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曹操把徐庶騙到手,徐母自殺以後徐庶爲什麼不離開曹操呢?

qzuser202130141


內容要點:歷史上的徐庶並非演義般神化,但其經歷卻大體相同。去掉神化的外衣,徐庶的能力到底如何?諸葛亮北伐時對徐庶的一生哀嘆為何又成了千古謎團?且看刀墓老師的今日解讀。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生卒年不詳,有碑存於彭城。

青年時期的徐庶也是個憤青,喜歡練劍行俠仗義,路見不平幫別人殺了仇人後開始了“俠客行”。後來拜入儒門之下,班裡同學嫌棄他過去是個武夫,漸漸被排斥,後來徐庶折節學問,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文人、謀士。

徐庶為人豪爽,謙虛有禮,雖是文人卻沒有文人的酸腐之氣,傲氣,還有一身好武藝。由於看不慣當地的貪官為民除害犯了官司才隱姓埋名到處遊歷,最後與劉備等人相遇。關張二人同樣是看不慣當時的官場才和劉備起勢的,從這點上看關張二人更加認定徐庶是同道中人,再加上徐庶的才學更是另二人欽佩不已。

因此從演義的角度,出身經歷也註定了關張二人在起初看得起徐庶,卻看不起諸葛亮了。諸葛亮可以說把文人的小氣發揮的淋漓盡致,有諸葛亮在劉備軍中幾乎就沒有其他名士的存在。

事實上,關羽是一個傲人,張飛是一個狂人。劉備三顧茅廬,兩個兄弟大雪天在門外面忍著孔明擺譜,心中自然是老大不痛快。所以諸葛亮後來雖然通過幾場戰役讓關張二人瞭解了自己的才能,但始終不能讓二人心服口服。

曹操納謀士程昱之計從潁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並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跡偽作家書騙取徐庶投曹。徐庶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走馬薦諸葛。到許都後徐庶被其母痛責,徐母並在氣憤之下自殺身亡。從此徐庶“一言不發”,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謀。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官職都不太高,於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諸葛亮的感嘆至今讓人不解,因為在真實的歷史上,“劇本”有些不一樣。

那麼在真實歷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麼強?到了曹操身邊,他就真的一言不發嗎?

徐庶在《三國演義》裡的經歷還是較為貼近史實的。不過,曹操抓走徐庶的老母並非是程昱的計謀,而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長坂坡之戰中被曹軍俘虜。

黃初四年(223年),曹操剛剛過世3年,曹丕繼位,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解開謎團的線索,其實就在右中郎將和御史中丞上。

徐庶的統兵能力強嗎?看看右中郎將是個什麼官。

中郎將在秦朝時期設立,分“五官、左、右”,權力依次遞減。到了東漢末年割據,幾乎各州州牧、刺史都會給手下的領兵將軍封過這個官。結合東漢末年的戰亂與群雄割據,中郎將的待遇與權力差異也很大。到了唐朝,中郎將基本就是五品或五品以下了。進入到北宋時期,中郎將就是個虛職、名譽,後來徹底被廢掉了。

那麼,右中郎將在三國時期的官職有多大呢?

它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九卿之下的下屬官職,你說它是領導可以,不算領導也行。它屬於宿衛侍從,說白了就是武將中的臭老九,秘書中的古惑仔。比如蜀國,劉封是副軍中郎將,關平是典軍中郎將......因此,就封徐庶的這個官職來講,側面反映統兵能力並不強。

徐庶到了曹營真的“一言不發”?看看御史中丞是什麼官。

同樣,這個官還是秦朝時期的發明。其實秦朝的統治體系基本都沿用到了隋朝之前,雖然官名時不時的會變化,但是職能大體相同。漢哀帝時期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後歷代相沿。到了曹操這裡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等到曹丕成了魏主,又把老爹那套推翻了,又叫回御史中丞了。

中丞是臺、府的長官,御史其實不必過多解釋了,滿朝文武就屬這個人話最多。演義中說徐庶到了曹營“一言不發”那是純屬虛構的,到了魏國尤其是曹丕時期,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話匣子。

因此,徐庶相較於演義來講,經歷大體相同,但就個人情感和政治取向其實還是有較大差別的。通過正史來看演義,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客觀的瞭解事件的真相。


刀墓手札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你得到我的人,卻得不到我的心。(《三國演義》演繹內容)

建安十三年,劉表這個時候已經死了。曹操率領大軍征討荊州,劉備不敵戰敗。丟下輜重帶人逃跑,混亂之中徐庶母親被捕。

而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得知消息後含淚向劉備辭行。理由是:本想圖謀大業,但是老母被抓,早已方寸大亂,即使留下也沒什麼可以做的。

劉備雖然是不捨,但是也不想落下離人骨肉的名聲,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而他母親認為他是不忠之人,直接自殺來叫醒他。但是徐庶北上入曹營後是一言不發,在之後的幾十年沒有過大的政績。

先看《三國演義》,徐庶之所以沒跑,是因為跑不了。雖然徐庶母親死了,但是當時文人心比天高。既然是出來了,自然不可能再舔著臉回劉備那裡。就算是想回,他曹操會放過他?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徐庶的母親其實沒死,而且徐庶入曹營並不是一言不發,而是做了言官。從他後來的官位諸如御史中丞就可以看出來,他其實是擔任的言官二把手。

曹操之流的人,怎麼可能會安排一個什麼都不說的人,來擔任言官的二把手!早年徐庶其實是屬於和諸葛亮一個帳下,臨走前更是推薦諸葛亮,所以對於徐庶的能力他很清楚。

在諸葛亮北伐時,當得知徐庶仍然還是御史中丞之時,甚至還在為徐庶抱打不平。

其實說白了三國時期,大家都是打工仔,哪個老闆無所謂,只要自己可以是建功立業。但是也不乏荀彧等忠貞之輩,但是徐庶並不在此列。


史之策


“襄陽說”認為:“曹操連徐庶的老母都要虜為人質,會放過諸葛亮和其家人?”這種觀點顯然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事實上,徐庶舉薦諸葛後根本沒有北去許昌,而是和諸葛亮一起繼續跟隨劉備了很長時間,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魏略》也記載“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這些記載表明,歷史上根本沒有《三國演義》虛構的曹仁兵敗回許都,言兵敗乃單福之計。曹操謀士程昱知道單福為徐庶,乃獻計“賺其母至許昌,令作書召其子”以及“徐庶走馬薦諸葛”之後,“遂乘馬直至臥龍岡下,入草廬見孔明……(徐)庶羞慚而退,上馬趲程,赴許昌見母”之事。事實上,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徐庶仍在劉備軍中,直至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攻打劉備,劉備“率其眾南行”,棄新野、奔樊城、走當陽、收夏口的時候,庶與其母走散,其母為操所獲。也就是說,直到這個時候,諸葛亮與徐庶同時還在劉備身邊。 徐庶到曹營後受到了曹操的善待和重用,歷史上也沒有“許母自盡”和徐庶“一言不發”的事實。 許母在戰亂中無意為曹軍所獲,這在當時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曹操取得荊州以後,劉備所部落荒而逃,跟隨的家眷、百姓均不能關照。試想,當時連劉備的妻、子尚不能保全,況乎徐庶的老母?而曹操於亂軍中得到徐庶老母,求賢若渴的曹操以此為條件讓徐庶北投曹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以此行為將曹操理解成一個歹毒之人也是有失偏頗的。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水滸傳》中也有梁山好漢為了賺某位名人、官員上山入夥,先將其家眷接上山去,爾後好言相勸甚至逼迫該名士入夥之事。這些我們都能理解成梁山好漢的行俠仗義之舉,那為什麼曹操這樣的舉動就會招來這麼多惡名呢?所以,那種動不動就以非此即彼的“階級鬥爭”觀點來看待曹魏與蜀漢關係的人,實在是將歷史過於主觀化、概念化了。 事實上,徐庶侍母歸曹後,沒有史書記載徐庶母親自殺之事,沒有史書記載徐庶在赤壁之戰識破龐統計策,也沒有徐庶在龐統建議下,主動請命去散關防守馬騰、韓遂,逃過赤壁大火的事情。倒是徐庶“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記載表明曹操還是善待了徐庶。而後來諸葛亮對徐庶的感慨只是認為曹操沒有重用好友而已,並沒有譴責曹操對待徐庶所作所為。試想,如果曹操的行徑如同《三國演義》所說那等惡劣,諸葛亮能對昔日好友的境遇僅僅說“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從史書記載和徐庶後來在曹魏集團的任職來看,徐庶此後沒有什麼“一言不發”的記載和可能。我們可以看看徐庶在曹魏任職的中郎將和御史中丞到底是幹什麼的,他有可能“一言不發”嗎? 中郎將:秦置中郎,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勳。平帝時又置虎賁中郎將,統虎賁郎,位比二千石。後又置羽林中郎將,統羽林軍,與虎賁中郎將同級,品秩比二千石,低於諸將軍。東漢以後,中郎將的名號被各割據勢力廣泛加於武官,不再限於禁衛統領等職,成為了一個大致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階層,其職位、品秩、權力差異很大,統兵將領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號,如使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三國時,各中郎將中比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將周瑜、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領五官中郎將,為丞相的副職。 御史中丞: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漢哀帝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後歷代相沿,唯官名時有變動。曹操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 這樣看來,徐庶所任的官職在曹魏陣營也算是高官之一了,“品秩比二千石”,位等同郡守。試想,如果徐庶整天“一言不發”,曹操能讓他擔任這樣的職務嗎?“一言不發”的人能“糾彈百官朝儀”嗎?


奔流到海不停留


大咖好,我是迷情於三國文化的"歷史驚文",很喜歡和大家嘮嗑有關三國的趣事。

徐庶作為諸葛亮之前的劉備軍中的軍師,其智慧謀略也是非同一般的,就連帳下多智謀之士的曹操,也想把他收入囊中,納為己用。

曹操通過卑鄙的手段將徐庶逼入自己的陣營後,徐庶為何不逃出來,投靠劉備呢?

劉備駐守樊城時,曹操分了八路軍馬來攻打劉備,在曹操謀士劉曄的建議下,徐庶被派遣到樊城勸劉備早點投降。沒想到,徐庶到了劉備軍營之後,不僅沒有提起投降的事,反而處處提醒劉備要提防曹操,早點做準備。當劉備勸徐庶留下來時,徐庶拒絕了,並說了這三個原因。

1.劉備已經有諸葛亮輔佐,諸葛亮才謀勝自己百倍。

2.自己比較好面子,如果就這樣偷偷摸摸的回到了劉備的懷抱,肯定會為天下人所恥笑。

3.自己給自己立了一個flag:我雖進曹營,定不獻一謀一策。


徐庶雖然在三國後期的舞臺上銷聲匿跡,但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做派卻在後世廣為流傳,也算不負此生!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嘮嗑的朋友就關注我喲~

歷史驚文


徐庶年輕是擊劍仗義遊俠少年,因傷人被官府抓住,被同伴救出來後棄武從文,逐漸成為飽學之士,後來和好友石濤南下,徐庶在劉備帳下效力,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在曹操領兵伐荊州時,徐庶母親被曹軍捉住,邀脅徐庶歸曹營。徐庶聽聞母親被曹軍捉住萬念俱恢向劉備辭行。聲言,本想留下與劉備共建大業,但母親被擄,方才已亂,再留下來沒什麼意思了,當時,劉備手下沒幾個拿出手的人才,但從孝道大義出發還是放行了。在漢代還沒有科舉制度,選撥人材的方法是貴族世襲,另一種方法是舉孝廉,由當地官員選撥引薦品行好有孝道的青年做官。曹操年輕實就是被舉孝廉才走上仕途的,那個時侯,孝道是社會道德基礎,安身立命的根本。徐庶進曹營以後一言不發,曹操重其名節,一直養著。徐庶母親死後,徐庶一直待在曹營,魏文帝時做了御史中丞,這是言官,專門挑官員毛病的,類似於現在紀檢委,如徐庶尸位素餐,人浮於是不可能做上那張椅子。火燒赤壁時徐庶還做了回曹操使者,去見劉備。曹操擔心徐庶一去不復返。程昱諫曰:徐庶一定會回來,"徒惹人笑耳!”曹操才放心。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已者容。士大夫之流有自已行行做事準則,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曹操對徐庶母子還是不錯的,徐庶歸操營是盡孝,離開曹營有些不仗義,況且當時都是一個漢家主子,為各自上司幹事而矣!頻繁跳槽如三姓家奴呂布,為士人不恥也!



關東俠客


實際在正史當中,徐庶並非是被曹操騙到手,具體可以翻看我之前寫過的一個回答《徐庶為什麼投降曹操》。據《三國志》記載,徐庶是劉備屯兵於新野時主動來投,並舉薦好友諸葛亮,而並非是演義中所說的回馬薦諸葛。曹操南下時,徐庶是和劉備諸葛亮一起撤退,但是在長坂坡被曹軍追上,大量的家眷輜重被曹操俘獲,其中就包括徐庶的母親。後來徐庶主動和劉備辭呈,與好友石韜一起北上投曹。

所以這個問題如果從正史角度,就無法說通了。那麼我姑且就以演義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劉曄曰:“丞相初至襄陽,必須先買民心,今劉備盡遷新野百姓入樊城,若我兵徑進,二縣為齏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劉備。備即不降,亦可見我愛民之心;若其來降,則荊州之地,可不戰而定也。”操從其言,便問:“誰可為使?”劉曄曰:“徐庶與劉備至厚,今現在軍中,何不命他一往?”操曰:“他去恐不復來。”曄曰:“他若不來,貽笑於人矣。丞相勿疑。”

可見這時候徐庶是有機會直接逃跑,而曹操同樣也有和我們一樣的擔心,但是劉曄的一句話就讓曹操解除了疑心。“他若不來,貽笑於人矣。”可見徐庶如果離開曹操,很可能會被人嘲笑,甚至是身敗名裂。

當然徐庶如果是一個成大事佈局小節的人,還真有可能一去不復回了。但是《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關於徐庶的一段描寫,說明了他並不是這種人。

操曰:“單福何人也?”程昱笑曰:“此非單福也。此人幼好學擊劍;中平末年,嘗為人報仇殺人,披髮塗面而走,為吏所獲;問其姓名不答,吏乃縛於車上,擊鼓行於市,今市人識之,雖有識者不敢言,而同伴竊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節向學,遍訪名師,嘗與司馬徽談論。此人乃潁川徐庶,字元直。單福乃其託名耳。”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於昱。”操曰:“惜乎賢士歸於劉備!羽翼成矣?奈何?”昱曰:“徐庶雖在彼,丞相要用,召來不難。”操曰:“安得彼來歸?”昱曰:“徐庶為人至孝。幼喪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現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無人侍養。丞相可使人賺其母至許昌,令作書召其子,則徐庶必至矣。”

可見在這段對話中徐庶被描述成了類似聶政豫讓這種的古之義士,對於這些俠客義士來說,名節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在之前的選擇中,徐庶因為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而選擇了孝道離開劉備,結果卻害的自己的老母自殺,落得個“不忠也不孝”的下場。

但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是同情徐庶的,但是如果徐庶離開就是不一樣的結果了。

首先,雖然是被騙,但是徐庶已經離開劉備投入曹操帳下了,如果又離開,那就是不忠了。

其次,如三十六回中,曹操放徐庶回去招降劉備,不管曹操本心如何,都表明了對徐庶的信任,如果徐庶一去不返,就是不信。

所以,已經不忠不孝一次的徐庶,如果這個時候再一次不忠不信,對於講究“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古人來說,就生不如死了。而唯有“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來保持自己對劉備的義,以及繼承母親誓死不降曹的孝,也不離開或做危害曹操的事保持最後的忠。

當然,最關鍵的是不破壞歷史的主線,畢竟徐庶在曹營最後也是做到御史中丞的,結果跑回劉備那了,就違反了羅貫中七分真實,三分虛構的主旨了。

如果想看不一樣的歷史,推薦大家可以看民國周大荒的《反三國演義》,裡面徐庶從一開始就識破了曹操的陰謀,最後蜀漢還打敗曹魏一統中國,不過估計很多人看過之後又會說扯啦。


Rick潘維鏞


曹操是出了名的愛才,為了得到想要的人無所不用其極。在東征劉備時,俘獲徐庶之母,並以徐母之名誘騙徐庶來降,徐庶心中方寸大亂,救母心切,便辭別劉備去了曹操處。史書中並沒有徐母自殺的相關記載,但徐庶此後的確一直跟隨著曹操,之所以不離開原因有三。


其一:古人十分看重忠貞和名聲,徐庶離開劉備時曾說,我進曹操不會為曹操獻策,他做到了,果然進曹營在軍事上一言未發,這是他對劉備的忠貞。對劉備的承諾實現了就該考慮自己的名聲了,在古代反覆無常、頻繁易主是小人所為,更會被人詬病,張飛就曾大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徐庶不想世人把他看成第二個呂布。

其二:雖說當初徐庶離開是為了盡孝,但是無論怎麼講對劉備來說都是一種背叛。彼時劉備手下已有諸葛亮,如果徐庶回去就會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況,畢竟他是曹營過來的人,還是一個叛徒,文臣武將不會對他有好臉色,劉備也不會會對他委以重任的。



其三:徐庶厭倦了戰場上的爾虞我詐,不想深陷其中了。徐庶在曹操處一直擔任的文職,三國是武將的主場,可見徐庶是甘於平庸,他自知自己的方寸很小,那麼就踏實的過後半生吧。
所以說徐母是否自殺,與徐庶是否離開曹操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事實是從徐庶離開劉備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他回不去了,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四馬奔程


徐庶母親被曹操抓過去後,徐庶不得不投曹操,但正史並未記載徐母自殺,《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寫的徐母因為兒子棄明投暗而羞憤自盡!既然題主這麼問了,那麼我就以《三國演義》的情節來說吧!

徐庶得知自己母親被曹操抓過去後,心亂如麻,已經無法再為劉備出謀劃策了,於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自己便投往曹營。

來到曹營見到母親後,才知道是曹操仿冒母親的信招他前來,徐母得知徐庶捨棄皇叔投奔曹賊後羞憤自盡,徐庶自此心灰意冷,在曹營中終身不為曹操出一謀設一記。

為什麼徐庶不在這之後再投劉備呢?我覺得主要是徐庶重名節。

人無信不立,徐庶答應投奔曹操了,而且曹操對待徐庶甚厚,如果他再次反投劉備的話,會被人稱作反覆無常的人,他和他母親一樣,把名節看得極重,自然是不會做這樣的事

有人說他之所以不投劉備是因為曹操管的緊,其實也不然。

曹操在攻荊州時,考慮到徐庶跟劉備很熟,也知道徐庶重名節,放心的派徐庶去勸降劉備,徐庶來到劉備處,為劉備分析了曹操的企圖,劉備想要留下他,徐庶說:“我要是不回去,會被人恥笑,現在母親去世了,我已經心灰意冷,雖然身在曹營,但終身不為曹操出一謀”,由此可知是徐庶自己心灰意冷,不願意再投劉備了。

然而小說是經不起深入推敲的,很多做法有違常理,正史中的徐庶一直在曹操處任職,曹操也並不是非常重用他,有可能他不給曹操賣力工作,也有可能他能力並不突出吧!


(“以古觀今”帶你輕鬆瞭解歷史,謝謝大家關注、評論點贊!)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徐庶:反正我媽已經不在了,劉皇叔待我恩重如山,我想回報皇叔恩義,望丞相成全。

曹操:殺。


黑白之城


因為徐庶的好友石廣元也在魏。要說徐庶跟誰關係最好,當然是石廣元了。而且演義純屬扯淡,懶得在噴那些理由,天天跟演義那群小說看多的渣渣辯論很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