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高考 谈公平

高考三天,准备写三篇文章,谈谈公平,谈谈素质教育,谈谈其他。今天(2015年6月7日)先谈公平。

说高考 谈公平

1952年,结合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是新中国高考制度建立的标志。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停止招生(1972年后废除考试实行推荐),1977年恢复高考。

当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很多文人都在欢呼;时至今日,又有很多文人争相哀号,呼吁所谓的公平。那么,现在的高考制度是否公平,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头说起。

根据古代文人对中国最初社会形态的描述,那是一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实际上是经过美化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为什么公平,因为人类个体的力量小,只能团结起来,一起狩猎,一起建设。在人类同心协力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某些人、某些群体,因为发现或发明了有助于人类社会成长的资源和技能,而被推崇。比如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有巢氏发明了居室,葛天氏教会大家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驱散恐惧和寒冷,神农氏尝百草……这些优秀的人都被推选为部落首领。

刚开始,首领体现的是责任,随着时代的迁移,首领的特权渐渐增长,最后他们不愿意把特权让给其他人,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子孙继承,部落首领成为奴隶主,人类社会进入「家天下」的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初期,知识一直是控制奴隶的重要资源,所以在中国,要祭祀天地君亲师,而具有最高祭祀权的就是「王」(《说文解字》上说,能够沟通天地人的就是王)。在古代印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在古代欧洲,第一等级是教士。这些统治者,自诩天神的代言人,和《变形金刚》里的五面怪一样,编造了人类(变形金刚)的历史,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寻找借口。

说高考 谈公平

再往后发展,为了维护统治,奴隶主又开始建立军队。但反抗一直存在,在古希腊,有著名的斯巴达克思,在中国有汤武革命。所不同的是,斯巴达克思失败了,而汤武成功了。商汤、周武都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了改朝换代,商汤、周武本就是某个地方的奴隶主,但他们的重要辅臣,伊尹、吕尚,却都沦落民间,伊尹是个厨子,也是个中医,而吕尚,也就是姜太公,只不过是一个钓鱼的。其间,还有一个傅说,是泥水匠出身。这说明,从夏朝末年开始,本来被奴隶主牢牢掌握着的知识已经渐渐流入民间,出现了一些民间高人。这个局面,在西周得到了改变。

西周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向民间教授了一些有助于生产的基本知识,而将最根本的知识——占卜和历史——牢牢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纵观《左传》的记载,即使到了春秋时代,从中央政府到诸侯国,懂占卜的寥寥无几,有资格翻阅历史的人也寥寥无几。这个局面,最终被孔子打破,孔子开设私学,将原先的国学课程诗、书、礼、乐,加上周易、春秋,都纳入教学范围,知识再次流入民间。

秦始皇焚书,是将天下的书收归国有,其目的是仿效西周,重新控制知识。但项羽的一把火,烧掉了很多好书。可惜了,其中还有几本是从我祖先家里搜去的。秦统一天下,是打破了原先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此之前,出身决定一些,秦朝耕战并举,只要立战功,就有可能出人头地——这就开通了平民升迁的直通车。

在古代社会,正规军有刀剑弓弩,平民有锄头菜刀,虽然有差异,但也不悬殊。所以,最终不怎么读书的项羽灭了秦朝,更不读书的刘邦又灭了项羽,中国又进入一个新纪元。汉朝建立,其命维新,陆贾作《新语》、贾谊作《新书》、刘向作《新序》,维新之风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最后王莽建立了「新朝」。王莽篡汉,是中国文人的巅峰,可惜王莽不争气,随即天下大乱,随后就进入了东汉。从此之后,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文人,都烦透了「新」,守旧之风一直延续到晚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有一个叫曹操的,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为了曹操要唯才是举,因为在此之前,东汉已经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出身高贵才能当官,平民就别指望了。曹操唯才是举,使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但曹操死后,其子曹丕还是向门阀制度妥协了。

门阀制度下,举荐的人才,虽然也有一些寒门子弟,但最终还是被一些大家族所垄断,最终堕落腐化,就如这首诗中所说的那样——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魏晋南北朝,中国一直是门阀制度,天下变幻大王旗,每一个旗主都是一个大家族的首领。真正打破门阀制度的,是隋唐时代建立的科举制度。科举,始于隋,定型于唐。唐太宗虽然极力丑化隋炀帝,但对隋炀帝留下的好制度,都是批评之后照单全收——科举即其一。当唐太宗成功地举办了科举考试之后,不由地窃喜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说高考 谈公平

为什么唐太宗如此得意?因为科举开通了一个升迁通道,即只要通过文化考试,就可以升职、加薪,当上大官,迎娶千金,登上人生的巅峰。相比暴力革命,科举——毫无疑问,是一个跟为稳妥的升迁渠道。

为了宣扬科举的公平,古人还是想了很多绝招。如在启蒙读物的《神童诗》里,就有这么一首: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同样是宣扬「将相本无种」,但这首诗与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完全不同的。陈胜宣扬的结果是「彼可取而代之」,而这首神童诗是劝文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从隋唐到晚清,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说公平,自有他公平之处,说不公平,那就是在文盲率高达90%的古代中国,科举的公平也只是少数人的公平。

晚清废除科举,但能够接受所谓新式教育的仍然是少数,文盲率依然在90%以上。所以在民国,差不多识几个字就能当大师,出一次国就能当教授。此时此刻,还是谈不上公平。

新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教工人农民识字,文盲率是超过90%降到不足10%,这时候,通过高考,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才可以谈一谈公平。

拉拉扯扯写到这里,本想歇一下,大谈高考制度之公平与否,但一想,谈高考制度之公平与否,只要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所以干脆放在明天的《说高考 谈素质》一文里诉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