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少女裝美翻了?看看唐詩宋詞,以及繪畫中古代女人如何化妝!

狹義的文化僅指知識,廣義的文化是指我們的生活方式,包含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怎麼吃東西形成了飲食文化,怎麼建房子形成了建築文化,等等。文化隨著時間而演變或消亡,比如殯葬文化中的殉葬從有到無,從土葬到火葬。有些文化雖然消失了,但是它們留在了古人的詩詞著作中,有的竟然還有圖為證,文字與圖畫相合,讓我們能夠一窺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文化。

貼黃花 | 花鈿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尤甚。自南北朝起,出現了一種叫花黃的婦女面飾,隋唐時期盛行,經過五代到宋代時,仍在流行。

南朝梁代蕭綱《美女篇》: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南朝梁代費昶《詠照鏡》:留心散廣黛,輕手約花黃。

南朝陳代陳叔寶《採蓮曲》: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

唐代崔液《踏歌詞》:鴛鴦裁錦袖,翡翠貼花黃。

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

唐代皮日休《木蘭後池三詠·白蓮》: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

黃花,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用黃粉畫或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點黃色。北朝《木蘭詩》裡,少女花木蘭替父從軍,征戰十年始歸。她一回到告別已久的閨房,就急忙“脫我戰時袍,著我舊衣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唐代少女裝美翻了?看看唐詩宋詞,以及繪畫中古代女人如何化妝!

敦煌壁畫中唐人面妝

到了唐代,開始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臉上,這種面飾稱作花鈿,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從傳世的文字與形象資料得知,花鈿的樣式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僅是一個紅點丹,複雜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等各種材料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

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溼衣襟損翠鈿”,詩中的翠鈿是用翠鳥的羽毛製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這就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鈿了。黃花與花鈿的區別,大概就在於製作花鈿的材料更加豐富多樣吧。

粘貼花鈿的膠是一種很方便的呵膠,相傳是用魚瞟製成的。此物一經呵氣便發粘,粘合力很強,可用來粘箭羽。婦女用之粘貼花鈿,只要對之呵氣,並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貼。卸妝時用熱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現在用的不乾膠,但卻比不乾膠的粘貼強度高。

唐代少女裝美翻了?看看唐詩宋詞,以及繪畫中古代女人如何化妝!

唐代《搗練圖》中綠色花鈿

關於黃花與花鈿的起源,有一個亦真亦假的美麗傳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一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因為“梅花妝”的飾粉是黃色的,而採用這種妝飾的又都是少女,到了她們出嫁以後,就要改變裝束,另作一番打扮。因此,人們便習慣地將未婚閨女稱做“黃花閨女”了。“今朝白麵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這首古人戲贈姑娘出嫁的詩句,正是女兒結婚前後打扮的寫照,也說明了“黃花閨女”這個稱呼所指的對象。

五代歐陽炯《南鄉子》: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蓮。耳墜金環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頭招遠客。

一首小詞就將南國少女躍然紙上,如見其人。女子眉間一點花鈿,猶如畫龍點睛之筆,將古代女子映襯得美麗動人,活靈活現。或微微一笑,或輕輕蹙眉,不需多言就風情自在。

唐代少女裝美翻了?看看唐詩宋詞,以及繪畫中古代女人如何化妝!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

花鈿意象頻繁出現在文學作品裡,唐代詩歌中隨處閃耀著花鈿那撩人的幻影。走進唐詩裡去追尋那一枚枚富於深情和巧思的花鈿倩影,我們彷彿穿越了時空,進入了古代女子們所精心營構的那個情意款款的絢麗世界。

唐代盧綸《古豔詩》:殘妝色淺髻鬟開,笑映朱簾覷客來。 推醉唯知弄花鈿,潘郎不敢使人催。

神態慵懶嬌憨的絕色歌女,憑藉著手中擺弄的一枚小小花鈿,為她在香豔氣質之外,平添了幾分狡黠的情趣。

唐代溫庭筠《彈箏人》:天寶年中事玉皇,曾將新曲教寧王。 鈿蟬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

當詩中女子惆悵失意時,陪伴她的花鈿也和她一起默默承受著不易言傳的寂寞哀傷。以物喻人,借花鈿、箏柱的黯然頹敗,暗示絕代藝人的飄零淒涼。

唐代白居易《酒筵上答張居士》:但要前塵減,無妨外相同。雖過酒肆上,不離道場中。 弦管聲非實,花鈿色是空。何人知此義,唯有淨名翁。

詩中就借花鈿意象表達了對生活的反思和感慨。花鈿美色、絲竹美音,都不過是過眼煙雲罷了。借花鈿來傳達女子命運的悲涼,最動人心魄的當屬白居易的《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寥寥幾句便道盡了楊貴妃死時的無比慘烈與死後的無盡淒涼。

唐代少女裝美翻了?看看唐詩宋詞,以及繪畫中古代女人如何化妝!

現代人的唐裝打扮

宋代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到了宋代,隨著崇尚淡雅之美風氣的興起,濃豔風格的花鈿逐漸失寵;至元代,花鈿終於淡出了女子的妝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