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了解嗎?

陝西的傳統戲劇博大精深,曲調優美,生活氣息濃,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和歡迎,那麼已經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十項,你都瞭解嗎?下面大家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眉戶曲子戲

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眉戶是陝西省漢族地方劇種之一,也稱為“陝西曲子”,唱眉戶也稱為“念曲子”。相傳因起源於太白山麓的眉縣和戶縣一帶而得名,眉戶歷來以廣大勞苦大眾的生活、勞作、愛情、婚嫁、殯喪等方方面面的言情為基調,以豐富的演唱材料和演唱形式,唱出了尋常人家的喜怒哀樂,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志趣和愛好。這一藝術形式,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眾多愛好者的感情寄託與精神享受。是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眉戶曲調、作品反映了明和明代以前的社會歷史現實。眉戶戲的舞臺演出,更能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中,將發揮很好的作用。舞臺演出,使更多的觀眾能看得到,聽得到,特別是眉戶戲發展了曲子之長,並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少新的東西。

弦板腔

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弦板腔皮影戲流傳於關中乾縣、興平、禮泉、咸陽等地。弦板腔又稱“闆闆腔”,由主要伴奏樂器“二絃子”和敲擊樂器“板子”而取名。形成於清代初年,最早為一人左手搖“呆呆子”(二板子),右手掌結子(即蚱板子)的說唱形式,到了清代中葉,藝人們加上了自制的土三絃和土二絃等絃樂伴奏,開始形成了以弦子調為主的正板調,並相繼延伸出慢板、二六 等曲調,使弦板腔開始進入了第一個發展興盛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乾縣、興平、禮泉等地還將其搬上舞臺演出,弦板腔又形成了皮影與舞臺演出相兼的演出形式,長期流傳於民間。

燈盞頭碗碗腔

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燈盞頭碗碗腔是陝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又名“燈碗腔”,“阮兒腔”。碗碗腔的形成年代,無文字記載可考,據調查,清乾隆年間渭南人李芳桂曾作有劇本“十大本”,就其唱詞結構分析,可斷定當時碗碗腔的主要唱腔已經形成。《重修華縣誌稿》載,在同州一帶:“清末演唱者二三十家”,而各地又形成了洋縣碗碗腔、陝北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等不同分支。洋縣碗碗腔相傳在乾隆時由洋縣萬家宮藝人雍朝傑所創。建國後,經有關部門的挖掘、搶救,各支碗碗腔先後發展為戲曲劇種。其東府、西府兩支於建國初期由陝西省戲曲劇院搬上戲曲舞臺,繼而洋縣人民劇團將洋縣碗碗腔發展為戲曲形式。

華陰老腔

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華陰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陝西省華陰縣市,久為 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2006年,華陰老腔已入選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 譚維維和華陰老腔藝人在央視春晚上為觀眾帶來一首《 華陰老腔一聲喊》。老腔實在是一種很小的戲種,是以皮影的形式進行演出的戲曲劇種。它只需五人就可撐起一臺戲。但這個劇種裡,“生旦淨末醜”卻一樣也不缺。只不過,這五種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擔綱。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賦就尤為重要。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絃,口耳相傳了千年的唱詞唱腔,這種土得掉渣的、獨一無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這樣的原生態,被原封不動地請到了大都市大劇院那豪華的舞臺上,也被請進了央視的演播大廳。

華州秧歌戲

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華州秧歌曲調優美,生活氣息濃,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和歡迎。它擁有許多迷人的曲調。從蒐集整理的音樂資料來看 ,約有四、五十個。常用“6”調式,構成歡樂、輕快、活潑的情感,給人鮮明、開朗的感覺。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從當地的姊妹戲曲音樂中吸收了某些旋律,更加豐富了秧歌音樂的特色,使秧歌曲調更加委婉悠揚、悅耳動聽。華州秧歌的語言幽默、風趣,表演活潑,具有喜劇性的風格。華州秧歌戲最初是一種地攤子的表演形式,過去的演唱比較簡單,只是鑼鼓、大釵伴奏,沒有絃樂,敲敲唱唱,唱唱敲敲,藝人中流傳著這樣的口歌:“敲得快、跑得快,不敲不跑唱起來。”為其主要特點。

同州梆子

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同州梆子,陝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形成於陝西省關中東部以大荔縣為中心的十數縣。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變化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彩腔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樂器以二股弦為主,唱腔過門短促,更顯“繁音激楚”之美。同州梆子被奉為中國梆子戲鼻祖。同州梆子,又名“東路秦腔”、“同州腔”、“安安腔”也稱老東路。因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多奉為梆子腔鼻祖。

府谷二人臺

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府谷二人臺是陝西省府谷最具特色的漢族民間戲曲品種之一,在榆林市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帶,流傳著一種由民歌向戲曲發展並已初具戲曲雛形的“二人臺”,其語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運用當地農民豐富的語彙,具有熱情大膽、心直意顯的藝術風格,富有生活情趣。府谷屬陝、晉、蒙三省區交合處,背依長城腹抱黃河,可謂雞鳴三省,同飲一水。古老的歷史文化積澱,蒙漢民族的親緣婚合,形成農耕遊牧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燦爛的民間藝術,陝北府谷二人臺即是其中一枝奇葩。

陝西的戲劇博大精深,這七項已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嗎?

以上就是十項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戲劇。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每一次點贊和留言,都是小編努力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