人餵養小雞就不象現在,孵化出來就用飼料去餵養,那時候的小雞孵化出來以後,開始個抱多月全靠母雞帶養它們,每天去外面尋野食吃,由於雞小出去不了多遠,所以雞婆經常帶著小雞崽們回來向主人討食吃。

由於雞小,你主人又不能喂稻穀與玉米,怕咔著它們,所以經常只能喂一些大米給小雞們吃,不知不覺中,你一斗米也不知道能不能餵養1斤小雞長大,所以說那時候喂小雞純粹是虧本了,礕如說那時候一斗米十升,一升米2斤,1斤米按當時的物價計算才0.75元1斤,而毛雞肉價錢,大家算算看,一斗米20斤,可以賣3塊錢,如果你把1斤雞賣了才換0.75元,那不等於虧大本嗎?

斤雞換鬥谷

同樣的道理,1斤雞才0.75元,一斗谷按7兩的出米率,也可以打14斤米來,14斤米價可換10.5元,而1斤雞才0.75元,整整虧本了9.75元,數一算大家就清楚了是不是?

不過反過來又講,你用一斗米把雞餵養大之後,它可以去外頭尋野食吃,可以在家中撿你們的剩飯剩菜吃,有時候連小孩子拉的屎它們也吃,這樣子雞婆它天天可以為你下蛋,雞公可以為你家待客,逢年過節可以殺著吃,補充你家人的營養,下蛋還那時候你賣了還可以補貼家用。

所以,民間俗語"鬥米養斤雞,斤雞換一斗谷",其實是在講養小雞成本雖然說高,但如果你等它們養大了,繼續餵養的話,永遠不止那1鬥米的價值,但你如果把它養殖到1斤時,賣了它們,不但不值錢,反而虧了大本,這說明什麼?這是在告訴大家,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長遠發展,不要只圖眼前利益,因為失大。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農村老話“鬥米養斤雞,斤雞換鬥谷”。

其實這句俗語是:鬥米喂斤雞,斤雞換不來一斗米。

原意是農戶在舊時缺糧年代餵雞不划算。年已過,春難啟。每每遇到春糧荒,人們飯都沒得飽那來糧食餵雞。那時又沒有什麼催長素混合飼料,雞的生長緩慢,純粹用糧食餵雞真得沒划算。

要想雞生長一千重,必須耗費大米一斗;而把雞出售卻買不回一斗大米,這也是人們長期的生活總結,很有道理。

那農家為什麼還要餵雞呢,這麼不划算?

在舊時不像現在,是沒有什麼養雞大戶的。各家各戶也就孵那麼一小窩十幾只餵養。逢年過節,人來客往也好有點做作。貴客盈門殺雞待客,一般親朋好友有幾個雞蛋也能對付對付,這是初衷。再則,養幾隻雞避免浪費。家庭過日子,平時免不了會有些剩餘食物,倒掉怪可惜的,養幾隻雞撿撿零食也是好的。窮人家過日子,必須精打細算,萬不可大手大腳。

以上這些緣由都是先前聽老人們口口相傳得來的,想想也是蠻有道理的。


abCd6666和天下


這句話說出了農民的無奈,也說出了社會的無賴,有價無市,這就是農民最大的悲哀。社會上有些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擾亂了民眾的認知,假的東西多了,民眾就認為這是真的,當真的出現了,都是投來異樣的眼光,所以良心的產品換來的是心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