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怎樣做到疏不間親?

故事關鍵詞:

對探春與其生母趙姨娘之間的心結,寶玉並不加以批評;

對大觀園的紛紛擾擾,寶釵適時遷出,避免賈府的為難。

情商關鍵詞:

守住關係的界線,不介入別人的親近關係中。

在上一期裡,我們談到了情商的一種特殊表現,那就是要懂得說“不”,可以劃出適當的“心理界限”,讓彼此相處的時候都可以互相尊重,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太麻煩別人,別人也不會讓我們受到委屈。

這一期,我們要和大家談一個一般比較容易忽視的情商問題,那就是“疏不間親”,疏遠的“疏”,親近的“親”,中間的“間”字,當作介入的意思的時候,我們要念作四聲“間”。

那什麼叫“疏不間親”呢?從字面上來看,意思是:關係疏遠的人,不要介入關係親近的人之間,否則一定會造成不愉快。舉個例子,你會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高情商的王熙鳳在第五十五回討論理家人選的時候,她對平兒一一評論了一番,就提到:家裡這些主子輩的人物,只有探春還可以對家務有貢獻,因為寶玉、李紈、迎春都沒有這方面的能力,而惜春、賈蘭這兩個人年紀太小,至於賈環根本就是個不成材的傢伙,一點用也沒有;接著她就提到黛玉和寶釵,說:

林丫頭和寶姑娘她兩個倒好,偏又都是親戚,又不好管咱家家務事。

你仔細看,這段話其實是在肯定黛玉和寶釵都具有很好的理家能力,所以鳳姐說他們兩個都很好,那就是權威認證了,可見黛玉其實擁有務實的一面。只可惜,寶釵、黛玉這兩個人都是親戚,所以並不適合介入賈府的家務事,鳳姐很懂這個道理,才會一直沒有找她們來幫忙,這就是“疏不間親”的道理。

但是你知道嗎,鳳姐是人情世故的高手,懂得這個道理並不奇怪,最令人意外的是,一般以為天真純潔、不問世事的賈寶玉,竟然也很懂得這個道理,而且運用得很恰當,那就很值得我們注意了。

首先,你可能沒有發現,小說中唯一一次用到“疏不間親”這個詞和這個道理的人,就是賈寶玉!第二十回寫黛玉又因為嫉妒寶釵,而使小性子鬧脾氣,不但折磨寶玉,也折磨自己,於是抽抽噎噎地哭個不住,寶玉見了這樣,連忙上來悄悄對她說道:

你這麼個明白人,難道連“親不間疏,先不僭後”也不知道?我雖糊塗,卻明白這兩句話。

你看,雖然寶玉把“疏不間親”顛倒成“親不間疏”,但意思一樣,都是說關係疏遠的人不能介入關係親近的人。同樣地,“先不僭後”原作“後不僭先”,“僭”是僭越的“僭”,意思是晚來的人不能超越比較早結交的老朋友。你恐怕不知道,這兩句話最早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就在《管子》這本書裡,而且是屬於八項“禮之經”中的兩項,“禮”是禮教的“禮”,“經”是經典的“經”,“禮之經”就是禮教的基本綱領,而寶玉對黛玉的保證,就完全符合禮教的精神!你看她怎麼說:

頭一件,咱們是姑舅姊妹,寶姐姐是兩姨姊妹,論親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來,咱們兩個一桌吃、一床睡,長的這麼大了,他是新來的,豈有個為他疏你的?

她用“疏不間親,後不僭先”的道理,讓黛玉佔住了優先地位,不用擔心會被寶釵所威脅;而黛玉聽了以後也果然很放心,低頭一語不發,一場風波也就平息了下來。

你一定注意到了吧?黛玉的不放心本來是因為愛情上的不安全感,但是寶玉對她的保證,卻不是我有多愛你,所以容不下別人;而竟然是一般的禮教原則,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守的道理,並沒有牽涉到愛情的範疇,卻又是這麼有效果,完全安撫了黛玉。這對於我們現代人的思維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所以說,從這段情節就可以看出,對這些貴族子弟們來說,禮教精神是更崇高、也更有效的力量。畢竟,愛情會消退、會動搖,山盟海誓擋不了節節高升的離婚率!可是隻要把握住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道義,懂得感恩,懂得珍惜,那就是最穩定的力量了,即使在愛情上也一樣。

既然連愛情都是這樣,一般的人際關係就更要守住禮教精神的原則了,對於“疏不間親”,寶玉當然也還有非常正確的表現,那就是在探春和趙姨娘這一對剪不斷、理還亂的母女關係上,這兩個人雖然是血緣上的母女,卻是家族制度上的主僕,探春是主子,趙姨娘是僕人,而且探春從小被嫡母王夫人撫養長大,情感最深,探春會認同王夫人,其實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可是趙姨娘卻想要借這一層血緣關係,從賈家得到額外的好處,於是對探春糾纏不清,讓探春非常憤怒又痛苦。

然後故事就發生了,第二十七回描述道:寶玉和探春這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妹聚在一起,聊了起來。探春說,她這幾個月又攢下了十來吊錢,拜託寶玉拿了去,明兒出門逛去的時侯,替她帶一些好字畫、好輕巧玩意兒回來,而她給寶玉的回報,就是一雙精緻的鞋子,比上回做的那一雙還加工夫。這時,寶玉笑道:提起鞋來,就想起一個故事:那一回他穿上以後,可巧遇見了父親賈政,賈政並不贊同一雙鞋子要用上綾羅綢緞,太過浪費人力、物力,於是問是誰做的。寶玉當然不敢說是三妹妹,就回說是先前過生日的時候,舅母給的,賈政聽了是長輩給的,才不好說什麼。寶玉回來以後把這件事告訴了襲人,襲人說,這還不算什麼,趙姨娘氣得抱怨的了不得,說:賈環才是探春血緣上的“正經兄弟”,幹嘛做鞋子給不同孃胎的寶玉!探春聽了寶玉這麼說,立刻沉下臉來,說:“這話糊塗到什麼田地!賈環的鞋子當然有丫頭、婆子負責,怎麼可以要探春幫賈環做鞋子呢?探春只不過是閒著沒事兒,做一雙半雙當做禮物,愛給哪個哥哥兄弟,都隨她的心意,誰管得著!趙姨娘這也是白氣。”寶玉聽了,點頭笑道:“你不知道,她心裡自然又有個想頭了。”

請你注意一下,寶玉雖然也瞭解趙姨娘,知道她之所以抱怨的原因,但卻只是蜻蜓點水,簡單地提到“他心裡自然又有個想頭了”,卻沒有說是什麼想頭,也沒有再多說一句話。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啊,那個想頭並不光明正大,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趙姨娘總是認定探春應該把所有的好處都給趙家人,只要給了賈家的人,就是肥水落了外人田,就是他們的損失,所以才會不斷地抱怨。

但是,寶玉並沒有說出來,反倒是探春聽了以後,更加動了氣,將頭一扭,說了一大篇的重話,道:“連你也糊塗了!她那想頭自然是有的,不過是那陰微鄙賤的見識。……論理我不該說他,但她實在昏憒的不像話了!還有笑話呢:就是上回我給你那錢,替我帶那頑的東西。過了兩天,他見了我,……就抱怨起來,說我攢的錢為什麼給你使,倒不給環兒使呢。我聽見這話,又好笑又好氣,我就出來往太太跟前去了。”

你看,真正長篇大論批評趙姨娘的人,一直都是探春!從頭到尾,寶玉提到趙姨娘的地方,都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兩句話,蜻蜓點水,而且完全沒有批評,其中的奧妙,就是“疏不間親”!畢竟,探春和趙姨娘有血緣上的母女關係,關係比較近,探春可以這樣大爆發,把累積了很久、很多的不滿,一股腦地發洩出來;而寶玉和探春同父異母,算是外人,如果在探春面前批評趙姨娘,就很不恰當。為什麼呢?因為啊,不管當事人願不願意,血緣就是一種連帶關係,那是根本擺脫不掉的事實,當寶玉批評趙姨娘的時候,即使趙姨娘是罪有應得,也一定會傷了探春的心,讓探春更難堪。“疏不間親”,這就是寶玉高情商的表現。

所以,你也懂得該怎麼做了吧!當你聽到朋友在抱怨自己的親人,尤其是父母,你可千萬不要和他一起同仇敵愾,跟著他一起批評起來,還以為這是一種表示安慰或義氣的好方法。我得告訴你,其實恰恰相反,這樣的做法通常會引起反效果,因為,當他在抱怨親友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真正的仇敵,他只是在某些事情上受到很大的困擾,想要發洩一下而已,並沒有完全否定對方,也沒有想要斷絕關係;甚至還有一種情況,這個人是因為愛,所以才會失望,甚至有點恨鐵不成鋼,所以抱怨起來。如果你只聽到“恨”的這一面,卻沒有想到他心裡面還有“愛”的這一面,這時候你去參一腳,大肆批評,那就等於批評了他所愛的人,也等於批評了他,他當然就會對你生氣了,那不就弄巧成拙了嗎?

所以說,“疏不間親”真是很重要的情商原則,不明白這一點,你恐怕得罪了人,都想不出是什麼原因。而既然連寶玉都很懂這個道理,情商第一的寶釵,當然更是處處守住這個原則了。例如第二十七回說,許多小姐和丫鬟都在大觀園裡玩耍,獨獨沒有看到黛玉,於是寶釵自告奮勇,要去把黛玉找來,才剛剛到了瀟湘館,寶釵一抬頭看到寶玉剛好進去了,寶釵便站住,低頭想了想:

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一塊長大,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彼此常常嘲笑喜怒無常;況且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罷了,倒是回來的妙。

你看,寶玉、黛玉因為十分親近,有他們自己的互動方式,寶釵如果闖進去,就會造成這兩個人的不自在,甚至引起一些誤會,所以寶釵就決定抽身回來。這件事,也算是“疏不間親”的做法。

再看第七十八回說,自從發生抄檢大觀園的事件後,寶釵就決定搬出去了,王夫人誤以為是寶玉得罪了她,高情商的鳳姐卻一目瞭然,明白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園子裡有人出了問題,所以才會要搜查丫頭們的東西,可是寶釵也有丫頭、婆子在內,卻因為是親戚,賈家不好去搜檢;既然不好去搜檢,她的人就沒辦法去掉嫌疑,也就會造成賈家的困擾,寶釵不想帶給賈家困擾,於是自己迴避了。後來鳳姐評價說:“也是應該避嫌疑的。”可見寶釵的做法非常正確,連鳳姐都很贊同。你也應該把握到了吧,這個正確的做法又是“疏不間親”,當一家人發生摩擦嫌隙的時候,外人就應該避開,以免情況更復雜,發生更多的摩擦嫌隙。

你看,“疏不間親”是多麼重要的一種情商!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本期所講的情商特質,主要就是了解“疏不間親”的道理,拿捏好親疏遠近的關係,才不會魯莽地侵犯了別人,造成別人的困擾。這就是寶玉作為世家公子,從小耳儒目染,一定也會自然學習到的情商原則,鳳姐、寶釵當然就不用說了。我們下一次要談的,是林黛玉的情商,什麼?你一定會很好奇,林黛玉可以用來學情商嗎?收聽下一期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